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物新证(精)/棔柿楼集

诗经名物新证(精)/棔柿楼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扬之水 编
图书标签:
  • 诗经
  • 文物
  • 古籍
  • 文献
  • 考证
  • 文化
  • 历史
  • 古典文学
  • 棔柿楼
  • 郘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
ISBN:9787102072791
商品编码:1112109810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诗经名物新证(精)/棔柿楼集
  • 作者:扬之水
  • 定价:105
  • 出版社:人民美术
  • ISBN号:978710207279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8-01
  • 印刷时间:2016-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442

内容提要

扬之水著的《诗经名物新证(精)/棔柿楼集》附 有作者对《诗经》中提到的驷马车、酒、旗的研究文 章三篇。作者将诗歌、文献、考古相结合,论述层层 深入、环环相扣,突破了传统意义的“达诂”,有与 古人会心之妙。附有作者对《诗经》中提到的驷马车 、酒、旗的研究文章三篇。作者将诗歌、文献、考古 相结合,论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突破了传统意义 的“达诂”,有与古人会心之妙。
    

目录

詩:文學的,歷史的
大雅·公劉
小雅·大田
豳風·七月
大雅·緜
小雅·斯干
小雅·楚茨
小雅·賓之初筵
秦風·小戎
鄭風·清人
小雅·出車
大雅·韓奕
小雅·鼓鍾
小雅·大東
小雅·都人士
鄘風·君子偕老
秦風·終南
附論
駟馬車中的詩思
詩之旗
詩之酒
引用文獻
名物釋義索引
後記
再版後記
詩中“物”與物中“詩”——關於名物研究(代新版後記)
《楷柿樓集》總目


好的,以下是一部与《诗经名物新证(精)/棔柿楼集》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自然,不露人工智能痕迹: --- 《星际航行简史与未来展望: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曲速驱动的理论基础》 作者: 亚历山大·范德沃斯 出版社: 银河视野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有大量高清星图与技术插画 定价: 398.00元 字数: 约1500页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级著作,系统梳理了人类仰望星空以来,对宇宙探索从萌芽到深入的完整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科普读物,更是一部融合了天文学史、物理学前沿理论、工程学突破与哲学思辨的百科全书。作者亚历山大·范德沃斯,以其深厚的跨学科背景,将宏大的宇宙叙事与精微的科学细节完美结合,为读者构建了一幅清晰、生动的星际航行发展蓝图。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地心说的黄昏与望远镜的黎明(前17世纪—19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早期对宇宙认知的局限与突破。从巴比伦的星象观测,到托勒密体系的精确构建,再到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性冲击。范德沃斯教授细致地描绘了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指向夜空时,所引发的科学界与宗教界的剧烈震荡。 重点章节深入探讨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过程,揭示了行星运动的数学之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何为星体间的互动提供了统一的数学框架,使“航行”的概念从地球表面扩展到太阳系内部。此外,本书还回顾了早期火箭技术的理论奠基,如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火箭方程”,为后续的太空时代埋下了理论的种子。这一部分,旨在确立人类理解引力与轨道运动的基础,是真正意义上“星际视野”的开端。 第二部分:地球的摇篮与火箭的涅槃(20世纪初—21世纪中叶)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转折点,标志着人类从理论思辨转向实际的航天活动。作者以严谨的笔触,叙述了冯·布劳恩等先驱者如何将火箭技术从军事应用转向太空探索。从V-2火箭到阿波罗计划的每一步跨越,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技术剖析,包括轨道力学、推进剂化学以及对宇航员生理极限的挑战。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的描述,并非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工程智慧和对未知世界的原始渴望。本部分详尽分析了载人登月任务的工程复杂度,以及空间站的长期运行所面临的辐射防护、生命维持系统等关键难题。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火箭的升空,都是无数次理论计算和工程实践的累积。 第三部分:太阳系边缘的探测与跨越光速的梦想(21世纪中叶—22世纪初) 进入本书的中后段,叙事重点转移到了深空探测和对理论物理的颠覆性探索。作者全面回顾了旅行者号、新视野号等无人探测器所传回的宝贵数据,这些数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木星、土星光环、冥王星乃至柯伊伯带的认知。 然而,本书的真正核心价值在于对“超光速”和“捷径”理论的深入探讨。范德沃斯教授以极其清晰的逻辑,梳理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限制,并详细介绍了阿尔库比耶雷(Alcubierre)曲速驱动理论的数学模型、能量需求估算,以及当前理论物理学界在负能量密度、奇点操控等前沿问题上遇到的瓶颈。书中对“虫洞”的几何学描述,并非科幻臆想,而是建立在广义相对论的解集基础之上,探讨了理论上构建稳定时空通道的可能性与不可行性。这一部分,是连接现有科技与未来星际文明的关键桥梁。 第四部分:星际殖民的伦理与新物理学的曙光(未来展望)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未来。如果曲速驱动得以实现,人类将面临何种社会结构、法律体系和伦理困境?本书探讨了在多恒星系殖民背景下,人类文明如何维持统一性与多样性。 更具前瞻性的是,作者引入了对量子引力理论(如弦理论、圈量子引力)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解读,探讨了这些理论是否能为我们理解“驱动场”的物质基础提供新的线索。书的结尾,作者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哲学命题:在无穷无尽的宇宙面前,人类的探索欲望本身,是否就是驱动文明进步的终极燃料? 读者定位与特色: 本书面向对天文学、理论物理学、航天工程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资深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充满好奇心的读者。其特点在于: 1. 深度与广度的完美平衡: 既有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叙述,又不回避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晦涩的物理概念,并辅以详尽的图解。 2. 跨越学科的整合: 将物理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和人文哲学融入一炉,展现了星际探索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工程。 3. 权威性与前瞻性: 引用了近百年来最前沿的研究文献,对未来技术路径的预测基于严谨的科学推演,而非纯粹的想象。 《星际航行简史与未来展望》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巨著,它不仅记录了人类已走过的路,更指引着我们望向那片等待被征服的无垠星海。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是我关注的重点。作为一本耗费巨大心血的古籍研究著作,如果排版拥挤、字号过小,阅读体验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在需要反复对照原文和注释时,眼睛会非常容易疲劳。我期待它能采用清晰、舒展的字体,并且在关键的引文、考证的核心段落,有明确的区分和标注,比如使用不同的字体或者缩进。此外,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在不同古籍中写法或读音存在差异的“名物”的。是采用主流的解释,还是会详细列出各种可能性及其依据?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逻辑清晰的论证链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堆砌。如果作者能附带上一个详尽的索引,方便我快速检索特定名词或典故,那么这本书在日常查阅和学术参考中的实用性就会大大增强。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抱有极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成为我案头必备的一部关于《诗经》世界观的权威指南。

评分

这本《诗经名物新证(精)/棔柿楼集》的书名,乍一看就透着一股子对传统文献的深厚敬意与细致考据的决心。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厚实的精装本吸引住了,装帧典雅,看得出出版方在用材和印刷上是下了功夫的。我过去对《诗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文学鉴赏层面,对其中描绘的那些古代的动植物、器物、风俗,往往只能凭借字面意思去想象,总觉得隔了一层纱。这本书的“名物新证”四个字,简直是为我这种级别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非常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模糊不清的形象重新描摹清晰。比如“葛藟如何,绵蛮茑萝”,古代的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是多么入微,而我们现代人对这些植物的辨识度却越来越低。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扎实的文献比对和也许是田野考察的经验,告诉我这些植物在当时的具体形态、生长环境,乃至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果能配上清晰的图版或复原图,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光是翻阅目录,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就让人感到振奋,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部浓缩了古代生活百科的宝库,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去触摸那段久远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时光。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冲着“棔柿楼集”这个作者群(或者说编者名号)去的。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文人雅士在自家书斋中潜心治学的画面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灯下伏案,手持卷轴,用放大镜仔细审视古籍残页的场景。我个人对那种纯粹的、不掺杂太多功利色彩的学术探索非常着迷。我更看重的是这种研究方法论上的体现。它是不是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比如,在考证某一种古代织物时,它会不会结合考古学的发现,甚至气候变迁的资料来佐证观点?我特别留意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因为《诗经》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细微之处蕴含的广阔世界。如果作者能将考证过程中的波折、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乃至自己是如何排除万难得出结论的“心路历程”也适当地展现出来,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大大提升,不再是冷冰冰的结论陈述,而是一场引人入胜的侦探之旅。这种追求知识本真、不畏繁琐的治学精神,对我这种对学术抱有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评分

我最近对古代礼仪和季节更迭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特别感兴趣,而《诗经》恰恰是记录古代农耕文明脉搏的最直接文本。我希望这套书在解释“名物”时,能展现出它们在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中的功能性角色。举个例子,某种特定的鸟类或果实,在特定的时节出现,它们在当时的民众眼中意味着什么?是吉兆还是不祥?是丰收的期盼还是离别的信号?如果作者能将“物”与“情”、“俗”紧密地结合起来阐释,让那些静止的词语重新活起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范畴了。我尤其关注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具有高度文化指征性的物品,比如“黍”、“稷”、“桃”、“李”等等,它们背后承载的文化密码,才是真正令人神往的部分。我甚至期待作者能对一些争议较大的词汇,提供一个兼顾历史语境与现代认知的折衷解释,而不是固执地坚守某一家之言,那种开放的学术态度,才是现代研究者应有的风范。

评分

从装帧的厚度来看,这套书显然是集大成之作,或者说,是对某一领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挖掘,而非蜻蜓点水。我个人对这种“深挖到底”的出版物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我最怕的是那种浮于表面、人云亦云的注疏,读完之后感觉只是换了一种说法重复了前人的结论,对自己的认知没有任何拓宽。这本《诗经名物新证》如果能真正做到“新证”,那么它一定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我设想的“新”可能体现在对新出土文物(比如汉墓出土的竹简、帛画等)的参照上,也可能体现在运用新的物种分类学知识对古代植物、动物的精确界定上。阅读这类严谨的学术著作,对我而言,是一种智力上的锻炼。我喜欢那种需要不断停下来,查阅其他参考资料,甚至对照地图进行思考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如果这本书能让我产生这种主动探索的欲望,那么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