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盛博(Micah S. Muscolino),男,1977年生,美国加利福尼亚人。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环境史。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历任加州圣玛丽学院助理教授、乔治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现任英国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兼默顿学院导师。
本书阐述了一个长期的环境系统的演变过程,交叉分析了地区、区域、跨国界的生态化趋势。减轻因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而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是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作者提出,为解决当今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历史上人们是如何引起、理解和应对环境发生的改变的,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全书探索了中国最重要的海洋渔场——舟山海洋区域内社会与环境间的互动,时间从19世纪间这些岛屿出现移民潮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区域中商业价值最高的鱼类濒临灭绝为止。
##渔业算是最经典的公共资源问题,而在近代中国的背景下,其与地方宗族、宗教场所、地方政府,乃至国际关系的冲突、妥协和合作是精密相连的,可以看做公共资源治理理论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实证基础,比如地方庙宇在解决资源分配里的作用。限于资料所限,对环境变化这一块着墨太少。
评分##正文181页,史料从182-218页,虽然题目是中国渔业,但主要讲的是舟山群岛,核心是嵊泗列岛。(也适合甬,温,台人看)自从舟山群岛渔业资源开发以后,针对这个典型的“公共池塘”,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先是各个乡的冲突,后来是各个市的冲突,江浙两省的冲突,还有中日两国的冲突。(杜月笙介入也都摆不平)虽然正文是环境变化,民国时期一些旅日归国技术人才想保护生态,但资金、制度等各方面都无法完成这件事。但直至抗日战争起,渔民不能下海捕鱼,才真正改善了海洋生态的环境,鱼群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本人注:因大跃进等运动,从70年代开始,渔业资源又开始衰退,直至现在电脉冲捕虾还屡禁不止)。并且直至49年后的一段时间内,舟山那边的渔民管理还是依靠非官方的士绅。最神奇的是清朝时期,渔民可以不依靠机器设备在舟山存下冰块!
评分##已经是讲渔业的书里相对好看且深入的一本了,翻译不是太好但是能看
评分 评分 评分本书通过分析中国最重要的海洋渔场——舟山海洋区域最近一百多年里的社会、生态和环境变迁,折射出中国的百年地方政治架构、社会组织,以及生态环境的巨大转变。既可以作为环境生态史的著作来读,也可以作为微言大义的社会学论著加以阅读。作者在书中展现的宏大视角,以及各学科融合的综合分析方法,都很值得国内学界参考。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