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研究

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晓梅 著
图书标签:
  • 常识哲学
  • 托马斯·里德
  • 苏格兰启蒙运动
  • 经验主义
  • 理性主义
  • 认识论
  • 道德哲学
  • 18世纪哲学
  • 哲学史
  • 英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741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4275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字数:1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研究》为《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之一,主要是对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较全面的研究,重点是对常识哲学的形而上学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全书内容包括常识哲学的提出、知觉理论、论道德、对常识哲学的再理解、论自为等。

内容简介

《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研究》是对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较全面的研究,重点是对常识哲学的形而上学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力图较准确地把握常识哲学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意义,并令读者能够了解里德思想中蕴含的丰富哲学内容,以及它提示的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方向。

作者简介

张晓梅,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哲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宗教教学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许志伟)
绪论
第一章 常识哲学的提出
第一节 生平和著述简介
第二节 观念论
第三节 常识和首要原则

第二章 知觉理论
第一节 休谟论知觉
第二节 自然符指说
第三节 《智识能力》中的知觉理论
一、词义辨析
二、知觉
三、概念和信念
四、判断
第四节 《探究》和《智识能力》知觉理论表述的分歧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因果、能力和行为
第一节 休谟论“因果”和“能力”
第二节 “物理的因果”和“真正的因果”
第三节 行为能力
第四节 意志意愿
第五节 行为原则

第四章 论道德
第一节 休谟论道德和正义
第二节 英国道德学家
第三节 理性的行为
第五节 良知
第六节 道德的首要原
第七节 道德体系表述
第八节 行为的道德属性
第九节 正义
第十节 道德判断

第五章 论自为
第一节 休谟论必然和自由
第二节 里德对自为的解说
第三节 对自由的三种论证
第四节 知觉的因果解释
第五节 道德自为

第六章 对常识哲学的再理解
第一节 常识与怀疑
第二节 常识与理性
第三节 常识与信仰
第四节 常识哲学与现代哲学
附录 《行为能力》第四篇
第十章主体部分译文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绪论
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1710-1796)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一个不无趣味的人物。哲学史家一般不会将他归于大家之列,但他在其时学界的地位也颇可观(他担任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16年之久,这一教席在当时的英国非同一般),身后两个多世纪中也一直吸引不小的研究兴趣。他对所谓的“观念论”哲学的理解,尤其是他对休谟的理解,影响了后世200余年内的思想走向,仅就这一点而言,里德也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对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发展线索的概述,基本上就是里德的版本。以至于略微了解西方哲学史的人,尽管不一定知道里德的名字,对他的思想却不会陌生:英国经验主义有一段相当合乎逻辑的发展,从洛克奠基始,经贝克莱,至休谟而达极端怀疑主义。很多时候,一位思想家以相当隐蔽而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他后来的时代,令我们在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回头去看时,颇有些惊异地发现思想史像一部充满机缘巧合的戏剧,思想家之间大大小小的误会,成就了它的精彩和有趣。
然而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这种情况却不妙。里德在思想史上留名,是作为休谟的反对者。直至今日,他出现在研究者的论著中,多半仍是作为研究休谟时的附带考虑。尽管后世的评论家一致认为他的哲学功力不如休谟,也远远不及同样是对休谟怀疑论作答而构建有批判哲学宏伟体系的康德,但至少在当时的苏格兰、英国乃至欧洲学界,里德开创的“常识哲学”是颇令人信服且有大批追随者的。里德的自信甚至超过康德。
……

前言/序言


《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研究》:一部洞悉人类认识根基的深刻探讨 这本书并非关于具体某一本著作的细读,也不是对里德生平某个片段的梳理,而是对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一位至关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里德(Thomas Reid)——其核心哲学思想的系统性考察。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求知之旅,深入探究里德是如何挑战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观念,并最终提出一套以“常识”(Common Sense)为基石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体系。这本书的叙述将力求清晰、严谨,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里德思想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时代的回声与思想的挑战 在深入里德的哲学之前,有必要先将他置于其所处的历史与思想背景之中。18世纪的欧洲,理性主义的光辉照耀着整个大陆,而英国本土,则经历着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和戴维·休谟(David Hume)——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深刻动摇。休谟的怀疑论,以其无情的逻辑,瓦解了因果关系、自我同一性以及外在世界的实在性等一系列我们习以为常的信念,将哲学推向了某种认知上的绝境。人们开始质疑,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认识真实的世界?我们的信念是否仅仅是习惯和联想的产物?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洪流中,托马斯·里德,一位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任教的哲学家,挺身而出,成为了对休谟怀疑论的有力反驳者。他认为,休谟所构建的哲学大厦,虽然逻辑自洽,却与我们作为人的日常经验和基本信念格格不入。里德敏锐地观察到,尽管休谟用严密的推理揭示了我们理性认识的局限,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却毫不犹豫地相信自己感官的直接指示,相信事物的因果联系,相信自我的存在。这种普遍的、不言而喻的信念,里德称之为“常识”。 本书的第一章,将着重勾勒出休谟哲学所带来的挑战,以及里德如何从中看到了哲学研究的症结所在。我们将探讨休谟对“印象”和“观念”的区分,以及他对因果关系“偶然性”的论证,这些都是里德需要面对的思想巨石。同时,我们也会初步介绍里德对“常识”的初步构想,他认为这种常识并非是后天习得的知识,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然禀赋,是人类得以认识世界、生活于世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常识的基石——自然的启示 里德的常识哲学,其核心在于他对于人类认识能力的信心。他认为,人类天生就拥有一种直接认识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来自于复杂的推理或抽象的观念,而是来自于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Natural Dispositions)或“天然信念”(Natural Beliefs)。这些天然信念,如同被刻在我们心灵中的印记,引导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里德所提出的“自然启示”(Natural Revelation)或“自然倾向”的概念。里德认为,当我们用感官接触外部世界时,我们的心灵会立刻产生一系列不假思索的信念。例如,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我们立刻相信这棵树是真实存在的,相信它具有某种形状、颜色和质地,而不需要经过一番复杂的逻辑论证。当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时,我们立刻相信有某种事物在发出这个声音,并试图追寻其来源。这种直接的、本能的信念,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道门。 里德将这些天然信念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关于外部世界的信念,关于我们自身存在的信念,关于因果关系的信念,以及关于他人具有思想和情感的信念(即“同情心”)。他认为,正是这些天然信念,使得我们能够超越纯粹的怀疑,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识,并展开有意义的社会交往。这本书将详细分析里德对这些不同类别天然信念的论述,并解释它们在里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感官的直接性与观念的陷阱 长期以来,西方哲学深受“观念论”(Theory of Ideas)的影响。这种观念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外部世界,并非直接是我们所感知的,而是通过一系列“观念”来中介的。也就是说,我们直接接触的是我们头脑中的观念,而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则需要通过推断才能得知。这种观念论,正是里德所要批判的核心。 里德认为,观念论不仅没有解释清楚人类的认识过程,反而制造了不必要的怀疑。他尖锐地指出,如果哲学家们所说的“观念”是独立于事物存在的,并且我们只能直接认识这些观念,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观念与真实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何才能确定我们所感知的颜色、形状、声音等,是真实世界本身具有的属性,而不是我们心灵的虚构? 本书的第三章,将详细阐述里德对观念论的批判。我们将分析他如何质疑“观念”作为认识中介的有效性,并提出“感官的直接性”(Directness of Sensation)的观点。里德认为,我们的感官并非是抽象的“观念”的接受器,而是直接地、即时地与外部世界互动,并从中产生直接的感知经验。当我们看到红色时,我们并非先产生一个“红色观念”,然后才认识到它是红色;而是直接地感知到“红色”本身。这种对感官直接性的强调,是里德哲学区别于许多前代哲学家,尤其是休谟的关键之处。 第四章:因果的实在性与意志的自由 休谟对于因果关系“偶然性”的论断,对传统哲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认为,我们所看到的“因果联系”,并非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仅仅是我们长期观察到两件事情总是同时发生或接连发生后,在心理上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联想。这种观点,将因果关系从客观实在的领域,推向了主观心理的范畴,进一步加剧了怀疑论。 里德对因果关系的看法,则截然不同。他认为,因果联系是外在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属性,是我们心灵能够直接认识的。当我们看到一个球撞击另一个球,并导致后者滚动时,我们不是仅仅看到两个事件的接连发生,而是直接地感知到一种“力量”或“作用”,一种由原因导致结果的实在联系。这种对因果实在性的信念,同样源于我们天然的信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事物运行规律的根本。 同时,里德还将对因果的认识,与对自由意志的辩护联系起来。他认为,如果因果关系仅仅是偶然的联想,那么人类的自由意志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可能仅仅是前一序列事件的被动结果。里德坚信,人类具有自由意志,我们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自由意志的信念,同样是我们天然信念的一部分,是道德和法律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 本书第四章,将深入探讨里德关于因果关系实在性的论证,以及他如何以此为基础,构建他对自由意志的辩护。我们将看到,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常识的视角,为那些被怀疑论者视为不可知或不可证的领域,找到了坚实的立足点。 第五章:道德的基石与社会的美德 托马斯·里德的哲学,并非仅仅停留在认识论的层面,它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他对道德和政治哲学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对道德是非的判断,同样根植于我们天然的道德感知能力,即“道德良知”(Moral Conscience)。这种道德良知,如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一样,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够直接地、本能地分辨善恶,并对错误的行为产生厌恶或谴责。 里德反对将道德规范仅仅建立在理性计算或功利主义的基础上。他认为,这些理论往往无法解释为何某些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即使它们可能带来某种好处。而常识告诉我们,诚实、公正、仁慈等美德,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价值,值得我们去追求。 本书第五章,将详细阐述里德的道德哲学。我们将探讨他如何论证道德良知的天然性,以及它与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之间的类比。同时,我们也会考察里德如何将他的常识哲学应用于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思考,他如何强调共同体中个体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他如何看待教育在培养良好公民中的作用。 结语:常识哲学的不朽价值 在旅程的最后,我们将对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进行总结性的回顾。我们将重申里德的核心贡献——他如何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去理解哲学,即回到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和基本信念中去寻找真理的源头。他挑战了那些脱离现实的抽象思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 grounded(脚踏实地)的哲学视角。 里德的常识哲学,不仅在18世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在信息爆炸、观念林立的现代社会,人们依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怀疑和困惑。里德的思想,能够提醒我们,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不要忽视那些最基本、最自然的信念。这些信念,虽然看似普通,却是我们理解世界、生活于世的基石。 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全面、深入且引人入胜的托马斯·里德常识哲学图景,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这位哲学家是如何以其独特的智慧,为我们洞悉人类认识的根基,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坚定和自信的人生哲学。这本书将力求用清晰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带领读者走近里德的思想世界,感受其智慧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探险,每深入一层,都能发现新的、意想不到的景观。我注意到作者在章节过渡时所采用的节奏控制得极妙,时而急促有力,直击核心论点,时而又放缓笔调,给予读者充分的时间去消化那些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的微妙之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他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时间线式的陈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的思想流派编织成一张密集的网,让你看到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和相互激发的过程。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一场思想的考古发掘。可以说,这本书在叙事技巧上的打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稳而富有张力”。它避开了当代学术写作中常见的矫揉造作和故作高深,反而回归到一种古典的、清晰有力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清晰并非意味着简单化,相反,它是在最精准的词汇选择下达成的对复杂性的精确把握。读起来,你不会感到任何多余的赘述,每一个句子似乎都承载着特定的信息重量。这种克制的美学,使得书中那些关键性的洞见在被揭示时,能够产生更强烈的冲击力。它让我想起一些伟大的散文家,他们用最朴素的词汇描绘出最壮阔的场景,这本书在思想表达上也达到了类似的效果。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标题所暗示的范围。它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哲学流派的学术梳理,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实用指南。作者在行文中不断地挑战读者的固有观念,引导我们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他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一套审视世界的有效工具和框架。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启发,这启发并非来自书中的某个具体结论,而是来自作者对待知识本身所持有的那种谦卑而又坚韧的态度。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经常被取阅的那一类书籍,因为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在于持续不断的自我修正和深入探究。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证过程严密得令人心惊。它不是那种那种抛出几个精彩的口号就草草收场的作品,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宏伟建筑。作者似乎对每一个前提的有效性都进行了彻底的审视,并且在构建自己的论点时,采用了多角度的交叉验证方法。当我读到其中关于某一核心概念的辨析时,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拿起笔在草稿纸上重画了一遍作者的逻辑图示,才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这种对论证严谨性的坚持,使得全书的结论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让人难以轻易反驳。对于那些真正追求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范本。

评分

这本书,坦率地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专著,充斥着大量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演,读起来可能会像啃一块坚硬的石头。然而,作者的笔触却意外地轻盈而富有洞察力。他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够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议题,用一种极其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跨学科概念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仿佛在不同的知识领域间搭建起了一座座坚固而优雅的桥梁。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感觉自己对一些长期困扰我的认知问题,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种醍醐灌顶的体验是相当宝贵的。这不是那种读完后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会留在脑海中,时不时会引发进一步思考的“精神伴侣”。

评分

评分

他不断地把法国和外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收罗到自己的徽标下。

评分

当然,大出版家还有,而且不少。但在上个世纪前十年投身这一冒险活动的出版家中,只有他,能在晚年的时候,翻着自己出版社厚厚的书目,对自己说:“法国文学,就是我!”

评分

这个流派国内研究的很少,开阔眼界。

评分

《加斯东·伽利玛: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是加斯东·伽利玛的人生传奇,也是贝纳尔·格拉塞、罗贝尔·德诺埃尔、勒内·朱丽亚尔等一代法国杰出出版人的群像,是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

评分

值得一读,细细回味。颇有启发。

评分

《加斯东·伽利玛: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是加斯东·伽利玛的人生传奇,也是贝纳尔·格拉塞、罗贝尔·德诺埃尔、勒内·朱丽亚尔等一代法国杰出出版人的群像,是半个世纪的法国出版史。

评分

不错!

评分

如何对待一本书,她说:我们既是作者的同伙,又是作者的审判官,作为同伙,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无论怎么宽容也不过分;作为审判官,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严厉的,而且,无论怎样严厉也同样不过分。“喜欢这一段话的不再具有独立感的批评意味。她在这时俨然不是一位智慧的知人者,而是一位明晰的自知者,一如她所言:“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喜欢当一个观众。而这对于想要自己写东西的我来说,就是一个弊端。只有作为一个审判者,常常以审视的态度和眼光去看待别的作家,才能让我真正受到启发。” ”我们再次承认,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疲劳不堪又一无所获的时代,回顾前一个时代,我们深表羡慕;但与此同时,我们又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也像早春一样美好,我们的生活并不完全是暗淡无光的。 英国人毛姆读书却是图的“快乐”二字。阅读是一种乐趣,不能使你快乐的书,就不是一本好书。当然,这里的快乐是广义的。在毛姆眼中,能在书中与人物一起嬉笑怒骂,经历悲欢离合,都是快乐的事。      我喜欢毛姆,因为他不装。他最爱读的是小说,而且是他那个年代的通俗小说。当然,这些小说在我们现在看来都是世界名著了:狄更斯,简奥斯汀,福楼拜,巴尔扎克等。他喜欢一本书,就会想去研究一下作者的生平,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可以写书这样的东西。所以读他的书评,就像是读一本野史一样,充满了猎奇的趣味。巴尔扎克为了钱勾引了一个富有的寡妇,福楼拜原是个性无能,托尔斯泰夫人有婚外情。。这些东西本来很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既然毛姆能孜孜不倦地把这些八卦讲得绘声绘色,我这个读者也看得津津有味。    提倡跳跃式读书。对于《堂吉诃德》里面大段无关紧要的小故事,他是深恶痛绝。因为这些小说中的小故事,就要大城市里的城中村一样,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切割得支离破碎,还消耗读者的时间精力,打击他们读书的积极性,罪不可恕。 根据这一点,毛姆首创了“节选本”这个概念。把冗长的名著浓缩起来,好让读者在不浪费太多的时间前提下,领略到名著的精华。当然,”节选“这个权利如果本滥用了,被改写的名著就会惨不忍睹了。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对书的爱,更是如此。    这本书是在几个小时之内就看完了,它也就值几个小时。   我是在网上看到几篇,觉得性格观点有些相近才看了师兄在图书馆借的黄金年华的文章。就文笔来讲,语气生动可爱,算是卖萌也卖得很犀利的那种。文章夹杂着她挥之不去的政治学背景,各种生活场景穿插着哲学的碎碎念。可惜,仅此而已。    书中说也许人的知识和认知的能力不成正比甚至是负相关的。叔本华大笑一声,你再好好看看《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行不?叔本华在论天才一文中已经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    书中的章节标题有一个叫“论他人即是地狱”,算是刘瑜借此施展自己不易合群的小脾气。但是当大讲特讲“自由主义”的时候,我又迷糊了。明明看过萨特的一个人咋就把“我们被判了自由的刑”给忘了捏?而且谈到民主的社会成本和美国社会政治形态的时候对《政府论》和美国宪法又只字不提。美国本质上就是一个洛克自由主义的宪政国家。    这本书是成长过程中的记录,所以不成熟的思想很多也很真实。比如她对自由主义的政治形态无条件喜欢,甚至对美国左派给以“对渴望M的人,不S一下他,他就不会消停”的评价。其实,民主的优势恰恰在于一种思想无法统治全部社会阶层----总要有个声音是反对的,而且你还要重视。丘吉尔讲,民主是个不好的制度,但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比它更好的制度,所以不得不用它。美国社会就是在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原则中建立起来的。    说实话,看过这本书我对文章的喜爱程度有增无减。在此我只是挂着书评的羊头,卖卖伪社评的狗肉。    引用豆瓣评论,“这是独立思考的起手式,但在中国,却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手风范。 ”中国人的精神已经贫瘠到“不管你抓不抓得住耗子,只要是猫,就是好猫”的境地。有一篇文章讲启功先生接受CCTV“东方之子”栏目组采访,采访组一上来就列举众多头衔,先生一句话轻轻拨开众多桂冠:“这叫此地无砂,红土为贵”。这不是谦虚,这是有自知之明。    是啊,“此地无砂,红土为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悲哀。只不过刘瑜的文章束着时尚的小蛮腰,撒着文艺清新的娇,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有那么一股子知产阶级味道的。学术讨论仅仅在象牙塔之内,象牙塔之外的东西认真你就输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