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爾頓·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國著名經濟學傢,貨幣主義理論創立者,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1915— ),美國經濟史學傢,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高級研究員。
上冊 鍍金時代與崩潰(1867—1933)
第1章 緒 論/
第2章 綠鈔時期/
2.1 1867年貨幣存量的構成/
2.2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
2.3 恢復鑄幣的政治鬥爭/
2.4 影響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2.5 與綠鈔時期相聯係的幾個特殊問題/
2.6 總結/
第3章 銀元政治和價格長期下降(1879—1897)/
3.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3.2 銀元政治/
3.3 導緻貨幣存量改變的因素/
第4章 黃金通脹和銀行改革(1897—1914)/
4.1 經濟復蘇時期(1897—1902)/
4.2 相對穩定的增長時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銀行業危機/
4.4 支付限製解除後的銀行改革/
4.5 後危機時代(1908—1914)/
4.6 貨幣存量數學意義上的變動/
4.7 迴顧比較/
第5章 聯邦儲備體係的初期(1914—1921)/
5.1 貨幣和銀行結構的改變/
5.2 戰時和戰後的通貨膨脹/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聯邦儲備體係的發展期(1921—1929)/
6.1 貨幣、收入、價格及貨幣流通速度的發展曆程/
6.2 商業銀行運營的變化/
6.3 貨幣政策的發展/
6.4 影響貨幣存量的因素/
6.5 總結/
第7章 大蕭條時期(1929—1933)/
7.1 貨幣、收入、價格、速度和利率的發展曆程/
7.2 引起貨幣存量變動的因素
7.3 銀行倒閉/
7.4 大蕭條的國際特徵/
7.5 貨幣政策的發展/
7.6 其他可選政策/
7.7 為何貨幣政策如此無能/
下冊 復興與反思(1934—1960)
第8章 新政時期銀行結構和貨幣本位的變化/
8.1 銀行結構的變化/
8.2 貨幣本位製度的變化/
第9章 周期性變動(1933—1941)/
9.1 貨幣、收入、價格和流通速度的變化/
9.2 引起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9.3 高能貨幣的變動/
9.4 聯邦儲備政策/
9.5 存款準備金比率的變動/
9.6 1937年緊縮及隨後復蘇過程中貨幣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通貨膨脹(1939—1948)/
10.1 美國中立時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戰爭赤字時期(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戰爭結束到價格高峰時期(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餘額/
第11章 貨幣政策的復蘇(1948—1960)/
11.1 貨幣、收入、價格和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11.2 導緻貨幣存量變化的因素/
11.3 貨幣政策的發展/
11.4 為什麼貨幣存量保持穩定增長/
第12章 戰後貨幣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資産收益率的變化/
12.2 貨幣替代物的發展/
12.3 以上考慮因素的綜閤效果/
12.4 穩定性預期/
第13章 總 論/
13.1 貨幣存量與其他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13.2 貨幣關係的穩定性/
13.3 貨幣方麵的變動的獨立性/
13.4 錶象的欺騙性 /
附錄A 基本錶格/
附錄B 名義貨幣存量的主要決定因素/
理事評論/
主題詞索引/
第一版譯後記/
· · · · · · (
收起)
本書以貨幣存量為主綫,研究瞭美國1867—1960年近一個世紀的貨幣發展曆程,及其對美國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的影響。作者通過對貨幣供應變化和通脹水平的因果關係的細緻描繪,證明瞭貨幣政策對於一國經濟運行的深遠影響,尤其是貨幣在穩定經濟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書將繁雜詳盡的曆史統計材料與具有敏銳洞察力的經濟分析完美地融於一體。書中許多視角獨特的分析以及具有開創性的研究結論,例如作者關於1929—1933年大蕭條的分析和解釋,轉變瞭人們的觀念,深化瞭全球金融界對金融市場的理解。
該書被公認為是弗裏德曼的影響最為深遠和突齣的成就之一,是20世紀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不僅是經濟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參考文獻,而且對於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製定,特彆是理解全球金融動蕩及其政策走嚮也具有重要藉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