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4章 理论力学
4.1 静力学
4.1.1 基本概念
4.1.2 约束与约束力
4.1.3 平面汇交力系
4.1.4 平面力偶理论
4.1.5 平面任意力系
4.1.6 平面静定桁架结构的平衡问题
4.1.7 摩擦
4.2 运动学
4.2.1 点的运动学
4.2.2 刚体的基本运动
4.3 动力学
4.3.1 牛顿定律及质点运动微分方程
4.3.2 动量定理
4.3.3 动量矩定理
4.3.4 动能定理
4.3.5 达朗贝尔原理
4.3.6 质点的直线振动
第5章 材料力学
5.1 绪论
5.1.1 材料力学的任务
5.1.2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5.1.3 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5.1.4 内力及应力
5.1.5 位移、变形及应变
5.1.6 构件的基本变形
5.2 轴向拉伸与压缩
5.2.1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
5.2.2 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内力
5.2.3 横截面上的应力及强度条件
5.2.4 斜截面上的应力
5.2.5 拉压变形与胡克定律
5.2.6 简单拉压超静定(静不定)问题
5.2.7 材料拉伸、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5.3 剪切
5.3.1 剪切的概念
5.3.2 剪切强度的实用计算
5.3.3 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
5.4 圆轴扭转
5.4.1 扭转概念
5.4.2 扭矩与扭矩图
5.4.3 切应力互等定理与剪切胡克定律
5.4.4 圆轴扭转切应力与强度条件
5.4.5 圆轴的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
5.5 截面的几何性质
5.5.1 静矩与形心
5.5.2 简单截面的惯性矩与惯性积
5.5.3 形心主惯性轴与形心主惯性矩
5.5.4 组合截面的二次矩与平行移轴公式
5.6 弯曲内力
5.6.1 平面弯曲的概念
5.6.2 弯曲内力及内力图
5.6.3 分布荷载集度q与剪力Fs、弯矩M之间的微分关系
5.7 弯曲应力
5.7.1 弯曲正应力
5.7.2 弯曲切应力
5.7.3 弯曲强度条件
5.7.4 提高梁强度的措施
5.7.5 弯曲中心的概念
5.8 弯曲变形
5.8.1 梁的挠曲线、挠度与转角
5.8.2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5.8.3 梁变形的求解
5.8.4 梁的刚度条件和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
5.8.5 变形比较法求解简单超静定(静不定)梁
5.9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5.9.1 应力状态的概念
5.9.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
5.9.3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图解法
5.9.4 三向应力状态及广义胡克定律
5.9.5 强度理论
5.10 组合变形
5.10.1 组合变形的概念
5.10.2 斜弯曲
5.10.3 轴向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
5.10.4 弯曲与扭转组合变形
5.11 压杆稳定
5.11.1 压杆稳定性的概念
5.11.2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5.11.3 临界应力及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5.11.4 临界应力总图
5.11.5 压杆稳定校核
5.11.6 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第6章 流体力学
6.1 流体主要物性及流体静力学
6.1.1 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
6.1.2 流体的惯性
6.1.3 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胀性
6.1.4 流体的粘性
6.1.5 流体静压强及其及特性
6.1.6 重力作用下静水压强的分布规律
6.1.7 作用于平面的液体总压力的计算
6.2 流体动力学基础
6.2.1 流场的基本概念
6.2.2 恒定总流的连续性方程
6.2.3 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
6.2.4 恒定总流的动量方程
6.3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6.3.1 实际流体流动的两种流态
6.3.2 能均匀流基本方程
6.3.3 圆管中的层流运动
6.3.4 圆管中的紊流运动
6.3.5 局部水头损失
6.3.6 局部阻碍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减阻措施
6.3.7 边界层的基本概念
6.4 孔口、管嘴、管道流动
6.4.1 孔口自由出流
6.4.2 孔口淹没出流
6.4.3 管嘴出流
6.4.4 有压管道恒定流
6.5 明渠恒定流
6.5.1 明渠流的基本概念
6.5.2 过水断面的几何要素
6.5.3 明渠均匀流的水力特征和形成条件
6.5.4 明渠均匀流基本公式
6.5.5 明渠均匀流的水力最优断面
6.5.6 明渠非均匀流
6.6 渗流、井和集水廊道
6.6.1 概述
6.6.2 渗流基本定律
6.6.3 集水廊道
6.6.4 单井
6.7 相似原理和量纲分析
6.7.1 流动相似的基本概念
6.7.2 相似准则
6.7.3 量纲与量纲和谐原理
1)各直杆两端均以光滑铰链连接。
2)所有载荷在桁架平面内,作用于节点上。
3)杆自重不计。如果杆自重需考虑时,也将其等效加于两端节点上。满足以上假设条件的桁架称为理想桁架。理想桁架中的各杆件都是二力杆,仅在其两端铰链处受力,因此桁架各杆内力都是轴向力(拉力或压力)。承受拉力或压力的杆件可以充分发挥工程材料的特性。节约材料,减轻结构的重量特别是在大跨度的结构中,它的优越性更大。这是桁架广泛用于工程的重要原因。此外,设计受压、受拉杆件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计算各杆的内力时,虽然确定内力的大小很重要,但确定内力的性质,即受拉还是受压尤为重要。
为了使桁架在载荷作用下形状维持不变,杆件应按一定方式连接起来。一般地说,为保证几何形状不变,桁架是由三根杆与三个节点组成一个基本三角形,然后用两根不平行的杆件连接出一个新的节点,依次类推而构成,这种桁架称为简单桁架,如图4.1-20a所示。它的杆件数m及节点数n满足关系式2n=m+3。由几个简单桁架,按照几何形状不变的条件组成的桁架称为组合桁架,如图4.1.20b所示。在桁架的外部约束为静定情况下,桁架内力能由静力学平衡方程全部确定的称为静定桁架。
……
书评五:对自学者的友好度与资源整合 坦白说,大部分备考者都是在职学习,自学是主要方式。因此,一本教材的“自学友好度”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一点上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因为它内置了一个相当完善的自我检测和反馈机制。每章末尾的综合测试题,其难度设置和覆盖面,完美地模拟了真实考试的压力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它的答案解析部分并非简单的公式代入,而是清晰地指出了每一步的选择依据和理论基础,这对于没有老师即时指导的自学者来说,是无价之宝。我曾经在学习某个几何性质的计算时感到困惑,通过反复研读解析,我不仅弄懂了那一题,还顺带理解了相关联的其他几个知识点的关联性。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它对一些高度抽象概念的辅助可视化材料(如图表、动画链接等)略有欠缺,毕竟纯文字描述在阐释三维应力状态时,总会显得力不从心。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结构清晰、解析详尽,对于希望通过自学高效掌握力学基础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高效能的工具书。
评分书评二:实战演练的深度与精准度 作为一名有多年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我更关注教材在应用层面的体现,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尤其是在解决复杂受力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教科书式”的精准操作。它并非仅仅罗列公式,而是将力学原理融入到实际的工程构件分析中,比如梁的弯曲、扭转,以及更进阶的组合变形分析。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误差分析和安全系数设定的讨论,这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被一笔带过,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应试宝典,更像是一本值得在工作台边常备的参考手册。唯一的遗憾是,对于一些新型材料或者非常规载荷情况下的处理案例,篇幅相对较少,这或许是出于考试范围的限制。如果能增加更多关于疲劳和断裂力学方面的实际案例分析,那它在深度上将更具竞争力。总体来说,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对标准解题步骤的精确界定,能有效帮助读者建立起符合规范的解题思维。
评分书评三:学习体验的流畅性与结构安排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在保证信息密度的同时,做到了视觉上的相对友好。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自然,从静力学的基本假设到动力学的初步探讨,层层递进,很少有跳跃感。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的考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注重知识点的模块化,每一个小节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知识点总结,这使得复习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需要从头到尾翻阅整章。但谈到“流畅性”,我还是想提一点小小的建设性意见:部分章节的例题与紧随其后的习题之间,缺少一个充分的过渡环节,即便是同一个知识点,从例题的完整推导跳到习题的独立求解,中间的心态转变需要读者自己去完成。如果能在习题前增加一些“变式演练”或者“干扰项辨析”,可能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巩固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尽管如此,本书在构建一个完整、有条理的知识体系方面,无疑是行业内的佼佼者。
评分书评四:对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把握 在准备这种国家级考试时,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无法涵盖最新的行业标准和考试方向。这本书在力学基础这一相对传统的学科领域中,成功地找到了传统理论的严谨性和现代考试要求的适应性之间的平衡点。它对经典理论(如莫尔圆、主应力分析)的阐述忠实于经典,确保了力学核心知识的牢不可破。与此同时,它在对某些概念的引入上,又体现了对现代结构分析方法的尊重,例如对有限元思想在早期力学分析中的萌芽性介绍,虽然浅尝辄止,但足以引导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向更前沿的领域探索。我个人认为,这种“立足经典,兼顾前沿”的策略是极其明智的,它避免了内容过于空泛或过于偏门的风险。对于我这类追求高分的考生而言,这种平衡感意味着我既能稳拿基础分,也有机会在“拉分题”上有所斩获。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师,知道什么时候该循规蹈矩,什么时候可以适当地展现一些独到的见解。
评分书评一:对入门者的惊喜与挑战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初次翻阅时,我以为这是一本面向绝对初学者的入门教材,毕竟“公共基础考试用书”的定位就暗示了其普适性。然而,实际内容却给我带来了一点小小的“惊喜”。它在基本概念的阐述上是扎实的,像是给一个对工程力学一无所知的人建立了一个清晰的骨架。但是,一旦进入到具体的例题和习题部分,那种深入挖掘的程度就立刻显露出它“注册工程师”备考用书的本质了。比如,关于材料的本构关系、应力状态的分解与转换,书中的推导过程虽然逻辑严密,但对于刚接触这些名词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琢磨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资料才能完全消化。我特别欣赏它在某些复杂结构分析中的简化处理方法,这体现了出题者对实际工程需求的理解,而非纯粹的理论堆砌。不过,对于那些时间紧迫、只想快速过关的考生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可能会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需要合理规划阅读时间,重点突破那些高频考点。总体而言,它为基础知识的夯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要真正驾驭它,还需要读者付出相当的努力和时间去咀嚼那些深层次的理论。
评分专业的书有时候很难买到,折扣较大的正版的就更不容易。适合考试的人读。 正版图书,利国利民,希望京东继续给读书的更大实惠!
评分不错,很实用!内容详细!~~~
评分很不错里面还有书法和图
评分快递的速度那是没得说
评分快递的速度那是没得说
评分很好的辅助用书!!!!
评分还是京东买书比较放心
评分备考用书,正版,印刷质量尚可。
评分送货速度快,是正版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