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大辞典(16开精装)

西方美术大辞典(16开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歇尔·拉克洛特 著,法国拉鲁斯出版公司 编,董强 译
图书标签:
  • 美术史
  • 西方美术
  • 艺术辞典
  • 艺术参考
  • 艺术史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理论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8631937
商品编码:12338516509
包装:精装
开本:16
页数:11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美术大辞典》:
迄今**的大型艺术工具书
由世界著名艺术史专家、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原馆长、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学院创始人米歇尔,拉克洛特和法国博物馆原总督察,现为卢浮宫博物馆绘画部主任让-皮埃尔,库赞主编,200余位欧美各国艺术史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的*新版本《西方美术大辞典》,涵盖了从中世纪至当代西方美术的所有元素。收入包括艺术家、画派、团体、画类及专业词汇等2500多个词条。作为经受了时间考验的《西方美术大辞典》,是迄今*富学术价值、*具*性的大型艺术辞书,是艺术家、大专院校学生、图书馆及所有喜爱艺术的公众必备工具书。

内容简介

200余位欧美学者编撰的*新版本《西方美术大辞典》,涵盖了理解西方美术所需要的所有元素:包括画家,同时也包括细分出的素描家、招贴画家以及20世纪使用绘画技巧进行创作的摄影家、装置艺术家。对各个艺术潮流、画派、团体、重要的画类、技法词汇和绘画材料以及在美术史上曾经起到重要作用的机构均有详尽的介绍。所有词条都经过了*新的考证更新,包括对截至2008年的画家卒年进行了*新补充,并收入了近期重要的回顾展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原版本相比,本辞典增添了许多新词条,尤其是在当代艺术方面,并使用*新的艺术史资料对历史上的艺术家进行了新的阐释。除了乔托、米开朗基罗、乌切罗、莫奈及塞尚这样的画家以外,也介绍招贴画家卡桑德尔,布景师巴克斯特、挂毯设计师吕尔萨等艺术家及“伦敦团体”这类的艺术家组织。许多青年艺术家,他们的实验性艺术位于绘画的前沿,如理查德,朗或史密森的“大地艺术”;如运用透明材料探索色彩和光线的赫尔穆特,多尔纳;探索绘画与摄影的关系的让一马克,比斯塔芒特;将绘画技法用于装置艺术的杰西卡,斯托克霍德尔。谨以《西方美术大辞典》献给所有喜爱艺术的公众。

作者简介

译者:董强 编者:(法国)法国拉鲁斯出版公司 (法国)米歇尔?拉克洛特(Michele Laclotte) (法国)让-皮埃尔?库赞(Jean-Pierre Cuzin)

米歇尔?拉克洛特,世界著名艺术史专家.曾任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绘画部主任(1966-1987),卢浮宫博物馆馆长(1987-1994),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学院创始人。
让-皮埃尔?库赞,曾任法国博物馆总督察,1994年起任卢浮宫博物馆绘画部主任。
阿尔诺-皮埃尔,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艺术史学教授,著述主要涉及20世纪艺术,研究对象包括卡尔德、莱热、库普卡.以及前卫艺术。
译者简介:
董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国“教育骑士”荣誉勋章获得者。著述、译著30余部,涉及文学、哲学、文化史、美术等领域。

序言

这部辞典的宗旨,正如它之前的几个版本,是要在一个必然有所限制的范围内,为从中世纪起到今天的西方美术提供尽可能详尽的信息。大多数词条用于艺术家本身,共有2500条左右。与所有辞典一样,在收入岂术家方面,不论涉及的是古代画家还是20世纪的画家,本辞典也必定带有一部分主观性,会招致人们的批评。而且,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收入当代艺术家,但是,在他们中间,又如何挑选出一些肯定会被后世记住的人呢?
根据每个艺术家的重要程度或者与他们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批评资料数量的多寡,词条的文字数量也各有吖i同,不论是一直被人推崇的大师,还是新近被批评界挖掘出的重要画家。在辞典中还出现了许多非常重要、却已经失去了身份证明的画家,尤其是许多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特性往往通过风格学研究而被还原,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来代替(如“达姆施塔特的《基督受难》画师”、“1419年的画师”、“伪费利克斯?克雷斯蒂安”、“M.S.画师”等)。然而,随着艺术史研究的新发现,在这些伟大的无名艺术家中,有些人重新找回了他们的确定身份或者极有可能的身份:“描绘活泼孩子的画师”如今被确定原名为斯塔尔尼纳,“弗雷玛尔的画师”的真名是罗伯特?坎平,而“坠入爱河的心的画师”与“艾克斯的《天神报喜》画师”如今都已归于巴特雷米?德?爱克的名下。
很难将绘画艺术仅仅局限于架上画、细密画和壁画,因此,有一部分主要从事雕塑、版画或素描的艺术家也被收入,因为他们不能被排除在绘画艺术之外(如皮拉内西、摩尔或卡洛等人)。到了20世纪,技术上的区分愈加失去了意义。自从有了观念艺术、大地艺术或装置艺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绘画领域如何界定?所以,我们决定将绘画的概念尽可能扩展,以便收入当今艺术领域中一些*重要的艺术家。
除了这些关于艺术家个人的词条以外,有重要的篇幅给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将艺术家放置到历史与风格的范围之中。经过艺术史定义的西方绘画的重要潮流与倾向都有所提及(国际哥特主义、风格主义、巴洛克、浪漫主义,等等),还有一些艺术大家庭及由其形成的地域性风格派别(西班牙一佛兰德斯画家、安特卫普风格主义,或者“巴黎的阿提喀主义”等),以及具有一定共性的画派或运动(例如立体派、未来主义等),或者一些从19世纪起就纷呈的艺术家团体或协会(从拿撒勒人团体到哥布阿团体,或者材料/表面团体)。有许多重要的词条从总体上讲述西方中世纪一些重要时期的艺术,然而,从哥特式风格以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流派的发展情况,限于篇幅,没有讲述。同样,一些大城市(如威尼斯、巴黎、安特卫普)在好几个世纪中的绘画演变过程,也未能加以阐述。相反,由于一位君主的意愿而在一个时期成为艺术创作中心的地点(枫丹白露),或者由于富裕的赞助人的投入而形成的艺术中心(阿维尼翁),或者由于一个地点的自身魅力而形成的艺术家聚集地(巴比松、特尔乌伦),则均有介绍。
主要的画类(风景、静物、肖像,等等)以及图像学主题(东方主义、游乐画)也有相关研究。许多词条定义了绘画技巧和工具、创作过程、画家职业的组织、绘画表现的效果和手段(透视、黄金分割)、绘画的场所和材料(祭坛、画廊、天花板和穹顶)、作品的材质变化和学术研究(博物馆的实验室),以及艺术史的方法(归属),等等。
同样,画家在其他一些重要的技术种类(挂毯、玻璃画、珐琅画)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与摄影、电影和戏剧等的关系,也有重要的相关词条。
本辞典中的大部分词条源于1979年出版的《小拉鲁斯绘画词典》,以及其他从这一词典衍生出来,由让菲利普?布勒伊负责补充、完善的词典:《意大利绘画词典》、《法国绘画词典》、《佛兰德斯和荷兰绘画词典》、《西班牙绘画词典》、《德国绘画词典》、《英国绘画词典》,还有《绘画流派词典》、《专业词汇词典》、《19世纪艺术》、《20世纪艺术》。
与1979年的版本相比,本辞典做了一定的筛选,主要是将古代希腊、罗马、东方,以及与艺术史和趣味史有关的词条排除在外,然而,在总体上增添了许多词条,尤其是在20世纪部分,并尽可能对所有文字都进行了更新,不仅增添了一些新的艺术家生平材料(编辑按语:中文版包括对截止2008年的画家卒年进行了*新的考证补充),而且还加入了*新的资料和批评成果。
从本辞典的撰写人员名单中可以看出,200余名法国与国外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编写,他们均来自大学、博物馆和艺术批评界。我们尊重了每位专家的个人观点,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透过严谨的客观性,辞典中提供的材料因撰写者的个人视角而得到了丰富。

文摘

插图:




1944年,阿莱钦斯基进入了布鲁塞尔装饰艺术学校,1945年加入“比利时青年绘画”的行列,在卢?科西恩画廊展出了他的纸上作品。次年,他*次到巴黎,一直待到1951年,其间创作了9幅腐蚀铜版画。1949年,他成为“哥布阿团体”中*年轻的成员。哥布阿是一个北方国度艺术家的团体,该名称由三国的首部哥本哈根、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的*个字母拼成,1948-1951年间活跃于画坛之上。在雕刻艺术上,他追求精益求精,1952年和海特一起,在“17画室”工作;同年,他与京都的日本画家们通信,1955年在日本拍摄完成了一部电影《日本书法》。大约在195l-1954年问,他用巨大的符号将画布表面填满,作品开始带有随心所欲的抽象性;随后,他画中的形象影射、暗指实人时事。这种风格后来在某种程度上陷于流产,但他素描和着色的天分却得到了双重的发挥(《孩子话》,1961,京都、奥斯陆,索尼亚?赫尼一尼尔斯?翁斯塔德基金会)。阿莱钦斯基水墨画的笔法变幻不定(《任何人》,1966),线条顺畅,时隐时续,花体交织,转曲灵动,明显与远东艺术同气连枝。他观察、吸取了远东艺术的工作方式,作画时身体直立,将画纸水平放置。1965年,他在美国留居了一段时日,跟丁俊雄一起,用丙烯颜料在纸上作画;同时,他又刨立了一种新式画法,即在主题画面的四周空白处加入“评注”,配以黑色或彩色的小图案,与连环画异曲同工。丙烯颜料烘托出流畅多色的点墨,使人联想到石印墨点营造的效果;在石印画方面,阿莱钦斯基也创作过诸多装饰性强、富有表达力的作品(《火山学》,石板组画,1970;《米老鼠》,水墨画,1972),它们同样显示出画家精湛的技艺。如果说画家充满诗意的非现实气质十分接近若恩和佩德森(哥布阿的另外两名丹麦画家),那么,一触即发、尖刻、咄咄逼人的幽默,则成为阿莱钦斯基艺术中标新立异之处。他的画作在形式上处于初生状态,甚至还混沌不清,体现了原始的野性与蓬勃的生机(《梅尔莫特》,1970;《关在窗后》,水墨画,1989)。1984年,他在马特画廊展出了一组“带边的水墨画”,这些画尺寸巨大,中间是一个黑白相间的方形物,四周留下大块涂上多种色彩的边缘空间。


《世界艺术史纲要:从史前到当代》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且深入的世界艺术史梳理之作,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连贯且富含洞察力的艺术发展全景图。我们聚焦于艺术的脉络变迁、思潮演替及其与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互动,而非仅仅是风格的罗列或作品的图录。全书以时间为轴,以文化区域为纬,力求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之间取得精妙的平衡。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古典的奠基(史前至公元400年) 本部分溯源艺术的起源,探讨史前人类在洞穴壁画中留下的最初符号与世界观。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解析这些早期文明如何将艺术服务于神权、王权以及对永恒的追求。重点阐释了尼罗河流域纪念性建筑的结构逻辑与符号体系,以及两河流域浮雕叙事手法的发展。 随后,本书进入对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的深度剖析。我们详细考察了古希腊雕塑如何从早期的“柯罗伊”和“科瑞”发展到古典盛期的“黄金比例”与“理想人体”,探讨其背后的哲学基础——人文主义与理性精神。对于建筑,帕特农神庙的结构美学、柱式的演变及其在西方审美中的持久影响被置于核心地位。在罗马部分,我们将关注其实用主义精神如何影响了建筑(如万神殿的穹顶技术)和雕塑(如肖像雕塑对个体真实的追求),以及庞贝壁画所展现的世俗生活图景。 第二部分:信仰的时代与文化的交融(公元400年至1400年) 中世纪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投射的复杂载体。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早期基督教艺术的符号系统,以及拜占庭帝国辉煌的马赛克艺术所体现的东方化倾向。随后,我们将深入探究西欧在“黑暗时代”后的艺术复兴: 罗马式艺术: 探究其厚重、内敛的建筑特征,以及对《圣经》故事的通俗化叙事需求如何塑造了修道院的雕塑与壁画风格。 哥特式艺术: 重点分析了哥特式大教堂的工程学奇迹——飞扶壁、肋拱和尖拱如何使得建筑向上无限伸展,象征着对神圣的渴望。玫瑰窗的光影变幻及其叙事功能,是本章的重点分析对象。同时,本书也讨论了这一时期手抄本插画的精美工艺。 第三部分:重返人间与理性的光辉(1400年至1800年) 文艺复兴被视为西方艺术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我们详细探讨了佛罗伦萨如何成为思想的熔炉,马萨乔的透视法革命、多纳泰罗的古典复兴,以及达·芬奇对人体解剖与自然观察的科学性融入。 盛期文艺复兴(高潮)部分,聚焦于“三杰”的成就。米开朗基罗雕塑中蕴含的“未完成感”与人体力量的表达,拉斐尔和谐的构图与温和的人文精神,共同构筑了古典复兴的顶峰。 威尼斯画派在色彩与光线运用上的创新,以及北方文艺复兴(如凡·艾克、丢勒)对细节的极致描绘和对宗教改革思潮的回应,也得到了充分的论述。 随后,巴洛克艺术以其戏剧性、情感的爆发力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席卷欧洲,作为对宗教改革的反击(反宗教改革)和绝对君主制的艺术表达。本书特别分析了贝尼尼雕塑中动态瞬间的捕捉和鲁本斯作品中旺盛的生命力。 洛可可艺术则被置于启蒙运动的前夜,探讨其精致、感性和宫廷趣味如何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转向。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探索与断裂(1800年至20世纪初) 19世纪是艺术风格激烈碰撞和快速更迭的时代。本书详细梳理了新古典主义对雅典辉煌的模仿与对革命精神的呼唤;浪漫主义对情感、自然力量和异域情调的推崇(如德拉克洛瓦与特纳)。 随后,我们进入了对现实的审视——现实主义艺术(如库尔贝)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呈现,是对学院派美学的直接挑战。 印象派的诞生被视为摄影术挑战绘画功能后的必然选择:如何捕捉转瞬即逝的光影和瞬间的视觉感受,分析了莫奈、雷诺阿等人在户外写生中的技术革新。后印象派(塞尚的结构、梵高的情感、高更的象征)则标志着艺术家开始将主观感受置于客观再现之上,为20世纪的抽象艺术铺平了道路。 第五部分:多元宇宙与艺术的边界(20世纪至今) 20世纪的艺术史是一部关于“主义”的爆炸史。本书系统梳理了现代主义的核心运动: 早期现代主义: 野兽派的色彩解放、立体主义对时间和视角的几何解构、表现主义对内在焦虑的宣泄。 技术与战争的回响: 达达主义对理性逻辑的嘲讽与反艺术的宣言;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和梦境的探索。 战后发展: 抽象表现主义(行动绘画与色域绘画)如何将美国确立为艺术中心;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对消费文化的反思与挪用;极简主义对艺术作品本体性的回归。 后现代与当代: 本部分探讨了艺术如何超越传统媒介,进入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领域,艺术的定义本身受到质疑。我们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非西方艺术语汇对当代艺术格局的影响,以及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与传播带来的新挑战。 本书通过精选的代表性图像分析(不局限于西方古典名录),结合详细的学术论述和文化背景解读,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批判精神的艺术史阅读体验。读者将不仅了解“什么作品很重要”,更能理解“为什么它们在那个时代具有颠覆性或开创性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这种习惯于在阅读时进行大量交叉参考的“阅读强迫症患者”来说,一本好的工具书必须具备极强的“导航”功能。这本辞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的条目间的互相指引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当你阅读关于“浪漫主义”的词条时,它会提示你去参考“席勒的审美理论”、“歌德的自然观”乃至“英国风景画派”等相关内容,这种密集的内部链接,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主动的探索之旅。我尝试沿着某个特定主题(比如“透视法的革新”)进行追溯,发现这条线索清晰地串联起了文艺复兴早期到立体主义的整个视觉革命史,这比单独阅读某一本流派史要高效得多。精装本的扎实体量也确保了它能承受高频率的翻阅和标注,这对于一本真正被使用的工具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拿到这套书,最先吸引我的不是内容,而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和制作的诚意。装帧设计非常考究,那种深沉的封面色调和精致的烫金字迹,让它在书架上显得格外沉稳大气,一看就知道是需要“供奉”起来的参考书。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性,比如对于那些重要艺术名词的索引编制,做得极为细致,让你在需要快速定位某个艺术家或者特定艺术运动时,能够迅速找到目标,这极大地提升了查阅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初看艺术史可能会被大量的年份和人名绕晕,但这本书的设计思路显然是将复杂知识结构化、层级化。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百科全书,更像是一套结构严谨的知识树,每一条目都是一个节点,彼此之间通过清晰的内部引用关联起来。这种结构上的合理性,使得即便是跨越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概念交叉对比,也变得相对容易理解和梳理。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它并不是为了追求最新的学术动态,而是希望拥有一部能够沉淀历史脉络的“定海神针”。面对浩瀚的西方艺术史,我们常常需要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参照系来校准自己的理解。《西方美术大辞典》正是扮演了这个角色。它提供的历史叙事是稳健而可靠的,它对那些争议性较大的艺术流派或艺术家给出了相对中立且被广泛接受的评价框架。这种“定性”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珍贵。对于一个希望构建自己艺术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像是一个坚实的地基,它让你在吸收新的、更前沿的研究成果时,始终能有一个清晰的历史定位感,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知识坐标点在哪里,从而避免在纷繁的艺术思潮中迷失方向。

评分

说实在的,我对这类“辞典”类书籍的期望值通常不会太高,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侧重普及而流于表面,要么过于晦涩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西方美术大辞典》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语言表达上却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清晰。我测试性地查阅了一些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冷门领域,比如17世纪荷兰的“花卉静物画”的兴起及其象征意义,或者更具挑战性的“巴洛克晚期雕塑中的动感表现力”等条目,无不发现其论述是扎实且有根据的。编纂者显然没有满足于仅仅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解读“为什么”和“如何形成”。例如,在阐述印象派对色彩光线的捕捉时,它会适当地引入当时的光学理论背景,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艺术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与当时的科学、社会思潮紧密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名为《西方美术大辞典》的工具书,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西方艺术史脉络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藏。我拿到的是精装版本,手感沉甸甸的,开本适中,方便在书桌上查阅。首先必须称赞的是它在收录广度上的努力。从早期的古典主义萌芽,到印象派的光影革命,再到后现代的解构与反思,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流派、关键的艺术流派及其分支,都有详尽的条目介绍。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艺术家的生平,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作品的核心思想、技法创新以及在历史坐标系中的定位进行了深入剖析。比如,对于文艺复兴盛期如拉斐尔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雅典学院》的构图技巧,更挖掘了其背后人文主义思想的微妙转变。对于现代艺术的晦涩难懂之处,辞典也尝试用清晰的语言进行释义,虽然某些前卫艺术的解读依然需要读者自身的艺术感知力辅助,但这种尝试本身就体现了编纂者的良苦用心。对于我这个业余爱好者而言,它就像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指引我穿越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艺术风格迷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