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
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关于我热爱的导演的一切。
评分##太冗长了,还是电影有意思
评分##有可能是电影史上最节俭(甚至吝啬)的导演。了解其工作方式,就能明白为何侯麦电影中的人物能拥有如此自然、饱满的状态,而摄影机像是有魔力般地捕捉这一切。更令人钦佩的是贯穿生命始终的勤勉、坚定、克己,用个体实践践行了内心追寻的古典主义理想。
评分##1、侯麦电影爱好者必入;2、翻译有些问题,但不影响阅读;3、导演都是控制狂,侯麦是控制狂中的控制狂;4、侯麦的宗教意识、保守性和不能回避的种族主义(虽然蛮温和)都是我不喜欢的,但仍然喜欢他的电影,他把人性写得真太有意思了。5、好自私的人啊,把家庭和电影截然分开,或许这是他维护创作的本能。
评分##双面人生
评分##爽 这才叫biography
评分###怎么说呢,这世上聒噪的人大都相同,一边聒噪一边干涉别人的人生,静谧的人却各有不同,在克制和不断丰富自己领域的时候晴耕雨读般静谧~
评分##庞杂而详实的史料,佩服作者大部头的工作。此书适合观片后阅读,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幕后资料,可以看到侯麦的文学创作是怎样一路受挫,却又成为了道德故事系列剧作的蓝图。侯麦是真正的用电影思考的人文学者,道德故事思考道德准绳下那些逸出的“不道德行为”,喜剧与谚语则多是巴黎的风景志和人物志,四季故事中厘定人的信仰与选择…还有散落的小品多是片场人物的即兴创作,历史改编片则努力破坏与革新电影的形式企图抵达历史的真实。除此之外,侯麦还是一位电影学博士(研究茂瑙),巴黎一大电影学教师,手册前主编,影评人,德国戏剧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喜爱贝多芬音乐并试图挖掘这一历时性艺术与电影语言的共性。青年起在巴黎15年孤独的生活,直到结尾入院,我看到一个电影作者割裂的一生,理解他的家人拒绝工作伙伴探视的那份偏执,侯麦属于电影。
评分###202008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