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土壤学(第2版)》可作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土壤学、地质学、生态学、生物学、农业科学、地理与资源科学等普通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教材;亦可供有关专业的老师、科技工作者、工程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环境科学和土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土壤学(第2版)》共分12章,对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定位和研究内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书中素材的组合以及对一些观点的阐述和认识,具有探索性和前沿性,是该学科领域的重要论著和教材,兼具理论性、资料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目录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土壤与土壤圈
一、土壤
二、土壤圈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土壤污染
一、环境与环境污染
二、土壤环境问题和土壤污染
第三节 土壤质量及其评估
一、土壤质量的定义
二、土壤质量的评估
三、需要探索的问题
第四节 环境科学与环境土壤学
一、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
二、环境土壤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一节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
二、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生物
四、土壤水
五、土壤空气
第二节 土壤性质
一、 土壤物理性质
二、土壤化学性质
三、土壤生物学性质
第三节 土壤的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土壤形成过程
三、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
第四节 土壤分类与分布
一、土壤分类概述
二、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三、土壤系统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三章 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质量
第一节 土壤中的碳与环境质量
一、土壤有机碳库
二、土壤碳的形态与活性
三、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
四、土壤碳库与甲烷
五、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六、土壤碳循环及碳的存储和交易
第二节 土壤氮素与环境质量
一、土壤中氮的含量和形态
二、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三、土壤氮素管理与环境质量
第三节 土壤中硫素与环境质量
一、土壤中硫的含量与形态
二、硫在土壤中的行为
三、硫素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中磷素与环境质量
一、土壤中磷的含量与形态
二、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与固定
三、土壤磷素与水体富营养化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四章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第一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
一、土壤中的硒
二、植物中硒的含量
三、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
四、硒的健康效应及其调节
第二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氟
一、土壤中氟的含量与来源
二、土壤中氟的形态
三、土-水系统中氟的化学平衡
四、土壤氟的生物效应
五、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的氟与地氟病
第三节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碘
一、土壤中碘的含量与来源
二、影响土壤碘行为的因素
三、植物对碘的吸收
四、碘缺乏病防治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五章 土壤重金属元素与环境质量
第一节 土壤中的重金属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来源
二、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
三、控制土壤中重金属溶解度的主要反应
第二节 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负载容量
一、土壤元素背景值
二、土壤负载容量
第三节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重金属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二、重金属的植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三、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四、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行为与环境质量
一、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来源和含量
二、土壤中稀土元素的形态
三、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
四、稀土元素的环境效应
第五节 土壤中化学物质的交互作用
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的Pb-Cd交互作用对植物吸收Cd的影响
二、交互作用对模式参数的重要性·
三、重金属复合影响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四、土壤中重金属与有机化合物的交互作用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六章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与环境质量
第一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概述
一、农药
二、多环芳烃类
三、多氯联苯
四、二嗯英
五、石油类
六、药物与个人护理品
七、其他重要的有机污染物
第二节 有机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行为
一、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迁移
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
三、土壤中农药的结合残留
第三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与环境质量
一、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二、农药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四节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展望
思考题与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建议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七章 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与环境
第一节 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
一、放射性和放射性污染
二、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来源
三、放射性污染物的危害
四、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行为
……
第八章 土壤生物污染与环境质量
第九章 土壤退化过程与环境质量
第十章 污染土壤的修复
第十一章 土壤环境工程
第十二章 环境土壤学研究法
附录1 中国土壤元素背景值(A层)
附录2 中国土壤(A层)和世界土壤化学组成的中值
精彩书摘
4.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土壤在一定的成土因素作用下都具有一定的酸碱度范围,并随成土因素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1)气候 温度高、雨量多的地区,风化淋溶较强,盐基易淋失,容易形成酸性的自然土壤。半干旱或干旱地区的自然土壤,盐基淋溶少,又由于土壤水分蒸发量大,下层的盐基物质容易随着毛管水的上升而聚集在土壤的上层,使土壤具有石灰性反应。
2)地形 在同一气候小区域内,处于高坡地形部位的土壤,淋溶作用较强,所以其pH常较低地为低。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洼地土壤,由于承纳高处流入的盐碱成分较多,或因地下水矿化度高而又接近地表,使土壤常呈碱性。
3)母质 在其他成土因素相同的条件下,酸性的母岩(如砂岩、花岗岩)常较碱性的母岩(如石灰岩)所形成的土壤有较低的pH。
4)植被 针叶林的灰分组成中盐基成分常较阔叶树为少,因此发育在针叶林下的土壤酸性较强。
5)人类耕作活动 耕作土壤的酸度受人类耕作活动影响很大,特别是施肥。施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可以中和土壤酸度;而长期施用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会因遗留酸根而导致土壤变酸。排灌也可以影响土壤酸碱度。
此外,某些土壤性质也会影响土壤酸碱度,例如盐基饱和度、盐基离子种类和土壤胶体类型。当土壤胶体为氢离子所饱和的氢质土时呈酸性,为钙离子所饱和的钙质土时接近中性,而为钠离子所饱和的钠质土时则呈碱性反应。当土壤的盐基饱和度相同而胶体类型不同时,土壤酸碱度也各异。这是因为不同胶体类型所吸收的H+具有不同的解离度。
前言/序言
环境土壤学(第2版)/21世纪环境科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