內容簡介
中國佛學是隨著由印度傳來的佛教而産生的一種宗教哲學。佛教傳入中國後和中國原有的思想相接觸,不斷變化,不斷發展,最後形成瞭自己的特殊的新學說。在其發展變化過程中,一方麵,印度發展著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斷傳來,給予瞭它持續的影響,另方麵,已經形成的中國佛學思想也逐步成熟,構成瞭如天颱、賢首、禪宗等各個體係。
目錄
序
第一講 佛學的初傳
第二講 西域傳本佛典的廣譯
第三講 般若理論的研究
第四講 禪數學的重興
第五講 關河所傳大乘龍樹學
第六講 南北各傢師說(上)
第七講 南北各傢師說(下)
第八講 宗派的興起及其發展
第九講 南北宗禪學的流行
餘論
附錄
四十二章經抄齣的年代
安世高
支婁迦讖
支謙
硃士行
竺法護
毗曇的文獻源流
談談有關初期禪宗思想的幾個問題
三論宗
天颱宗
慈恩宗
華嚴宗
禪宗
宋代佛教
精彩書摘
這種虛心實照的思想,到瞭僧肇作《不真空論》時,還有補充:“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就是說,照事物那樣去認識事物:事物原來無知、無相,所以也應以無知、無相來觀察它。
僧肇當時原有不少的典據可以用來作解釋,但是,他在文字上並沒有能徹底發揮,所以劉遺民、慧遠等對論文還是發生瞭疑問。僧肇答他們的信,也感到用語言不易完全錶達,隻能說“相期於文外”。後來學者對於般若體用關係的解釋繼續有所發展,將般若自照的性質說成“無分彆”,而又不同於木石之無知和執心之無記等等,這樣,就比單純以“無知力作解釋清楚得多瞭。
再後對般若還區分齣“根本智”和“後得智”,前者觀事物之“共相”,後者照事物之“自相”;先有根本無分彆,後有後得無分彆。換句話說,“自相”依據於“共相”。“共相”是空性,“自相”則以空性為基礎。這樣用“根本”後得”來解釋般若的“寂”“照”關係,就更加好懂瞭。
最後,還在“根本”“後得”中分瞭若乾層次。其初對無分彆智的運用是著意的,即有功能作用的;到瞭成熟的階段,就不用著意,可以任運自在。
前言/序言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瑣碎的記述,無主軸,總算理解呂澂為何在佛教界評價名過於實之因。
評分
☆☆☆☆☆
很好的,很受益,值得一看。
評分
☆☆☆☆☆
裝禎印刷紙張都好 隻是中華書局的書越來越貴瞭
評分
☆☆☆☆☆
很專業沒基礎看不懂
評分
☆☆☆☆☆
真心的喜歡在京東買的每一本書!
評分
☆☆☆☆☆
這個作者被北大楊立華教授成為被嚴重低估……
評分
☆☆☆☆☆
呂先生作品,清晰的描述瞭中國佛學的發展變遷,值得一讀。
評分
☆☆☆☆☆
活動購買,比較滿意。
評分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樣的選擇決定什麼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的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