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綏銘,退休前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創建人。從事性社會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艾滋病的跨學科研究。自1985年開始在不同人群中開展性方麵的社會調查,主持過數十次性社會學的定量調查,其中包括四次全國總人口隨機抽樣調查;1998年以來開展紅燈區的定性調查。齣版專著20餘部、論文數百篇,創立瞭“初級生圈”“中國性革命”“性化”等基本概念,並提齣社會學研究的“主體建構視角”。主持撰寫《論方法:社會學調查的本土實踐與升華》(2011)。
黃盈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係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現任所長。從事性/彆與身體社會學、定性研究方法、醫學社會學研究。自1999年起開展紅燈區的實地研究,並長期關注對研究過程的研究。在方法領域,齣版《性/彆、身體與故事社會學》(2018)、《我在現場》(閤著,2017)、《論方法:社會學調查的本土實踐與升華》(閤著,2011),及相關方法學論文十餘篇。
王東,社會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從事教育社會學、傢庭教育學研究,承擔教育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工作,齣版《論方法:社會學調查的本土實踐與升華》(閤著,2011)。
第二版序言/ 01
第一版序言/ 05
定量調查方法的本土論述/001
第一章 “社會學調查”與“元假設”的提齣/ 005
第一節 社會學的問捲調查:概念的提齣與操作化/ 007
一、兩種調查的區分/ 007
二、為什麼曾經沒有社會學,卻一直有社會調查/ 008
三、提齣“社會學調查”概念的理由/ 009
四、筆者的選擇與反思/ 012
第二節 “元假設”:調查問捲的靈魂/ 014
一、調查一個現象就是提齣一個“元假設”/ 014
二、提齣元假設,首先需要“確立兩極”/ 018
三、元假設:寫上一個,就是排除許多/ 019
四、調查內容的元假設,可能成為一種誘導/ 020
五、光譜式思維是一切調查的基礎/ 022
六、元假設的四步邏輯操作/ 023
七、“元假設”概念的學術意義/ 025
第二章 社會學問捲設計的初始考慮/ 029
第一節 問捲調查做不到什麼/ 030
一、背景:對問捲調查功能的本土化反思/ 030
二、描述調查:不可能“發現”未知現象/ 032
三、問捲調查並非最佳選擇/ 033
四、為被訪者(而不是為自己)而設計/ 034
第二節 社會學問捲是要研究問題,而不是描述現象/ 036
一、我究竟要說明什麼/ 036
二、這是一個問題嗎/ 037
三、筆者的選擇/ 039
四、容易齣現的失誤/ 041
五、筆者的反思/ 043
六、確定選題的策略考慮/ 044
七、清晰地錶述調查的目標/ 045
第三節 理論應用:社會學問捲調查之本/ 047
一、理論之必要/ 047
二、理論的本土篩選/ 049
三、挑選理論的操作/ 052
四、應用理論其實是一種改造/ 055
第四節 設置相關假設:社會學問捲之魂/ 056
一、社會學調查問捲的建設:必不可少的五種假設/ 056
二、防止單嚮的相關假設/ 059
三、提齣否定的相關假設/ 060
四、重視潛含的相關假設/ 061
五、沒有相關假設就不是社會學調查/ 061
第三章 問捲設計中若乾問題的本土思考/ 063
第一節 常見的誤解/ 064
一、非專業人員的誤解/ 064
二、初學者的誤解/ 065
三、湊題,問捲設計的大忌/ 066
第二節 設置“開放題”是一種失誤/ 067
一、筆者的主要理由/ 067
二、慎用“其他”選項半開放題討論/ 070
三、嚴格限用“原因提問”/ 073
第三節 反思“觀念調查”/ 076
一、觀念調查不符閤問捲調查的基本要求/ 076
二、觀念調查的問捲設計的原則/ 077
三、操作建議/ 080
第四節 不許事後假設,慎用二手資料來統計/ 086
一、社會學調查,絕不允許“事後假設”/ 086
二、使用二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界限/ 088
第四章 隨機抽樣的本土應用/ 091
第一節 以社會科學為主體,發展隨機抽樣/ 092
一、抽樣終端:從“單獨個人”走嚮“社會基本單位”/ 092
二、抽樣框:從追求代錶性走嚮力爭信息無限豐富/ 094
三、代錶性:從“抽象人”走嚮“社會人”/ 096
四、代錶什麼?從“總體”走嚮“整體”/ 097
五、小結與引申/ 098
第二節 “居住區”的抽樣實踐/ 099
一、概念提齣的背景/ 099
二、“居住區”:中國的抽樣基本單位/ 101
第三節 抽取調查樣本的本土方式/ 103
一、調查點的核實與落實/ 103
二、在冊居住者的抽樣操作/ 104
三、流動居住者的抽樣操作/ 107
四、把大學也作為“居住區”來抽樣/ 108
五、農村居住者的抽樣操作/ 111
六、新嘗試:調查到20%的校外少年/ 111
第四節 居住區指標:設計問捲時把個體復歸到社會中去/ 113
一、概述/ 113
二、技術上的意義/ 114
三、理論價值/ 115
第五節 網上調查是誤導/ 117
一、捷徑往往是失誤/ 117
二、網站調查樣本的社會階層分布嚴重偏離實況/ 118
三、樣本偏差帶來的認知謬誤/ 120
四、網站調查興旺及其惡果的社會文化原因/ 121
五、網站調查的非科學性/ 122
六、發展建議/ 124
第五章 調查實施過程的展現與分析/ 127
第一節 調查前的準備/ 128
一、確定調查周期/ 128
二、準備現場使用的各類記錄錶格/ 129
三、彈性安排調查進度/ 129
四、“委托調查”的利弊得失/ 130
第二節 調查團隊的組建/ 131
一、課題負責人必須親力親為、貫徹始終/ 131
二、調查員的選擇/ 132
三、調查組長至關重要/ 133
第三節 本土的難點:進入現場/ 134
一、是否藉助行政權力/ 134
二、調查組住在哪裏/ 135
三、先去哪裏/ 135
四、落實“訪談室”/ 136
五、進入現場之後的全方位溝通/ 137
第四節 訪談/ 139
一、訪談現場的準備與維護/ 139
二、調查員的操作規程/ 140
三、調查員的當場解答/ 141
四、調查組長的操作規程/ 142
第五節 調查的管理/ 143
一、調查員的使用/ 143
二、調查的財務/ 146
第六章 問捲調查操作方法的自薦/ 153
第一節 邀約被調查者:調查本土化的嘗試/ 154
一、操作過程/ 154
二、給被調查者的邀約信/ 156
三、提高邀約成功率的策略/ 157
四、邀約式調查的適用性/ 158
第二節 韆方百計防止“假數真算”/ 159
一、如何打消中國人的普遍顧慮/ 159
二、化解顧慮的操作經驗/ 161
第三節 請使用筆記本電腦來調查/ 163
一、文化優勢/ 163
二、技術優勢/ 167
三、局限性/ 168
四、新發展:現場動員+手機填答/ 170
第四節 多種應答率的設計與學術意義/ 171
一、“應答缺失率體係”/ 171
二、學術意義/ 172
三、解決之道/ 173
第七章 問捲調查的“過程控製”/ 175
一、生活環境的控製:添加對於調查點的全麵考察/ 177
二、調查情境的控製:激發主體的充分呈現/ 178
三、數據質性的控製:收集“主體的構建錶現”/ 181
中篇 定性調查的切身分析/185
第八章 定性調查概述/ 187
第一節 文獻迴顧的體會/ 189
一、社會學的文獻/ 189
二、人類學的經驗/ 191
第二節 重視調查過程的展現和反思/ 193
第三節 定性調查的初始考慮/ 194
一、在比較中認識定性調查/ 194
二、定性調查就是“談戀愛”/ 197
第九章 定性調查新解/ 199
第一節 “求同法” “求異法”與“個案法”的不同性質/ 200
一、“求同法”,其實隻是開放的問捲/ 201
二、從“求同法”走嚮“求異法”/ 204
三、“求全法”是定性調查的最高境界/ 208
四、層次劃分的學術意義/ 211
第二節 對象選擇與人數問題:最大差異的信息飽和法/ 213
一、問題的提齣/ 213
二、信息飽和原則/ 215
三、最大差異選擇/ 218
四、最大差異法的實踐認知來源/ 222
五、代錶性:不是有沒有,而是究竟代錶什麼/ 223
第三節 光譜式思維/ 225
一、根基命題/ 226
二、具體要求/ 226
三、不是為瞭顛覆,而是為瞭深入/ 228
第十章 為什麼設計,設計什麼/ 231
第一節 理論的作用體現在哪裏/ 233
一、理論準備:筆者的教訓/ 233
二、文獻檢索:平時的閱讀與積澱/ 236
第二節 設計之源/ 239
一、研究者的價值取嚮與理論傾嚮/ 239
二、不是設計要開放,而是要開放地去設計/ 242
第三節 提齣好的問題,研究就成功瞭一半/ 244
一、何為“研究問題”/ 244
二、問題意識:理論性與本土性的考慮/ 246
三、提齣問題的實例及教訓/ 250
第四節 研究方法的設計/ 252
一、研究內容的確定/ 252
二、訪談提綱的利弊/ 253
第十一章 社區考察:研究情境中的“人”/ 257
第一節 為什麼需要社區考察/ 258
一、學術意義/ 259
二、為什麼要采用它:“地下性産業”調查的案例/ 262
三、操作方法的獨特之處/ 263
四、多時空點的社區考察及其在中國的實踐意義/ 265
第二節 在社區考察中進行“觀察”/ 267
一、定時定點的監測與統計:對於規模、經營情況的觀察/ 267
二、對於社區環境的觀察/ 270
三、對於人際關係的觀察/ 272
第十二章 相處調查:研究生活中的“人”/ 277
第一節 “進入”/ 279
一、“踩點”/ 279
二、“入住”/ 281
三、“環顧”/ 285
四、“接觸”/ 287
五、進入方式的總結與分析/ 300
第二節 “切入”/ 302
一、關鍵人物與關鍵時刻/ 302
二、消除對方的疑慮/ 303
三、平等交換/ 305
四、將心比心/ 307
五、要“臉皮厚”/ 308
六、處理好微妙關係/ 309
七、研究的距離/ 310
八、“切入”的討論/ 310
第三節 耳聞、聊天、體驗:共景、共述、共情的遞進/ 311
一、主體呈現的三個層次/ 311
二、共景:要詢問,更要旁聽/ 313
三、共述:不是訪問,而是聊天/ 318
四、共情:體驗與感悟/ 323
五、三種方法的意義:實踐“主體構建”的視角/ 326
第十三章 深度訪談:“深”在何處/ 329
第一節 不同的層次及其意義/ 331
一、就訪談的深度而言/ 331
二、就訪談的情境而言/ 333
第二節 訪談是共同討論,而不是一問一答/ 334
一、共同討論的兩大意義/ 334
二、深度訪談的若乾實施策略/ 337
三、不會追問,就不是深度訪談/ 342
第三節 訪談的“套路”與可能的拓展/ 344
一、從一個訪談片段看敘述套路/ 344
二、“套路”的界定/ 346
三、跳齣“訪談”的應對策略/ 347
第四節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349
一、社會性彆,舉足輕重/ 349
二、研究者的外在條件:身份與年齡/ 354
三、研究者的內在動力:性格、魅力與處世能力/ 355
四、小結:“深度”的關鍵詞/ 357
第十四章 座談會調查法/ 359
第一節 清源與正名/ 360
第二節 座談會的元假設:為瞭求同還是求異/ 361
一、求同法的座談會隻能誤導自己/ 361
二、求同法的極端:求證法/ 362
三、座談會應該是“多嚮求異法”/ 362
第三節 座談會的基本要求/ 363
一、話題的適應性/ 363
二、參加者的選擇/ 365
三、主持,就是激發討論/ 365
第四節 特點與要點/ 366
第五節 座談會中的權勢關係/ 368
第十五章 現場記錄與持續分析/ 369
第一節 錄音還是筆記/ 370
一、錄音/ 370
二、做筆記/ 373
第二節 現場分析/ 376
第三節 綜閤整理與備忘錄撰寫/ 379
一、資料文件夾的形成/ 379
二、備忘錄的撰寫/ 385
三、聯係比較與立體分析/ 390
第四節 定性研究的質量判定/ 395
一、理論的認識/ 395
二、過程的考察/ 396
下篇 論方法的探討/ 397
第十六章 主體建構論/ 399
第一節 本土調查實踐的産物/ 400
一、基本的錶述/ 401
二、理論來源/ 403
三、認知原則與價值導嚮/ 404
四、學術意義/ 405
五、問捲調查更需要貫徹主體建構論/ 407
第二節 理解對方的生活邏輯/ 408
第三節 主體建構論中的“性”/ 412
一、社會性彆是主體建構/ 412
二、最根本的主體建構:性是什麼/ 413
三、反對“生物因素取消論”/ 415
第十七章 對於社會學調查方法的光譜式理解/ 417
第一節 何謂真實?問捲調查與定性訪談,不分伯仲/ 418
第二節 失誤:定量調查的結果,以定性資料來補充/ 429
第三節 社會學調查方法是一個光譜/ 432
第四節 走嚮整閤:過程控製的方法論意義/ 434
第十八章 研究倫理:方法論層次的反思/ 437
第一節 研究為什麼需要倫理/ 438
一、問題的提齣/ 438
二、研究倫理:從道德到方法論/ 440
三、研究倫理的基本原則/ 443
第二節 研究倫理的操作/ 447
一、方法論探討之例/ 447
二、研究倫理的剛性貫徹/ 450
三、高於倫理原則的道義責任/ 452
四、討論:倫理的自覺源於主體建構視角的確立/ 454
參考文獻/ 455
· · · · · · (
收起)
本書是關於社會學調查的實戰指南,首版於2011年齣版。在以譯介式教科書為主導的方法領域,本書結閤中國社會背景,實現瞭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學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起,作者就中國人的性行為、性關係、性觀念進行瞭四次全國範圍內的隨機抽樣調查,並在多點紅燈區考察的基礎上訪談瞭1300多位相關人群,積纍瞭大量的定量與定性調查實地經驗。本書案例豐富,講述清晰、生動、具體,經驗與教訓並舉,被譽為“社會學調查接地氣的和具有操作性的書”。
全書分為三篇,包括定量調查方法和定性調查方法方方麵麵的問題、社會學調查的整個過程和深入的論方法探討。上篇首先界定瞭社會學問捲調查,側重討論瞭社會學調查的靈魂“元假設”和其四步邏輯操作、光譜式思維;其次分析瞭社會學問捲設計的初始考慮,即問捲調查做不到什麼、問捲調查是要研究問題而不是描述現象、理論篩選問題、設置相關假設等,探討瞭問捲設計中常見的誤解、反思瞭設置開放題和“觀念調查”問題等;最後迴顧瞭整個調查實施過程和問捲調查的操作方法以及“過程控製”。中篇是對定性調查的切身分析,作者指齣定性調查就是“談戀愛”,闡發瞭“求同法”“求異法”“求全法”的三種境界,說明瞭對象的選擇、人數問題和光譜式思維、定性調查設計,探討瞭研究情境中的“人”的社區調查、研究生活中的“人”的相處調查、深度訪談、座談會調查法。下篇是對論方法的探討,深入分析瞭主體建構論、光譜式理解和研究倫理問題。
比起十年前的第一版,第二版有不少新的發展,提齣瞭許多新的討論起點,擴充瞭新的內容。對於想要打下堅實的調查基礎,但又覺得其他的教材類圖書晦澀難懂,操作性不強的新手來說,本書是你的不二之選;對於想要提高本土化調查能力,覺得國外教材裏的內容不符閤中國社會情況的碩博士生來說,本書是你的不二之選;對於想要提升社會學調查境界的學者來說,本書是你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