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岩土工程疑难问题答疑笔记整理之2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岩土工程疑难问题答疑笔记整理之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大钊 著
图书标签:
  • 岩土工程
  • 地基处理
  • 勘察设计
  • 疑难问题
  • 工程实践
  • 土力学
  • 基础工程
  • 工程案例
  • 岩土灾害
  • 技术问答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ISBN:9787114087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1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岩土工程疑难问题答疑笔记整理之2》是作者在中国工程勘察信息网“高大钊教授专栏”中对同行提出的有关岩土工程疑难问题所作的答复的笔记整理稿的第二部分。全书共回答了234个岩土工程方面的问题,也包括了网友之间不同意见的讨论,引用了204篇参考文献,列举了十余项工程案例。

作者简介

高大钊1935年5月生,籍贯浙江平湖。195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本科,历任同济大学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考研室主任、同济大学科学研究处处长、同济大学科技咨询部主任、同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力学会理事、上海建筑学会理事、上海力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地基基础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员、上海力学会岩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建委抗美援朝委委员;《力学学报》、《力学季刊》、《岩土工程学报》及《岩土工程师》等期刊编委。现在任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专业考试试题设计与评分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资深委员(终身)、《工程勘察》编委。
长期从事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编著《土力学可靠性原理》、《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桩基础的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主编《土质学与土力学》、《软土地基理论与实践》、《岩土工程手册》、《地基工程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丛书》、《岩石工程标准规范实施手册》、《岩土工程的回顾与前瞻》、《软土地基与地下工程》等十余部教材、手册与专著;发表岩土工程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从事高校科技管理研究工作,发表管理学术论文10余篇。
早年参加我国第一本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编制,长期致力于岩土工程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及岩土分类与鉴别的研究,为我国最早从事岩土工程可靠度研究者之一,为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以及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主要起草人,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水利部科技进步奖,1992年被评为全国工程建设标准与定额先进工作者。
曾代表我国标准化组织到德国、捷克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会议,被聘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岩土工程技术委员会(ISO/TC182)通讯委员。

目录

第1章 设计需要勘查报告提供这样的参数和结论吗?
第2章 勘察的前期工作与编制勘察方案的依据
第3章 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第4章 土的工程分类
第5章 土工试验
第6章 岩土工程参数的统计分析与取值
第7章 原位测试与现场试验
第8章 工程的地下水条件
第9章 抗浮验算
第10章 大面积荷载工程问题
第11章 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如何进行评价和建议
第12章 勘察报告中如何提供基础方案的建议
第13章 岩土工程设计中的荷载与安全度控制
第14章 天然地基上浅基础设计的若干问题
第15章 桩基础设计与施工
第16章 地基处理技术
第17章 边坡与基坑支护工程技术
第18章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与抗震验算

精彩书摘

3.1.2 这样的布孔方案符合规范的强制性条文吗?
我做了一个工程,一幢楼布了10个勘察孔,其中4个机钻取土试样试验孔,6个静力触探孔,我处图审专家说“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钻孔数量不能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GB 50021-2001)第4.1.20条第1款的要求”,判为违反强条。请问这样判断是否正确?规范中第4.1. 20条第1款总孔数的1/2中是否可包括静力触探孔。答复: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 GB 50007-2001)第4.1.20条的第1款有两个规定,第1个规定技术孔(包括取土孔与原位测试孔)数量应超过鉴别孔;第2个规定取土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你布置的10个勘探孔全部是技术孔,4个取土孔,6个原位测试孔,没有布置鉴别孔。规范规定不少于1/2当然包括全部都是技术孔,完全符合第1款的第1个规定;在10个技术孔中,取土孔数量已经达到40%,也符合第一款的第2个规定。因此,你的勘察方案完全符合第4.1.20条第1款的要求。
但审图说你违反强制性条文,我实在看不出来,怎么会说你的方案违反强制性条文了呢?你请审图说说怎么布置才符合这条强制性条文。是否他认为静力触探是鉴别孔而不能算原位测试?
你问第1款勘探孔总数的1/2中是否包括静力触探孔?其实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怪,规范并没有说第1款中的原位测试不包括静力触探,但听说某省的审图部门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引起了一阵风波。
3.1.3 兼作标准贯入试验的勘探孔如何计算?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GB 50021-2002)第4.1.20条第1款“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的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当钻孔既取土样又做原位测试时,这个孔是重复计算,还是只能算一个?
比如,20个钻孔中,8个孔既取土样又做原位测试,12孔作为鉴别孔,这样算不算违规?这里不是说要想办法偷工减料,而是有些地方习惯于每取一个土样马上打一个标贯,一方面可以将土工结果和标贯对比,另一方面钻机操作方便。
答复: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 GB 50021-2002)第4.1.20条第1款的规定有两个要求:一是控制鉴别孔的数量不超过1/2;二是要求取土孔的数量不少于1/3。
你说的既取土又兼打标准贯入的做法当然是可以的,但在计算孔数时当然只能算一个孔,可以算取土孔。反正鉴别孔数量不能太多,鉴别孔少于1/2就可以,用控制鉴别孔的方法倒过来计算也是可以的。
你这个方案的鉴别孔已经达到60%,显然数量太多了。鉴别孔既没有取土试验,又没有做原位测试,因此鉴别孔的设置除了地层划分外,不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参数,不利于对地层资料的控制。
3.1.4 怎样理解钻探取土孔?
钻探取土孔的数量占总孔数的1/3。请问高教授,这里的钻探取土孔,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在一个工程中布了90个孔,机钻孔为30个,考虑到液化判别等因素,30个机钻孔中,挑选了10个孔做全孔连续标贯试验,没有取原状土样。结果审图时,审图人员提出,10个标贯孔不是钻探取土孔,钻探取土孔数量不足1/3,违反强条。这样的审图意见,在不同的审图部门,见到了多次。难道他们钻探取土孔的概念是按字面理解的吗?那我要是在基岩中打孔,取的都是岩样,岂也不是钻探取土孔了?如果在全是砂、砾石、卵石层中钻探,全用标贯与动探,也不叫钻探取土孔了?我认为,钻探取土孔这一概念中取土的本意所指是钻探过程中的提土(包括螺纹钻、岩芯管等),而不是狭义地指取原状土样。其实,如果光指取土样,那么用标贯取的也是样,只是非原状土样而已。
高教授,您能在此给个明确的定义吗?谢谢了。
……

前言/序言



《工程地质钻探技术与案例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阐述工程地质钻探的核心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及其在各类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本书内容涵盖了从钻探前的准备工作到钻探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再到钻探成果的整理与分析,并结合丰富的工程案例,深入剖析了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典型钻探难题及其解决方案,为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第一章 工程地质钻探基础理论 本章将从地质学、力学及钻探工程学的交叉视角,构建读者对工程地质钻探的宏观认知。 1.1 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性与钻探的地位 工程地质勘察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其首要目标是查明工程场地的地质构造、岩土工程性质,为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钻探作为工程地质勘察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信息获取手段,能够深入地层内部,获取岩土样品,进行原位测试,是了解地下地质情况的“眼睛”。 详细阐述了钻探在工程建设前期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详细设计乃至施工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钻探质量对整个工程安全与经济性的影响。 1.2 岩土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 岩石与土的分类与性质: 深入介绍岩石的工程地质分类(如坚硬岩、软弱岩、风化岩等)和土的工程分类(如砂土、粘性土、杂填土、有机土等),重点讲解各类岩土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如密度、含水率、孔隙比、压缩性、抗剪强度、渗透性等,并阐述这些性质与钻探过程的关系。 地质构造与工程影响: 剖析断层、褶皱、节理、裂隙等不良地质构造对工程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在地层中分布,进而指导钻探位置的选择和钻探方法的应用。 地下水及其工程意义: 讲解地下水的类型、赋存状态、补给与排泄,以及地下水位变化对地层稳定、边坡稳定性、基础沉降等工程问题的显著影响,强调钻探在地下水探测中的关键作用。 1.3 钻探基本原理与方法分类 钻探原理: 阐述钻探工作的核心原理,即通过钻具的旋转或冲击,在岩土介质中形成钻孔,并将切削下来的岩土(岩屑或泥浆)排至孔外。 钻探方法分类: 回转钻探: 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包括钻头旋转、钻杆传递动力、泥浆循环携带岩屑等。 冲击回转钻探: 解释其结合冲击和旋转的特点,适用于较硬岩石的钻进。 旋挖钻探: 重点介绍其高效性、大口径钻孔能力,以及在基坑支护、桩基施工中的广泛应用。 其他钻探方法: 简要提及绳索回转钻探、空气潜孔锤钻探等,并说明其适用条件。 第二章 工程地质钻探工艺流程与设备 本章将细致入微地描绘工程地质钻探的各个环节,并介绍与之相关的关键设备。 2.1 钻探前的准备工作 钻孔设计与选址: 根据工程性质、地质条件、勘察规范等要求,确定钻孔数量、孔深、孔径、布孔方式,并说明场地勘察、地形图分析、已有地质资料收集在选址中的重要性。 场地准备与布置: 包括钻机平台搭建、泥浆池开挖、设备运输与安装、材料(钻杆、钻头、泥浆材料等)的准备与检查。 钻孔编号与测量: 规范钻孔编号,进行钻孔位置的准确测量与定位,并建立高程基准。 安全技术交底: 强调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包括高处作业、用电安全、机械操作安全、防火防爆等。 2.2 钻进工艺与操作技术 钻头选择与装配: 根据岩土性质、钻探方法,选择合适的钻头(如牙轮钻头、截齿钻头、金刚石钻头、风动锤钻头等),讲解钻头的维护与更换。 钻进参数控制: 详细说明钻进过程中需要关注和控制的关键参数,如钻压、转速、泥浆性能(密度、粘度、失水量)、排渣量、钻进速度等,并分析其对钻进效率、孔壁稳定、岩样完整性的影响。 不同岩土的钻进对策: 软土层钻进: 重点讲解如何维持孔壁稳定,防止塌孔,如采用护壁泥浆、套管保护等。 坚硬岩石钻进: 强调提高钻进效率,选择合适的钻头和钻进参数,以及预防钻头磨损过快的问题。 夹层与破碎带钻进: 讲解如何处理钻进过程中的卡钻、掉块、漏失等问题,如采用套管下入、水泥封堵等措施。 泥浆(或水)循环与排渣: 详细阐述泥浆或水的循环原理,泥浆性能的监测与调整,以及排渣效率对钻进过程的影响。 2.3 取样技术与岩(土)样采集 连续取样: 介绍各类取样器(如薄壁取土器、环刀、标准贯入器、动力触探器等)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在不同土层中进行连续取样的操作规程。 岩心(筒)取样: 重点讲解岩心筒的类型、取心方法(如标准取心、特殊取心),以及如何保证岩样完整性和连续性。 单动/双动取样: 介绍不同取样器在特定条件下的应用。 干取样与湿取样: 区分两种取样方式,并说明其适用场景。 样品编号、记录与保存: 强调规范的样品编号、详细的现场记录(如地层描述、取样深度、岩性、含水情况等)以及样品的妥善保存,是保证勘察质量的关键。 2.4 钻探设备与维护 钻机设备: 详细介绍钻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动力部分、卷扬装置、行走装置、回转装置、钻塔/桅杆等),以及不同类型钻机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配套设备: 泥浆泵、泥浆净化设备、空压机、发电机、钻杆、钻头、取样器、测井仪器等。 设备维护与保养: 阐述日常维护、定期保养、故障排除的重要性,以保证钻探设备的可靠运行。 第三章 工程地质钻探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本章将聚焦于钻探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安全生产的管理。 3.1 钻探质量控制要点 孔位精度控制: 确保钻孔位置与设计要求一致。 孔深与孔径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完成孔深和孔径。 孔壁稳定控制: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塌孔、缩径,保证孔内作业安全。 岩(土)样代表性与完整性: 确保采集到的岩(土)样能够真实反映地层情况,且不易破坏。 地下水位测定精度: 准确记录地下水位,并进行长期观测。 钻探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确保现场钻探记录准确、详细、及时。 原位测试的准确性: 确保各类原位测试(如SPT、CPT、压水试验等)的数据可靠。 3.2 钻探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对策 卡钻: 分析卡钻原因(如岩层变化、钻头磨损、钻杆纠缠等),提供预防和处理方法(如调整钻压、改变转速、反转、掏心等)。 漏失: 讲解漏失的原因(如遇裂隙、溶洞、疏松地层等),提出处理措施(如注浆、封堵、调整泥浆性能等)。 塌孔/缩径: 分析地层自身不稳定、泥浆性能不佳等原因,提供加强护壁、套管保护、调整泥浆等对策。 钻头磨损/损坏: 强调选择合适钻头,优化钻进参数,定期检查维护。 卡管/卡样: 详细阐述原因及相应的解救技术。 地层沉陷: 讨论可能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3.3 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操作规程: 详细列举钻探作业中的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机械操作、用电安全、高空作业、防火防爆等。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强调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劳动保护与个体防护: 说明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鞋、防护服、手套等)。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 定期对钻探作业现场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四章 工程地质钻探成果整理与报告编制 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科学地整理钻探数据,并编制出符合规范要求的勘察报告。 4.1 钻探原始记录的整理 钻探日报/周报: 讲解其内容要求,包括钻孔信息、进尺、岩性、取样、测试、施工情况、存在问题等。 岩(土)样整理与编号: 规范岩(土)样的摆放、标记与入库。 原位测试数据整理: 统一测试数据的格式与单位。 地下水位观测记录: 整理每日水位数据,绘制水位变化曲线。 4.2 地层柱状图的绘制 地层柱状图基本要素: 介绍孔位、孔深、地层界线、岩性符号、分层名称、厚度、工程性质描述、取样情况、测试成果标注、地下水位线等。 绘制规范与技巧: 结合实例,讲解如何准确、清晰地绘制地层柱状图,使其直观反映地质情况。 4.3 工程地质钻探报告的内容与结构 报告前言与任务来源。 勘察概况: 工程概况、勘察范围、勘察任务、勘察依据、勘察期间天气情况等。 地质概况: 工程区域地层、构造、岩性、地下水等基本情况。 钻探工程实施情况: 钻探设备、钻探方法、孔数、孔深、孔位、孔径、取样情况、测试情况、施工总结。 钻探成果分析: 岩土工程性质分析: 基于钻探样品和测试数据,详细分析各类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密度、天然含水率、孔隙比、液塑限、抗剪强度、压缩性、渗透性等。 地层划分与对比: 依据钻探资料,对钻孔揭示的地层进行科学划分,并进行钻孔间地层对比。 地下水分析: 描述地下水的赋存、水位、水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对工程的影响。 不良地质作用分析: 识别并分析存在的断层、裂隙、软弱夹层、溶洞、滑坡、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评估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 工程地质问题与建议: 总结工程中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勘察、设计、施工建议。 结论与建议。 附件: 钻孔平面布置图、地层柱状图、各钻孔钻探记录、原位测试成果表、岩(土)样照片等。 第五章 工程地质钻探典型案例分析 本章精选不同类型工程项目中的典型钻探案例,深入剖析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钻探难题,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5.1 城市高层建筑工程钻探案例 案例背景: 某城市中心区域一高层建筑群的勘察。 钻探挑战: 场地地质复杂,存在较厚的杂填土层、淤泥层,地下水位较高,邻近既有构筑物,对钻探过程中的扰动和安全有严格要求。 关键技术应用: 详细介绍如何采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结合薄壁取样,以及在硬夹层中的钻进技巧。重点阐述护壁措施、防塌孔技术、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钻探方法。 成果分析与建议: 如何通过钻探资料,准确判断地基持力层,评估软弱地层的承载力,并为桩基设计提供依据。 5.2 桥梁工程钻探案例 案例背景: 某河流上的特大桥梁施工。 钻探挑战: 河床内基岩埋深较大,且岩性复杂多变(如存在夹泥、裂隙发育的岩石),水流急,施工难度大。 关键技术应用: 介绍水上钻探(如平台钻探、浮船钻探)的技术特点,以及在水中岩层钻进中如何处理遇水塌孔、岩屑不清等问题。重点阐述动力触探、压水试验在桥梁基础勘察中的应用。 成果分析与建议: 如何通过钻探,精确判断基岩顶面高程和岩石质量,评估基岩的抗压强度,为桥墩基础(如桩基、承台)的设计提供可靠数据。 5.3 边坡支护工程钻探案例 案例背景: 某山体滑坡复勘与治理工程。 钻探挑战: 滑坡体内部结构复杂,存在软弱夹层、裂隙水,钻探过程中易发生卡钻、缩径、泥浆漏失等问题,需要准确判断滑坡体边界和滑动面。 关键技术应用: 介绍如何采用专门的钻探设备与钻头(如金刚石钻头),以及如何通过控制钻进参数,获取完整的滑坡体样品。重点讲解钻孔电视、声波测井等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与钻探的结合应用。 成果分析与建议: 如何通过钻探资料,绘制详细的滑坡体结构剖面图,确定滑动面埋深和性质,并为边坡支护方案(如锚固、挡墙)的制定提供依据。 5.4 软土地基处理工程钻探案例 案例背景: 某滨海区域大型工业园区建设,地基为大面积软弱土层。 钻探挑战: 软土层具有高含水量、低强度、高压缩性等特点,钻探过程中易发生孔壁坍塌、取样变形,需要精确评估土层的变形模量和抗剪强度。 关键技术应用: 详细介绍在软土地层中采用薄壁取土器、环刀取样,以及原位测试(如CBR试验、固结试验)的配合。重点阐述如何采用动力触探(DMT)或静力触探(CPT)等原位测试方法,对土体进行连续性的物理力学参数评价。 成果分析与建议: 如何通过钻探数据,量化软土地层的工程性质,预测其沉降量和变形特性,并为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如换填、强夯、桩基、塑料排水固结等)提供基础。 总结 本书通过理论讲解、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以及丰富的案例分析,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工程地质钻探技术的方方面面。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初学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体现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脉络,它不是简单地按照专业章节罗列知识点,而是围绕着“问题”来组织内容的,这与我预想中的纯理论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像是一个问题解决手册,将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那些让人抓耳挠腮的难题——从软土地基的长期沉降预测到边坡失稳的诱因分析——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系统地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框架。这种“问答式”的组织形式,使得读者在遇到具体项目难题时,可以非常高效地检索到相关的分析方法和参考案例。信息的查找效率极大地提高了,不用费力去辨别哪些知识点是针对自己当前困境的,因为书本身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筛选和聚焦,阅读的针对性非常强。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最看重的是书中的实践指导价值,而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没有沉溺于过于深奥的理论推导,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工程实践中那些最容易“掉链子”的关键环节。书里对不同勘察手段在复杂场地条件下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如何根据初步数据快速调整后续勘察部署的策略,都写得极具参考价值。特别是那些关于“灰色地带”问题的处理——比如设备精度偏差、现场数据异常波动时如何进行合理的工程判断——这些内容在标准规范中往往是一笔带过,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作者显然是踩过不少坑的,所以他提供的经验之谈,比纯粹的理论推导更具重量,能实实在在地帮我们避免在项目中期遭遇那些令人焦头烂额的突发状况。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接地气了,完全没有一般技术手册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腔调。作者在组织论述时,仿佛是坐在你旁边,用一种过来人的口吻,将那些教科书上讲得模棱两可的“疑难杂症”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我尤其欣赏它对“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入挖掘,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应该怎么做”的结论。比如,在讨论某个地基处理方案的适用性时,它会详细剖析不同土层的内在机理和历史案例中的失败教训,这种“刨根问底”的态度,让读者对背后的力学机制理解得更透彻。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很多我以前觉得需要反复查阅好几遍才能勉强理解的概念,通过这里的阐述,豁然开朗。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充满了启发性和操作指导性,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朴实的深色调搭配着清晰的字体,透着一股沉稳可靠的气息,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它的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粗糙廉价,拿在手里阅读体验感很棒,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图文之间的穿插得当,关键的公式和图示都用醒目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人,也能比较快速地抓住重点。特别是那些涉及到现场勘察和室内试验结果的图表,信息的密度很高,但由于作者在版式设计上的用心,使得原本枯燥的数据变得直观易懂,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快速解读报告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上传达了一种专业、严谨的信号,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件精心打磨的工具,而不是一本普通的参考书。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初步预期。起初我还以为它会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概览性读物,但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在许多关键节点上展现了令人信服的专业深度。例如,它对新型测试技术(比如高密度电阻率法或交叉耦合孔隙水压力计的应用)在岩土体本构关系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的探讨,虽然不是主要篇幅,但提及的深度和引用的文献都显示出作者对领域前沿的密切关注。这种将基础知识的扎实性与对新兴研究成果的吸纳能力完美结合的特点,让这本书不仅能服务于日常的工程设计,还能为研究生或追求技术进阶的工程师提供一个持续学习和深入研究的起点,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达到了一个非常令人称赞的平衡点。

评分

还不错和描述一致挺好

评分

买给朋友的,很实用!!

评分

价格便 宜,送货上门,方便

评分

很好的书,要好好研究下,不错赞一个?????

评分

京东给力,发货及时,物流热情

评分

书不错,作者有很深的理论功底和工程实践经验,看了之后收获很大。

评分

书很好,快递给力,非常快!

评分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岩土工程疑难问题答疑笔记整理之2,它能帮助我解决很多疑惑问题!

评分

注册岩土工程师必备,大师的著作值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