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缅甸、印尼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徳里奇文学奖(2018年)等。
【编辑推荐】
★ 时隔数年的久违新作,内容篇目由余华亲自编选
★ 余华对三十余年写作经历的回首和思考
《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作家如何面对批评?……
★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全球的“游荡”经历
代表作在日韩出版后的不同命运;在中国举办新书交流会和国外有何不同?与读者见面印象最深的是哪次?……
★ 生命经验的凝结,创作历程的分享,超越文化的洞察。探索人性,照亮内心
★ 平实生动、娓娓道来的现场感,以说故事的方式抵达深刻
★ 一部文学作品的自我生长: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自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多年来学生们对这部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令人惊喜, 而同一个文本在教学阅读和文学阅读间的交错兴味也令他深有感触。结合语文教案、名家评论、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余华从作家视角阐述了语文和文学如何联结,如何打开两者之间的秘密通道。
——————————————————————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作品背后的那个人,也因其独特的生命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本最新杂文集。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余华长年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直抵人心的力量来源。
##硕士论文写的余华,所以我算个老粉罢。书里内容,翻看他几十年的随笔,都是重复表达相似的态度与观点。人是在变化中成长的,也有他的坚守。从《第七天》开始,我觉得他太相信放手去写,读着像是苏童的《蛇为什么会飞》,散、节奏不好,读完以后没什么印象。比较喜欢的篇目《给你一个烟缸,然后告诉你禁止吸烟》、《语文和文学之间》、《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永远不要被自己更愿意相信的东西所影响》和《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最后的标题我十分赞同,每个人的路都由自己选择,只会责怪社会不公、家庭不和,或者随波逐流认为美好人生只有几种定式的人,或着缺少"文学性"的人生。“善良或天真的爆发”是否在暗示中国底层无数宋刚式的百姓呢?“阅读最终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丰富、变化自己,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原地踏步,始终如此,没有变化。”
评分 评分##我说:“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先要成为一个好读者。” 他又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读者?” 我说:“第一,要去读伟大的作品,不去读平庸的作品。长期读伟大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就会很高,写作的时候自然会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长期读平庸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也会平庸,写...
评分##比上一本文集厚道点儿,虽然还是免不了大量的自我重复。讲稿的质量胜于散文,其实有一点可悲。余华为《兄弟》和《第七天》辩护了那么多,可一句“梦中情人”还是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事实:他已经没有更高的文学追求了
评分##余华已经算是一个一直保持初心的人了,所以打一分两分那些人到底是什么神仙?
评分##和上部杂文集一样,继续标题党。其实只有一篇文章和标题有关,其余不过是到各地演讲的集合。当然不差,只是写得太轻松了。引用书里的余华的一句自述:“我没有新东西可说了。”只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叙述。余华在《我们与他们》这篇中提到,当写作面对庞大的读者群时,作家是无法去考虑读者的。而这本书几乎就是一部粉丝向的有大量重复的边角料合集,粉丝们可以通过余华自己抖露的八卦了解:他去哪些国家开过讲座,参加过什么会议发过什么言,记者会采访他什么问题,最近在读什么书,他的作品最初如何发表,他的作品可以在哪些国家像热香肠一样被兜售……这些在演讲之后已然消散的、理应出现在豆瓣和公众号的文字既然被结集出版,就必须接受读者苛刻的审视。当然,继续在随笔中看到余华不凡的品味,《温暖》是小说,《音乐》是音乐,这部是电影。
评分 评分 评分##我倒是很喜欢这本随笔,虽然不免有自我表达欲过剩的倾向,不过看得到真诚与犀利,审视与反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