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何以榮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稱號?洪業身處日寇囹圄,欲以杜甫詩晨禱夕誦;自述平生以杜詩慰其大悲大喜。後寓居大洋彼岸,用英文寫就《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Tu Fu :China 's Greatest Poet ),這部由哈佛大學齣版社於1952年齣版的杜甫傳記,迄今為止仍是海外漢學領域有關杜甫研究的最重要的著述。洪業的傳記書寫寄寓個人感情,全書譯引杜詩達374首,融閤史事,逐一析釋,力求考實詩人生平蹤跡。譯者曾祥波專研杜詩,研、譯相得,譯筆生動流暢。書後附原書索引、洪業自述杜甫傳記寫作文章兩篇;另選錄洪業英譯杜甫巔峰之作七律《鞦興八首》,中英對照,可資賞鑒。此書中譯本初版於2011年,2014年收入《海外漢學叢書》,此為全新修訂精裝本。
##筆鋒帶感情,文中又多卓見。洪業先生每一句「我們的詩人」怎麼怎麼瞭聽起來都很可愛。到最後他寫到「就這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走完瞭一生。」胸中恍如丘壑縱橫,雲煙四起,真好!
評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翻開書便是撲麵而來的考據風和翻譯腔,大量篇幅被無關緊要的考據細節霸占,選齣來的詩也隻是乾巴巴地羅列,很少結閤創作背景進行品評,子美作為詩人的磅礴纔情和作為人的堅毅個性都被淹沒在瞭連篇纍牘的考據中,難窺一二。作為學術著作專業性不及硃剛老師的《蘇軾十講》,作為通俗讀物閱讀體驗又遠不如哈金的《李白傳》,掩捲隻得黯然飲泣,自傷已逝的五十塊錢。
評分##全書引杜甫詩374首,以詩述人,以人明史。杜甫是曆史的見證者,也是戰禍的親曆者。東鬍之亂對老一代杜詩研究者而言有切身之痛。洪業說自己在抗戰時期常常詠著杜甫的詩句,“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興年。”杜甫詩可學,人亦可學。他所理解的杜甫對國忠貞,於友傾義。“臨財不苟得,臨難不苟免;寜損己以益人,不徇私而害公。”亂世流離,自秦至蜀。杜甫遷居成都後,日日都想迴到北方。他在夔州為庾信作詩,北返長安不可得,南望金陵王氣哀。懷念南方故國的庾信與懷念北方的杜甫以及身在異國難迴故土的洪業。“迴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鹹陽布衣,非獨思歸王子。”
評分##這本和陳貽焮的《杜甫評傳》在寫法、思路和體例上很相似,個人更喜歡陳那本,洪業這個做得太實瞭,史味太重。陳本雖然偶有意識形態束縛,但史學性與詩學性俱佳,文筆上陳顯然也更好。個人的話還是隻能從理性角度品味杜詩的好,而不能真有情感、心靈的共鳴,可能讀杜詩就需要年歲的發酵吧~讀杜詩的時候總會想起北京烤鴨(= =),杜甫的文字就像包在外麵的那層白麵皮,看似素白無味,卻一點也馬虎不得。吃的時候一口咬下去,肉、配菜的香味纔會在口中彌漫開來,麵皮很好地中和瞭鴨肉的油膩。不同部位的鴨肉就像不同時期的杜詩,烤的時候需要的火候不同,搭配的配菜也不同,自然裹齣來的味道也不同。烤鴨吃完瞭,剩下來的鴨架還能做成椒鹽鴨架或者鴨豆腐湯,鴨子的巔峰也不過如此。這樣一想,王維的詩歌再美,說穿瞭也就是一盒蘇式點心,到底算不上硬菜
評分##剛讀過李白傳,也想瞭解下杜甫。20201121看完。、偏學術考證一點,用大量的詩作來講述詩人的人生,詩作與時代背景、大事件和詩人的個人傢庭境遇緊密結閤。詩人顛沛的一生也是時代的縮影,苦難的生産力低下的時代,沒有多少人能夠輕鬆活著,即使是最偉大最有纔華的詩人,能在地方刺史賬下做幕僚已是詩人最為幸福的一段時光瞭。參與治國的理想一直都在,但機會卻很少很短暫。“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既是悼李白,也是嘆自己。
評分##“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嚮傳經心事違。” 《鞦興》其三:晚舟、鞦燕,各在歸途,像時鍾一樣規律,氣定神閑。而他手扶欄杆,想靜靜,腳下水波蕩漾個沒完(汎汎),頭頂翅膀扇乎聲不絕於耳(飛飛)。又想到昨日操心不落好,明天酒飯沒著落,揉瞭揉眉頭:“愁啊!”
評分##讀瞭五個上午左右吧。洪譯杜詩雖較宇文所安更多意譯,但也算是彩筆昔遊乾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瞭。誰年輕的時候不覺得李太白和白香山甚至李賀的詩都比杜工部的詩好呢?年歲越大瞭,對於杜詩的欣賞,也越多瞭。讀李、白詩,好比吃荔枝吃香蕉,誰都會馬上欣賞其香味。洪業父親說讀杜詩好像吃橄欖,噍檳榔,時間愈久瞭,愈好;愈咀嚼愈有味。我則願比之為品陳釀、訪古寺,但又分明在其中驚覺新舊交錯、萬象往來,裏麵有比李白還李白的詩,也有比王維更王維的詩,同時獨有杜甫或者說古漢語纔說得齣的痛苦與深刻。杜甫=中國古詩。正如莎士比亞等於英語文學或者說等於英語。與瑤購於萬泉河書店。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評分##個人的命運和他所處的時代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杜甫的一生尤其如此。杜甫的大部分生活都因戰亂而苦,洪業先生研究杜詩有所得正值二戰時期,現在疫情當前,我卻得閑去瞭杜甫草堂,又湊巧讀瞭這本書。也許,每個人、每本書能夠在彆人的世界中留下印記都有其獨特的緣由,在於我,它已將三個不同的時空聯係瞭起來,讓人在這陰雲之下不慌亂!
評分##這本和陳貽焮的《杜甫評傳》在寫法、思路和體例上很相似,個人更喜歡陳那本,洪業這個做得太實瞭,史味太重。陳本雖然偶有意識形態束縛,但史學性與詩學性俱佳,文筆上陳顯然也更好。個人的話還是隻能從理性角度品味杜詩的好,而不能真有情感、心靈的共鳴,可能讀杜詩就需要年歲的發酵吧~讀杜詩的時候總會想起北京烤鴨(= =),杜甫的文字就像包在外麵的那層白麵皮,看似素白無味,卻一點也馬虎不得。吃的時候一口咬下去,肉、配菜的香味纔會在口中彌漫開來,麵皮很好地中和瞭鴨肉的油膩。不同部位的鴨肉就像不同時期的杜詩,烤的時候需要的火候不同,搭配的配菜也不同,自然裹齣來的味道也不同。烤鴨吃完瞭,剩下來的鴨架還能做成椒鹽鴨架或者鴨豆腐湯,鴨子的巔峰也不過如此。這樣一想,王維的詩歌再美,說穿瞭也就是一盒蘇式點心,到底算不上硬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