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恽寿平《百花图卷》

清·恽寿平《百花图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西美术出版社编 著
图书标签:
  • 恽寿平
  • 百花图卷
  • 清代绘画
  • 花卉画
  • 文人画
  • 卷轴画
  • 中国画
  • 传统绘画
  • 艺术作品
  • 绘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48040255
商品编码:10407756226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江西美术出版社 编 定  价:50 出 版 社:江西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页  数:24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8040255 《清·恽寿平<百花图卷>》无目录

内容简介

恽寿平(1633~1690年),清初画家、诗人。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云溪外史、白云外史、东园客、草衣生、云溪渔隐等。江苏武进一常州一人。不应科举,以卖画为生。初工山水,后多作花卉竹禽,创“没骨花卉”法,风靡大江南北,是“常州派”的创始人。善诗文,兼精书法。传世作品有《落花游鱼图》、《锦石秋花图》、《松柏图》、《临流赋诗图》等。著有《瓯香馆集》、《南田诗抄》、《南田画跋》。
《宋画精华:院体画的兴衰与文人画的崛起》 导读: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内在的演变脉络。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其绘画成就之高,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北宋的宏大叙事与精微写实,到南宋的意境营造与笔墨情趣,宋代绘画展现出惊人的多样性和深度。本书将聚焦于宫廷画院的体制性发展与文人画思潮的勃发,力求勾勒出这一时期艺术生态的全景图。 第一章:院体画的制度与气象——北宋盛世的图像构建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一个高峰的时期。皇帝如宋徽宗本人即是杰出的艺术家,他们对绘画的重视,直接催生了“翰林图画院”的鼎盛。本章首先探讨图画院的建立背景、选拔制度(如“传神写照”的考核标准)以及其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的作用。 1.1 院体画的特征与美学追求 院体画,顾名思义,是依托宫廷机构培养和形成的绘画风格,其核心追求在于“格物致知”的写实精神与“天人之际”的哲学思辨相结合。我们详细分析了范宽《溪山行旅图》中雄伟壮阔的北方山水,研究其如何通过严谨的笔墨结构和层峦叠嶂的构图,体现出“可游、可居、可观”的理想山水观。李成、关仝等前辈画家对北宋山水画的奠基作用亦有详述。 1.2 花鸟画的写实巅峰 在花鸟画领域,院体画同样达到了写实的极致。本章重点分析了北宋中后期,以崔白、赵佶为代表的画家如何将对自然的观察推向极致。徽宗时期的《瑞鹤图》不仅是描摹,更是一种“祥瑞”的政治象征。其对飞禽走兽的解剖学精确性,以及对光影、质感的细腻处理,使得这些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装饰,成为科学观察的范本。我们还将对比分析不同院画家在描绘特定物象(如竹石、蔬果)时,所采用的独特笔墨技法与章法布局。 1.3 人物画的世俗化倾向 北宋人物画在院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相较于唐代的“丰腴”,宋代人物画更趋向于内敛与世俗生活的情景再现。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院体工笔画典范,但它展示了院中画家对社会百态的深入观察能力。本章探讨了院体如何介入宗教题材(如变相画)和世俗生活题材的创作,以及这种转向对后世风俗画的影响。 第二章:文人画的萌芽与内在精神——士大夫的笔墨自叙 与官方主导的院体画相对,文人画(或称士人画)在北宋中后期开始以一种批判性、内省性的姿态逐渐形成其独立体系。文人画强调“以书入画”,将个人的学养、诗文意趣融入笔墨之中,追求“意在笔先”的精神表达。 2.1 苏轼与“论画”的理论建构 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鄙人;论画以神似,则入老手之评”的观点,彻底颠覆了院体画长期奉行的“形似”标准。本章深入剖析了苏轼“不着色”的墨戏理念,以及他倡导的“胸中丘壑”,即绘画应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而非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制。 2.2 文同与墨竹的独立发展 文同作为苏轼的密友,是墨竹画的集大成者。他将竹子拟人化、人格化,赋予其“虚心有节”的道德象征意义。本书详细考察了文同的“四时竹法”,分析其如何在同一物象中,通过墨色的浓淡、笔触的疾徐,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哲理。文同的实践,为后世文人画的符号化表达提供了范本。 2.3 米芾的“刷笔”与父子相传的抽象探索 米芾及其子米友仁是水墨画向更自由、更抽象方向发展的先驱。米芾的“刷笔皴法”打破了传统山水的界限,追求笔墨的即兴性和韵律感。本章着重分析了米氏父子“米点皴”的技法特点,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不拘泥于形似”的创作态度,进一步确立了文人画“主观抒情”的美学核心。 第三章:南渡后的艺术转向——院体画的保守与文人画的融合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艺术中心转移至临安(杭州)。这一时期的绘画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原院体画家面临生存挑战,而文人画则在南方文人士大夫阶层中获得了更广阔的土壤。 3.1 南宋院体的精微与颓势 南宋院体在技法上依然保持了极高的水准,但在精神上却趋于保守和程式化。马远和夏圭是南宋院体山水的代表,他们开创了“一角半边”的构图方式,以极简的笔墨营造深邃的空间感。本章探讨了这种“简”背后的无奈——在江山半壁的悲剧中,画家无法再展露北宋山水的博大,转而聚焦于局部意境的捕捉与个人情怀的寄托。花鸟画方面,院中大家如赵珂的细腻描绘,展示了工笔的最后辉煌。 3.2 院体与文人的张力与交融 南宋时期,院体与文人画的界限开始模糊。部分前院画家如李唐,在南渡后逐渐吸收了文人画的笔墨趣味,形成了“院派”中带有强烈文人气息的风格。同时,文人画家如陆游、杨万里等,也开始关注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本章分析了这种交融如何为元代的水墨革命做了铺垫,即院体的精湛技艺为文人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笔墨基础,而文人画的哲学深度则赋予了技艺以灵魂。 结语:宋画的永恒遗产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院体画以其对自然秩序的严谨把握和对客观世界的深刻洞察,树立了写实与写意的典范;文人画则以其对个体精神的关注和对笔墨本体的探索,开创了中国艺术史上以文人身份介入创作的先河。本书通过对这两大画派的深入对比研究,揭示了宋画既是宫廷秩序的反映,也是士人精神觉醒的见证,其留下的艺术遗产,至今仍是中国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件作品最让我感到温暖和亲切的地方,在于它散发出的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对日常美好的捕捉。它没有宏大叙事或沉重的历史包袱,完全聚焦于生命中最纯粹、最本真的部分——花朵的盛开。观看此卷,就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而又性情温和的长者对坐,听他娓娓道来关于四季更迭、花开花谢的细语。笔墨之间,透露出的是一种对当下、对眼前之景的珍惜与热爱。它不张扬,不炫耀,只是安静地以最美的姿态呈现自己。对于现代人而言,这种回归本源、体悟简单的美好,更具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片刻喘息,重拾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与感激。

评分

这部《百花图卷》,初见便觉一股清雅之气扑面而来,让人心头为之一振。卷轴徐徐展开,仿佛置身于一个繁花似锦的春日园林之中,目之所及,无不生机盎然。恽寿平的笔触细腻入微,即便是最不起眼的草叶尖端,也勾勒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与赞叹。他似乎不只是在描摹花卉的形貌,更是在捕捉它们在特定光影下,那种转瞬即逝的“神韵”。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色彩的运用,那种淡雅而不失鲜活的调和,既有宋人院体的工整之美,又融入了文人画的写意情趣,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没骨”画风。读之,便觉心境也随之澄澈,平日里那些琐碎的烦恼,似乎都被这满卷的芬芳洗涤一空,只剩下对美好事物单纯的向往与沉醉。这绝非简单的工笔摹写,而是画家以生命体验与审美情趣对自然的一次深度对话,每一次细看,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情感的流淌。

评分

赏阅此画卷,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其构图的巧妙安排。在看似随意的布局之下,蕴藏着严谨的章法结构。恽寿平似乎深谙如何利用留白来衬托主体,那些空白之处并非虚无,而是承载着空气、光线与静谧的“意境”。花卉的聚散错落,既有群芳争艳的热闹,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姿态,彼此之间既相互呼应,又保持着必要的疏离感,这种平衡拿捏得极为精准,令人拍案叫绝。这种处理手法,展现出画家非凡的观察力和对空间布局的深刻理解,使得整幅作品在视觉上具有极强的稳定感和流动性。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私家园林中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景观映入眼帘,永远不会感到审美疲劳,反而会渴望下一处的惊喜。

评分

我通常不太习惯于欣赏过于“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总觉得那份匠气会扼杀作品的灵魂。然而,这部《百花图卷》却奇妙地化解了“工”与“写”的矛盾。它的细节描摹毋庸置疑是极其精到的,每一瓣花瓣的脉络、每一片叶子的边缘,都处理得一丝不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但令人称奇的是,这种精细并没有带来丝毫的僵硬,反而赋予了画面极强的生命力。这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传统美学中对“雅”与“真”的极致追求。它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在提炼自然,将自然界中最精华、最富情感的部分提炼出来,浓缩于这尺幅之间,使得每一朵花都成了某种精神象征,耐人寻味,值得反复玩味。

评分

拿起这卷册页,首先冲击眼球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气韵生动”。观者很容易被其中那种酣畅淋漓却又绝不失控的笔墨所吸引。这与一些过于拘谨、刻板的描摹作品截然不同,它带着一种文人自得其乐的洒脱。那些繁复的花卉组合,在画家手中却显得如此轻盈自然,仿佛信手拈来,不着痕迹,这正是大巧若拙的至高境界。仔细揣摩那些晕染之处,能明显感受到画家对水墨与色彩渗透性的精妙把控,干湿浓淡的变化层次分明,绝无滞涩之感。它不是那种让人需要“学习”才能欣赏的晦涩之作,而是直接以美感冲击你的感官,让你自然而然地想要靠近、想要驻足。此画卷犹如一首无声的、关于生命周期与美的颂歌,每一朵花的盛开与凋零,都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哲思,引人深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