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學日本及歐美,先後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一九二五年受聘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迴國任教。後任清華大學中文、曆史係閤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第一組主任及故宮博物院理事等,其後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後帶全傢離北平南行,先後任教於西南聯閤大學、香港大學、廣西大學和燕京大學。一九三九年被選為英國皇傢學會通訊院士。一九四二年後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迴清華大學任教。一九四八年南遷廣州,任嶺南大學教授,一九五二年後為中山大學教授。一九五五年後並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陳寅恪集之一種。收《論再生緣》《韋莊秦婦吟校箋》《贈蔣秉南序》《寒柳堂記夢未定稿》等十餘篇論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諸多方麵。其中,《論再生緣》《贈蔣秉南序》都是作者的重要論著。《寒柳堂記夢未定稿》及其補文是作者晚年所作的自傳性遺文,對研究近代中國政治及作者生平均有重要價值。
##《論再生緣》奇文。全文百餘頁,約摸一百頁都在考證作者及周邊人物生平行止、性情心氣,因為都是曆史上的邊角小人物,所以各種旁證的旁證的旁證,繁復立體的交叉對比,看得人眼花繚亂、頭暈目眩;隻有several頁是評述小說的結構、文詞、思想,並延申至中國文學比較、中西文學比較。但有瞭那一百頁的鋪墊,一切都水到渠成、妙至毫顛。
評分 評分##“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麯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評分###幾年前陳集難尋,曾尋於南京圖書館而讀之。近日閑翻寒柳堂集,想到有人說陳的文章不高明並冗遝而多枝節。覺得陳所遺文多有此病,是因其為文並不以得齣某種定論為目的,而是找齣前人未曾發覺或有存疑的地方,並盡可能多的多列條目,以供自己或他人備覽(我讀寒柳堂及金明館諸文篇末先生語多有此感)。先生蓋有誌於著一係統性著作(故所做小文多似材料之陳列,陳述所思而不妄下定論,為日後自己或他人備考),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我覺得柳如是彆傳並不是這種願望),未嘗不是憾事。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