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这一卷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意犹未尽”与“略感重复”。费希特思想的魅力,往往体现在他不断地挑战和超越前人的界限,每一次的理论跃迁都伴随着巨大的智力冒险。然而,在这第五卷中,我未能清晰地分辨出那些真正意义上的“飞跃点”。很多讨论,似乎都在重复或微调前几卷已经确立的核心观点,例如关于“行动优先于知识”的强调,或者对“现象界”的限定性描述。虽然在学术研究的细枝末节处,这些微调可能至关重要,但对于希望获得整体认知提升的读者而言,这构成了一种阅读上的“高原反应”——呼吸开始变得浅促,前进步伐难以加快。我期待看到的是他对黑格尔早期思想的某种回应(即使这在时间上可能略有出入,但思想的脉络总有交汇),或者他对自身理论如何应对经验世界复杂性的更具开创性的尝试。但这份选集似乎将重点放在了对体系“稳定结构”的呈现上,使得阅读的节奏变得平缓而缺乏惊喜。它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资料,无疑,但作为一个渴望被思想的洪流裹挟而去的读者,我发现自己站在了岸边,看着水流缓慢而规律地淌过,而不是被卷入那充满力量的漩涡之中。
评分我对费希特思想中那种强烈的道德义务感和对“理性共同体”的构想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原以为,在第五卷中,会更集中地展现他如何从个体的“绝对自我”推导出对人类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宏大愿景,特别是他对于“新人类”塑造的设想。然而,这一卷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体系构建中的“内部维护”工作,而不是“对外扩张”。论述的重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对早期概念的内部调和与系统性校准上,缺乏那种能让人热血沸腾的、关于“世界改造”的呼唤。这种倾向于内部修补的文本,虽然保证了哲学的“自洽性”,却削弱了其作为一种革命性精神力量的感染力。我渴望看到的是费希特如何将抽象的“道义律”转化为具体的历史行动的蓝图,如何解释在现实的非理性面前,纯粹的理性意志如何保持其主导地位。但这一卷在这方面的着墨相对保守和审慎,更像是在搭建一个精密的理论地基,而非开始建造巍峨的殿堂。这使得阅读体验从一开始的激情澎湃,逐渐转变为一种冷静的、近乎技术性的审视,少了些许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概。
评分这部《费希特著作选集(第5卷)》的问世,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浸淫于德意志古典哲学海洋中的求知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期盼已久的盛宴。然而,在实际翻阅之后,我必须坦诚地指出,这次的“盛宴”似乎在某些关键的菜式上稍显单薄,或者说,它们被烹制得过于“精妙”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冲击力。我原本期待能在这卷中看到费希特对“绝对自我”的理论进行更为激进和彻底的阐释,尤其是在其与实践理性、道德意志的结合点上,希望能看到那些早年著作中那种毫不妥协的、近乎燃烧般的形而上学激情。但读来,总感觉论证的推演过程虽然严密,却少了一份直抵人心的穿透力。那些关于自由的辩证展开,似乎被置于一个过于纯粹和抽象的逻辑框架内打磨,使得原本应该在历史的尘埃和个体的挣扎中展现其力量的哲学命题,被提炼得有些“失重”。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揣摩那些关于知识论基础的细微差别,试图从中捕捉到费希特在晚年对自身体系进行修正或强化的蛛丝马迹,但收获更多的是一种逻辑上的“完备感”,而非哲学上的“震撼感”。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耐心的学术考古,而非与一位伟大思想家面对面的思想交锋,那种在阅读康德或黑格尔时会突然“茅塞顿开”的欣喜,在这里显得不那么频繁和强烈。总而言之,它忠实地呈现了文本,但或许没有完全捕捉到其精神的火焰。
评分说实话,拿起这第五卷时,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希望能够在这堆积如山的文本中,找到一把钥匙,解开我多年来在理解费希特“行动哲学”时所遇到的那些黏滞的障碍。我一直认为,费希特的理论,尤其是其对主体性、对“设断”(Anstoß)的强调,是现代自我意识觉醒的最高峰。然而,这一卷的阅读体验,却像是在一片雾气缭绕的沼泽地里艰难跋涉。文本的密度固然是费希特一贯的风格,但这次的组织结构似乎更加侧重于对既有概念的反复澄清和界定,而不是开拓新的疆域。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自我设定”与“非我”相互规定的论述,试图从中找到一种动态的、生长的历史观,毕竟,哲学要能指导生活,必须具备对时间性的深刻把握。结果,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已有的注释和费希特自身的循环论证中打转,像一个在迷宫里被要求精确测量每一个墙角的建筑师,却忘记了出口在哪里。这种过度的自我指涉,虽然彰显了体系的内在逻辑,却牺牲了与外部世界对话的张力。对于一个期待获得“实践指南”的读者来说,这种过于内敛的哲学表达,无疑是令人扼腕的,它将读者推回了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我们更渴望看到的是,那纯粹的思辨如何落地生根,如何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这次的选集版本,在翻译的精准度上是毋庸置疑的,译者想必是下了极大的功夫,力求还原德语原貌。但恰恰是这种“过度还原”,有时候反而成了阅读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费希特的行文风格本身就以其结构上的复杂性著称,常常使用大量的从句和嵌套的限定词来表达他思想的细微差别。在这一卷中,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到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章节时,句子结构显得异常冗长和迂回。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主谓宾的关系,并尝试将这些层层包裹的概念剥开。这不像是在阅读,更像是在进行一项高强度的语言解码工作。我注意到,很多关键的转折点,如果能用更简洁、更具冲击力的现代语言进行一次“提炼式”的翻译,或许能让普通哲学爱好者更快地领悟其精髓。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为已经精通费希特体系的研究人员准备的参考手册,而非为广大哲学爱好者准备的入门或深化读物。它要求读者已经具备了极高的哲学素养和德语思维模式的适应性,否则,很容易在那些精巧的句法陷阱中迷失方向,从而错失了费希特思想的真正光芒,而只关注到了文字的“精确性”。
评分大海 10:58:26
评分德国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作品,非常经典.
评分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善他的哲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等。1798年,在他担任《哲学杂志》责任编辑的时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来稿,虽然费希特不赞同作者观点,但由于他坚持出版自由,还是将此文发表。这篇文章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攻击费希特是个无神论者,迫使他离开耶拿迁居柏林。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担负起宣扬爱国主义的任务。1807年,他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校长。1813年柏林保卫战爆发,城中挤满伤员,瘟疫流行,费希特的妻子参加了照顾病人的工作,不幸感染斑疹伤寒并传染给费希特。费希特夫妇于1814年1月先后去世。
评分京东发货快,折扣多,爽
评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经典诗集
评分大海 10:58:26
评分集子里的还是很经典的。可惜买不到全集了,价格还可以,值这个钱。
评分京东发货快,折扣多,爽
评分德国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作品,非常经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