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全集(第16卷)·学术论著 8: 佛教与佛教文化(2)

季羡林全集(第16卷)·学术论著 8: 佛教与佛教文化(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佛教
  • 佛教文化
  • 学术论著
  • 文化研究
  • 历史
  • 哲学
  • 宗教
  • 中国文化
  • 汉译佛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945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5557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外研社文集:季羡林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页数:2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全集(第16卷)·学术论著 8: 佛教与佛教文化(2)》论述了佛教与佛教文化。市场上中国佛教史可谓多矣。但是严格说起来都只是“汉族佛教史”,不能冠以“中国”二字。汉族只是中国56个民族中之一族,不能代表所有的民族。……我们希望能穷数年之力,写出一部与我们伟大祖国以及这个伟大时代相当的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史。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内页插图

目录

商人与佛教
一引言
二汉译佛典律藏中有关佛教僧侣与商人的关系的记载
三商人在印度的起源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四商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原因
五与中国对比

西域佛教史
第一节 两地的名称
第二节 中国史籍中有关两地的记载
第三节 中国西行求法高僧行纪中有关两地的情况,特别是佛教信仰的情况
第四节 佛教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
第五节 吐火罗文A、B两方言(焉耆文为A,龟兹文为B)中的佛教经典
第六节 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两地的佛教信仰
第七节 玄奘时代及其后两地的佛教信仰
第八节 龟兹研究三题
第九节 弥勒信仰在新疆的传布
第十节 龟兹之密宗

一 引言(1.1.1)
两个商人(1.1.2-1.1.19)
给孤独长者(1.2.1-1.2.10)
首转法轮(1.3.1-1.3.5)
二 汉译佛典律藏中有关佛教僧侣与商人的关系的记载(2.1.1)
(一)一般的接触与来往(2.1.2-2.1.12)
(二)结伴旅行(2.2.1-2.2.35)
(三)狼狈为奸,走私漏税(2.3.1-2.3.17)
(四)商人支持佛与僧(2.4.1-2.4.19)
(五)佛教戒律禁止和尚捉金银,做买卖,与商争利(2.5.1-2.5.10)
(六)过去世商主与佛的关系(2.6.1-2.6.12)
三 商人在印度的起源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3.1.1)
(一)商人起源的一般规律(3.1.2)
(二)印度古代商人起源的特点(3.2.1-3.2.6)
(三)印度河流域古代社会中的商人(3.3.1-3.3.4)
(四)《梨俱吠陀》中的商人(3.4.1-3.4.9)
(五)雅利安人的东进(3.5.1-3.5.6)
(六)印度古代的商路(3.6.1-3.6.3)
(七) 《罗摩衍那》中的商人(3.7.1-3.7.2)
四商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原因(4.1.1)
(一) 经济关系
a 商人是施主(4.1.2)
b 二者都以城市为据点(4.1.3)
c 共同合谋偷税漏税(4.1.4)
d 和尚不许捉金银(4.1.5)
(二) 来源关系
E 二者在思想上同源(4.2.1)
(三) 意识形态
F ahimsa(4.3.1)
G 转轮圣王(4.3.2)
H karman(4.3.3)
I 同属沙门思想体系(4.3.4)
(四) 共同的历史使命
J 二者同是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4.4.1)
五与中国对比(5.1.1-5.1.2)
(一) 商人与宗教的关系(5.1.3-5.1.4)
(二) 商业与农业的关系,中印两国商人阶级发展的规律(5.2.1-5.2.4)

精彩书摘

  其次,在先秦,中国根本没有自成体系的宗教。以上几点都与印度大不相同。谈到宗教,道教是第一个“中国制造”的宗教。虽然假托老子,实则是东汉末年张鲁、张道陵之流所创。比起印度宗教的起源来,时间晚多了。因此,在先秦,中国虽然早已有了商人,但在当时中国只有百家争鸣,而没有宗教。商人不可能同什么宗教发生关系。这是客观环境所决定的。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开始有了自成体系的宗教。但是,这个宗教是外来的,不是土生土长的。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上,一个外来的宗教进入一个国家,首先必须想方设法立定脚跟。从外面来的最初的传教者往往利用一些科技知识,甚至一些方术,以耸动此国的朝野,然后才慢慢地把教义拿出来。倘若操之过急,轻则被视为异端邪说,重则遭到驱逐,甚至杀身之祸。明末天主教人中国是这样,汉代佛教人中国也是这样。初期来华传教的和尚,像安世高、康僧会等人,都是多才多艺的。慧皎《梁高僧传》卷一《安清传》说:“(安清,即安世高)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乃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同书,《康僧会传》说:“(康僧会)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这样的例子还多得很。这样一批和尚来华以后,靠自己的技艺争取同情与援助。他们争取的对象最初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大众,而是王公大人。同书卷一《摄摩腾传》说:“(摄摩腾)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赏接。”同书,《安玄传》说:“以功号日骑都尉。”。同书,《康僧会传》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这是后汉、三国时期的典型事例。到了晋代,同书,卷五《道安传》记载道安的话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引这是他的经验总结。虽然讲的情况与佛教初来华时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

前言/序言

  1.1.1 稍稍了解释迦牟尼生平和印度佛教史的人,大概都对一个现象感到吃惊:释迦牟尼本人以及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为什么都同商人有那么密切的关系?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为了说明问题,我在这里先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释迦牟尼初成佛时遇到的两个商人;一个是毕生支持如来佛的大商人给孤独长者。现在先谈第一个例子。
  两个商人
  1.1.2根据佛传的记载,释迦牟尼刚成了佛,从菩提树下站起来,首先向他奉献食品的是两个商人。这个故事见于许多佛经中,我在下面举出几种来。
  1.1.3《普曜经》卷七《商人奉耖品》:
  尔时提(离)谓波利之等与贾人俱五百为侣。……时五百人诣树神所。梵作树现光(光)像,分明言:“今世有佛在拘留国界尼连禅水边,未有致食者。汝曹幸先能有善意,必获大福。”
季羡林全集(第16卷)·学术论著 8: 佛教与佛教文化(2) 《季羡林全集(第16卷)·学术论著 8: 佛教与佛教文化(2)》乃是季羡林先生煌煌巨著“季羡林全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他毕生心血所系的佛教及其广阔文化意涵的深入探讨。本卷选取的是先生在佛教研究领域,特别是侧重于佛教文化层面的重要学术论著,延续并深化了前一卷的议题,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更为全面、精细的佛教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渗透与演变 本卷的开篇,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佛教在中国漫长历史中的传播、融合与本土化过程。季羡林先生以其深厚的古典功底和敏锐的跨文化洞察力,细致地梳理了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如何一步步地影响并重塑了中国的思想、艺术、文学、哲学乃至社会风俗。 早期传播与本土适应: 论文深入探讨了佛教初入中国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详细分析了早期译经的成就与不足,以及佛教如何巧妙地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进行对话与调和,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土壤的独特形态。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陈述,更包含着对文化适应机制的深刻反思。 佛教与中国哲学思想的互动: 季羡林先生特别强调了佛教禅宗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他细致地解读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及其如何与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并对宋明理学等后世哲学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无”到“有”,从“空”到“色”,作者在辨析中揭示了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的生成逻辑。 佛教艺术与文学的融合: 佛教的图像、雕塑、绘画以及文学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卷中的相关论述,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欣赏那些融汇了佛教教义与中国审美情趣的艺术瑰宝,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龙门石窟的造像等。同时,作者也分析了佛教对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影响,如“因缘”、“轮回”、“禅意”等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第二部分:佛教观念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深刻影响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力量。本卷在这一维度上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佛教伦理与中国道德体系: 季羡林先生考察了佛教的“戒律”、“因果报应”、“慈悲”等观念,是如何融入并丰富了中国的传统道德规范。从个人修养到社会秩序,佛教的伦理思想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指导和慰藉,塑造了独特的社会行为准则。作者通过对具体历史案例和经典的解读,展现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佛教与世俗生活: 佛教并非遥不可及的宗教教义,而是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本卷中,作者探讨了佛教在民间信仰、节日习俗、丧葬仪式等方面的渗透,以及寺庙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如何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和精神寄托。这部分内容生动地展现了佛教的世俗化面向,以及其在中国社会肌体中的脉动。 佛教的社会功能与演变: 历史上的佛教在社会救济、教育传播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历史事实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随着时代变迁,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所承担的功能及其相应的演变。这部分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多元面貌。 第三部分:佛教的国际视野与比较研究 季羡林先生作为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大家,其研究视野从未局限于一国一地。本卷中,他将中国佛教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语境中进行考察,并进行精辟的比较研究。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交流: 作者不仅关注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着眼于其向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传播的路径与特点,以及各国佛教如何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这部分研究凸显了佛教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载体,如何在一个又一个国度中生根发芽,并与当地文化交融,展现了佛教的强大生命力。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对话与比较: 季羡林先生在对佛教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常将其与其他主要宗教进行比较。本卷中,虽然侧重于佛教本身,但其深厚的比较宗教学背景使得对佛教的论述往往能触及到更普遍的宗教现象和哲学命题,如对“神”或“觉悟”的不同理解,对“解脱”的追求等。 佛教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在现代社会,佛教研究呈现出新的趋势。本卷可能还包含了作者对佛教在现代社会所扮演角色的思考,以及佛教智慧如何为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困境提供启示。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前瞻性,将古老的宗教思想与当下紧密联系。 总而言之,《季羡林全集(第16卷)·学术论著 8: 佛教与佛教文化(2)》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季羡林先生以其炉火纯青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富有洞见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佛教文化画卷。本书内容之丰富、论述之深刻,不仅为佛教史、宗教学、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艺术史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也为对佛教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深邃智慧世界的大门。阅读此书,如同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漫步在历史的长廊,感受着佛教精神穿越时空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国乃至东亚文明发展进程中留下的独特印记。每一篇论述都凝结着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考与探索,字字珠玑,见解独到,是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套书的注释和索引系统是极其专业且人性化的典范。在学术著作中,这些辅助材料往往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而此处的编排水平,无疑是业界翘楚。每一次引用旁注的标注都精炼且准确,避免了冗长繁琐的打扰,却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更令人称道的是其索引的详尽程度,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专有名词、人名和地名,查找起来效率极高,极大地节省了交叉比对的时间。对于需要频繁在不同章节间进行回顾和参照的研究者而言,这套精细的检索系统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助手,它体现了对读者实际使用体验的深切关怀,而非仅仅是文本的简单集合。

评分

初读这本汇编中的某些篇章,我立刻被作者那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论证逻辑所折服。他对于材料的驾驭能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仿佛那些看似浩瀚的史料在他手中变成了一块块可以随意雕琢的积木。论述的脉络清晰得如同高清晰度的地图,即便是涉及多个文化语境的复杂交叉点,也能被抽丝剥茧,阐述得井井有条,绝无半点含混不清之处。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他总能精准地抓住核心的本质,并用最凝练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避免了传统学术著作中常见的晦涩难懂。这种严谨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学术表达,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步步为营地领略到知识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露着古典韵味的纸张选择,以及清晰锐利的字体排版,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套“全集”应有的尊重与敬意。每一次翻开,指尖触及的质感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尤其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油墨光泽,在阅读灯下显得格外雅致,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装帧上的留白处理得极为考究,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又没有让内容显得拥挤不堪,体现了极高的设计水准。书脊上的烫金字体虽然低调,却足够清晰,即便是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也能一眼被识别出来,显示出这套书在学术文献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对手感和视觉体验的极致追求,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让沉浸于文字世界的体验更加完整和纯粹,也让我对接下来将要深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来源于其跨学科的宏大视野和深远的文化关怀。它绝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将所探讨的对象置于一个广袤的、动态的文明演进的大背景下去审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引导去思考不同文化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力,那种如同一张巨大网罗般牵动着东西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令人深思。作者似乎总能站在时间的长河之巅,俯瞰人类文明的涓涓细流,他的笔触所到之处,无不流露出对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珍视与探索欲。这种超越了专业壁垒的广博胸襟,让阅读体验从知识的获取升华为一次精神层面的洗礼,让人对“文化”二字的理解又多了一重维度。

评分

读完这册书中的部分章节后,我有一种强烈的直觉:作者在构建他的论述体系时,似乎非常注重“动态平衡”的美学。他的文字中很少出现绝对的、排他的断言,而是倾向于展示各种观点和历史力量之间的张力与共存。这种成熟的处理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讨论充满了辩证的生命力,仿佛是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中,观察着不同思想的原子在不断碰撞、结合与分离的过程。这种对复杂性的坦然接纳和精妙的平衡把握,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学术上的“大智若愚”,即真正的深刻并非在于简单地下结论,而在于能将所有可能的面向都妥帖地安放。这给予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答案,这才是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

评分

很好,包装很好,内容很好,下次还买,争取买全。

评分

之前帮外研社做一个项目,拿到了老先生前12卷的赠书,一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最近找了个机会收到了前19卷,觉得对自己的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从20卷开始是译著《罗摩衍那》,以后有机会再收。

评分

搞活动时买的,且比较喜欢季老的书,系列的都买了比较多了,在不断的收集中,但比较遗憾的是有些总是没有货,郁闷。最近买了比较多的书,先收起,后面再慢慢的看。总之这本书,印刷精美,装帧上乘,内容经典,值得阅藏。

评分

评分

大师之学术著作,有根有据,看得叹服

评分

搞活动时买的,且比较喜欢季老的书,系列的都买了比较多了,在不断的收集中,但比较遗憾的是有些总是没有货,郁闷。最近买了比较多的书,先收起,后面再慢慢的看。总之这本书,印刷精美,装帧上乘,内容经典,值得阅藏。

评分

挺好的,印刷不错字迹清楚。

评分

内容也很专业 学术派

评分

书是布面精装本,小16开本,拿在手上非常舒适,内容很喜欢,各方面都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