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想要100%的改变,所以你才被困住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先试试把5%做好。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去打破惯性和困局。”
这是心理学家李松蔚最近两年来,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精彩案例合辑。书中共收录44个案例,囊括了自我、家庭、工作、情感、人际五大领域的真实困惑。对于读者提出的每个问题,李松蔚都给出了温暖而巧妙的回答——与其说是回答,不如说是进一步的提问,激发提问者进一步去探索。他会要求提问者在未来一周内,尝试一个没有试过的行动,尝试5%的新可能,然后把结果反馈给他。而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们看到:新的行动带来了新的经验,而当新的经验打破惯性的时候,改变就一步一步地发生了。
##有点儿像 被讨厌的勇气
评分##一切心理问题都来源于作为幻象的“我”。
评分##改变从接纳自己开始
评分##迎着问题走上前去,不完美也可以很有效。
评分值得推荐的一本书,要想改变一些让自己困扰的习惯或关系,越急于求成,那么失败的概率就越大,对自己的进度放低一点,每天一点点的改变,无需太多,5%便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了。
评分##读下来感觉就像一本真题集,对「一天只想科研一天」那篇印象深刻,我比他更惨,我只能半天,李老师给出的方案和我咨询师之前给我的一样,所以那段时间还蛮快乐的,玩吉他学日语捏粘土,焦虑却无法行动的时间用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后,反而在一个周期中提前让我行动起来。
评分##给出方法和复盘部分不是特别好理解,但松蔚老师的能力和温柔我是信服的。1、很多烦恼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想自己想要什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是不做什么,也接受这样的自己,这样有机会和时间想明白自己真正想做什么。2、与别人的交往,顾好自己,莫念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过,把自己顾好,已经能减轻80%的烦恼了,剩下的,就和对方协商着来,两个人觉得舒服,就可以了,亲密关系没什么对错。3、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境遇,你都可以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时候,你是自由的,自我效能感很重要。4、不能改变很正常,先延续着当前的做法,做一点点小小的改变。相比较把想法落实,人更倾向于做自己做过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虽然没有标榜,但我觉得这种开展心理治疗的实践实际上很好地提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咨询者和疗愈者并没有一个对立的关系,对立起来的其实是“我们”和“问题”,理解当事人在主观和客观上的实际处境,给予最小的、必要的助推,实际上就是创造一个新的可能性的趋势,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当然不是唯一的方式,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理念。记得在哈佛幸福课里面讲到拖延症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方法:只做一分钟。看来道理在更基础的地方原本有很多的相通。
评分###2022-2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