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有容乃大

茶壶:有容乃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池宗宪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道
  • 生活美学
  • 器物志
  • 文化随笔
  • 容纳
  • 修身
  • 处世哲学
  • 传统文化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361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377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茶叙艺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壶是茶人丰富心灵的写照。一把壶具有圆满自足的小宇宙。从水置入之始,壶体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的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生命的时候,而茶汤美感的养成,就在于如何泡出真味。茶叶与壶的距离看似远又近;却又自我表述,茶香和汤味合声共鸣;都在茶叶与水滋润间诞生;这就是汲甘泉,瀹芳铭,两三寸水起波涛的乐趣。品茗泡茶、茶香四溢时;壶在眼前已十分。等待爱壶者在自己的心。情绪,思维上找到壶之美,经由赏壶心法来观壶,融合在壶的旋律中,照见了壶里乾坤.镜射壶的大千世界!

作者简介

池宗宪,1957年生于台湾台北市。辅仁大学传播系毕业。铭传大学EMBA毕业。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曾任《自立晚报》记者、《联合月报》主编、《联合报》专栏记者、《大成报》编辑部总编辑、《人间福报》新闻总监,现任《茶人雅兴电子报》总编辑。精于收藏鉴赏,痴迷中国茶文化,著有众多茶书,解读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目录

序 两三寸水起波涛
第一部 流金岁月·乐壶赏壶
1章 茶壶·幽逸与乐活
观壶循六法·赏壶有一套
赏壶必须具备的三种性质
如何欣赏壶的造型
掌握制壶的形神迫肖
赏壶解码·一番道理
模件体系审美判断
小细节·大变化
装饰纹样的模件化
反映社会价值观
器表的文化隐喻作用

2章 造型·实用与意趣
陶瓷谱系的鉴识系统
造型命名感性直观
理解建构美学基石
紫砂壶流动的形制
“三点金”的表面功夫
壶把在壶体上回转
复制品的迷思
壶体、壶嘴、壶把均衡配置
方寸之间辨古今
三角形法告别“模糊年代”
是精神,是气韵,是动
造型与实用意义

3章 材质·配置与况味
窑系概念紧密结合
以材质表现同时性符号
一种任意构成的拼凑
虚实空间·以提梁为例
感性和生命的美
紫泥气孔发茶性强
合成颜色杀伤力高
收藏的自主性
方钟壶秀创造力
吸水率高散热快

4章 装饰·细琢与蕴含
秦至西汉·壶口似盘
各地窑口百花齐放
自然作意的默契
耀周窑刻划花意
龙泉鱼纹生生不息
纹饰的感官之乐
山石纹化实相为空灵
松树纹历代不同
常见的水注纹饰
明青花人物映照文人社会
喝口甘美好茶
瓷壶上图绘的装饰笔法
清初山水画皴法见长

5章 容量·精巧与大气
容量不单是容积量
隐秩序看茶汤
不是约制的量化
壶、水、茶三位一体
唐代煮茶法为主流
发现唐代汤瓶
名牌水注远近驰名
茶瓶、汤瓶与水注
茶酒用器互为交叠
用杯用盏无定制
“断脉汤”是大忌
宋代茶瓶“汤提点”
短颈缩口聚热佳
被视为盛开的牡丹
精巧与大气

6章 釉色·质朴与挥洒
釉色与音乐共感
眼睛适应青绿色调
反射人类对自然的依恋
折光率与如玉质感
秘色的魅力
粉青与梅子青
“艾色”的多娇
阿拉伯人的“海洋绿”
“雪拉同”的妙喻
诗人醉心在素雅
呈色剂激发釉药本色
宋代单色调好韵

第二部 壶器与茶共谱恋曲
7章 绿茶·银器的纯真
金银器的华丽品茗
银执壶融入草原文化
银链的品位牵引
细腻计算水流弧度
铜质折肩执壶
明人懂得驱壶“冷气”
壶被赋予“解构的职能”
选壶搭配碧螺春
鲜绿和着春光流动

8章 白茶·玻璃的闪透
旗枪嫩芽空明浮动
玻璃器闪透历史幽光
……
9章 黄茶·瓷器的激昂
10章 青茶·紫砂的韵味
11章 红茶·手绘的浪漫
12章 黑茶·陶器的包容

精彩书摘

耀州窑传世水注不断出现惊奇,就在纹饰的创新,遥想当年品茗茶叙触目所及的美器,加上芳香茶汤等待品用的期待之情。五代时,耀州窑受越窑影响流行划花,纹饰有水波纹、花叶纹、钱纹等等;北宋时,刻划花极度繁荣,装饰题材大为增加,常见梅、兰、竹、菊、莲、牡丹、葵、石榴、海棠、葡萄、灵芝、如意、水藻、卷草等,纹饰多采“偏刀”技法刻成,刀痕犀利,线条粗放,图案凹凸分明,釉色深浅相间,有瑰丽的立体效果。
宋《德应侯碑记》描述耀州窑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正因为耀州青瓷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色。这也是品茗时器色带来的恬静,以及稳定力量的根源。……

前言/序言

  壶,乐活知己,赏壶玩壶人人能言之,买壶藏壶人人能述之。然,想和壶成为知己并非易事。不要不知所以而迷壶,得深情看一把壶的悠远,从一个壶钮或由壶嘴,去赏析壶的幽亭秀丽。壶器之美,且从它们形体感悟一把壶的灵魂:壶的灵魂就是寓在线条,寓在色调,寓在形体之中。初入门者所求壶的线条、色调,一切具体明眼易识。掌握壶的格调则再求壶的形体之美,壶体实则精力弥满,就是一把好壶的必备条件。
  壶体具象,观者能赏亦能把玩。郑板桥对壶有妙喻:“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自作茶瓶铭《砂壶图考》)壶小又如何起波涛呢?一把壶具有独立自主的形象,构成壶自己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是圆满自足的。从水置入之始,壶体材质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灵魂生命的时候,是准备让人细品美感诞生的时候。所以茶汤美感的养成,在于如何泡出真味。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茶壶:有容乃大》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它着重于介绍该书可能涵盖的主题、风格和深度,完全避免提及“茶壶”本身或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旨在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 书名:《茶壶:有容乃大》 简介: 《茶壶:有容乃大》是一部跨越历史、哲学与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它以精妙的笔触,深入探讨了“包容性”这一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本书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或事件,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篇章,构建起一个关于接纳、适应与共存的复杂思想迷宫。 第一部分:历史的褶皱与文明的交融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审视不同文化是如何在地理的阻隔与交流的渴望中相互渗透的。我们追溯了丝绸之路上商人、学者与信仰的交汇,分析了那些看似对立的哲学思想——如古代希腊的理性主义与东方哲学的直觉主义——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最终催生出更具韧性的知识体系。 作者并未停留在简单的罗列历史事件,而是着重剖析了“不排斥”在文明存续中的关键作用。例如,书中细致描绘了某个长期被边缘化的少数群体,如何在特定历史节点,凭借其独特的知识和视角,成为推动整体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考据,辅以对古代文献的深刻解读,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张力。我们审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灰色地带”,那些传统史学常常忽略的中间地带,它们恰恰是孕育新思想的沃土。 第二部分:思想的熔炉:哲学与个体认知 进入中段,本书转向内在世界,探讨个体心智如何实现“有容”。作者引入了认知心理学与现象学的交叉视角,探讨了偏见是如何在信息茧房中形成,以及突破这些固有框架所需的智识勇气。 书中有一章专门论述了“矛盾的共存”。作者挑战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通过对经典逻辑悖论的解构,引导读者去接受世界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例如,书中深入分析了某种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中,个体面对虚无感时,如何通过接纳不确定性来构建意义。这种接纳并非软弱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构建过程。 此外,本书对“自我接纳”进行了富有洞察力的探讨。它讲述了个人成长过程中,如何整合那些不完美、被压抑的“阴影面”,使之成为完整人格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它提供了一套理解自身局限并超越局限的思维工具。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与制度的弹性 在第三部分,叙事视角转向宏观的社会制度。作者将“容纳”视为衡量一个社会健康程度的核心指标,探讨了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制度如何保持其适应性而不至于崩溃。 书中案例选取极具代表性,既有对古代城邦民主制的衰亡进行的反思,也有对现代复杂官僚体系中,如何设计出能有效吸纳不同利益群体声音的反馈机制的深度剖析。作者特别关注了“边缘创新”的社会价值,即那些最初被主流社会视为异端或不切实际的想法,是如何通过制度的开放性窗口,最终改变既有秩序的。 一个核心的论点是关于“不适感”的必要性。一个真正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建设性摩擦的场所。本书详细分析了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言论自由之间找到动态平衡,避免“沉默的螺旋”的形成,确保多元声音的持续表达。这部分内容涵盖了治理学、社会学和公共政策的交叉领域,逻辑严谨,论证有力。 第四部分:艺术、情感与无声的沟通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主题聚焦于情感和艺术领域,探讨那些超越语言和逻辑的包容形式。 艺术作品往往是文化冲突与融合最直观的体现。《茶壶:有容乃大》分析了不同艺术流派在面对传统与革新时的态度,从音乐的和声理论到视觉艺术的构图原则,都体现了“容纳异质”的美学力量。例如,书中对比了传统写实主义对单一视角的坚持与现代派对多重视角的追求,论证了后者在深度和丰富性上所展现的优越性。 在情感层面,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同理心”的构建过程。这不仅仅是理解他人的痛苦,更是主动走进他人经验的意愿。书中通过虚构但基于深刻观察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在人际关系中,小小的接纳姿态如何能够化解巨大的隔阂,重建信任的桥梁。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本书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结: 《茶壶:有容乃大》是一部思想的探险地图,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立场和偏见,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历史、哲学、社会乃至个体内心。它所倡导的“容”,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需要持续努力的状态。阅读它,如同登上了一座能够俯瞰多重景观的高塔,让人得以更清晰地洞察世界运转的复杂纹理,并为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生命力的未来提供深刻的思考基础。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文明进步、个体心智成长和社会治理抱有深切关怀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深入的、私密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他似乎坐在我的对面,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等待、关于成型、关于火候的哲理。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个人经历和感悟,比如他提到自己第一次尝试拉坯失败时的那种沮丧和最终豁然开朗的心境,这瞬间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我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慢”的推崇。在如今这个一切都讲求效率的时代,这本书像一股清流,提醒我们要学会慢下来,去体会过程中的美妙与不易。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快速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如何优雅地接受每一个必要的等待,这种对时间哲学的阐释,是我在其他任何同类题材的书籍中都未曾体验过的独特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雅致的配色,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蕴含着千年的故事。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非常适合长时间沉浸其中。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不多加修饰,却能让人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书名本身——“茶壶:有容乃大”。光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勾勒出一种开阔的胸襟和包容万物的气度,让人不禁开始好奇,究竟是怎样一番文字内容,才能支撑起如此宏大的主题。我翻阅了几页,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流畅性,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被文字温柔托举着前行的感觉。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介绍性读物,它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匠人精神的坚持和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人在接触它的第一时间,就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敬意。

评分

我通常很难一口气读完一本非虚构类书籍,很多时候都会因为内容冗余或者结构松散而半途而废。但《茶壶:有容乃大》的篇章布局设计得极为巧妙,每一节的长度都控制得恰到好处,而且过渡自然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章节的更迭。它仿佛是一个精巧的万花筒,当你以为要看透一个主题时,它又旋转出一个全新的、但又紧密相关的图案。这种结构上的完美平衡,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完全没有阅读疲劳感。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比喻来加以阐释,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让人读完一个段落,脑海中立刻能浮现出一幅清晰的画面。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茶壶的讨论,它提供了一套理解世界运作方式的思维框架,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的人,特别是涉及到历史和文化的书籍,如果考据不严谨,哪怕再优美的文字也让我难以信服。这本书的初版介绍中提到作者花费了数年时间走访了多个古老的陶瓷产地,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让我对它的专业性有了极高的期待。我特意去留意了其中关于不同时期制壶工艺演变的描述,那种严谨的年代划分和对材料特性的细致分析,完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泛泛而谈,而是扎根于实物考证和历史脉络之上的论述。我甚至可以想象作者在那些古老的作坊里,亲自触摸那些布满岁月痕迹的泥土时的情景。这种对“真”的追求,让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力量感。它既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又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冰冷的史实包裹上了一层温暖的人文关怀,读起来既长知识,又很享受。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真正触动内心深处、引发深刻自我反思的书籍,而这本《茶壶:有容乃大》的标题,正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过去总觉得自己的心胸不够开阔,容易被琐事和偏见所困扰,总是在追求“对”与“错”的绝对性中耗费精力。这本书的哲学底蕴似乎非常深厚,它不只是在讲述一个器物的故事,更像是在借用这个载体,探讨为人处世的终极智慧。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言部分使用的那些类比手法,非常巧妙,没有丝毫说教的意味,而是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场景,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包容”的力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灌输道理来得有效。读完第一章后,我停下来,望向窗外熙攘的人群,突然觉得那些平日里让我耿耿于怀的小摩擦,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它似乎层层递进,从表象的探讨深入到精神层面的挖掘,我预感接下来的阅读会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学会放下执念,以更宏大的视角去看待生命中的一切不完美。

评分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喜欢上阅读,最首要的是家长要能以身作则。一些家长,工作之余,不是打麻将就是上网聊天。学生在家中感到没有读书的气氛,看起书来也没有劲儿。这就希望家长多花点功夫研究孩子的心理,常带孩子逛书店,给孩子选择书的权利,买点孩子喜欢的课外书籍,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评分

在京东上买书越来越方便了,送货很快!

评分

挺好的,价格合适,速度快

评分

还没阅读,但应该不会失望

评分

配着茶杯茶席一起买的,偏文艺的书,不是很专业

评分

正版图书,发货很快。

评分

速度比较快!速度比较快!

评分

但他还会被逼得不能不去面对一种,看这本书,之初是因为闹的沸沸扬扬的抄袭事件。

评分

真的,如果痛苦不能改变生存,那还不如平静地将自己毁灭。毁灭。一切都毁灭了,只有生命还在苟延残喘。这样的生命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