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是一个产生于西方19世纪的现代文体,晚清时期它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风靡一时。
在西方翻译作品的影响下,中国本土的侦探小说创作在二十至四十年代达到高峰,诞生了如霍桑、鲁平等中国版的福尔摩斯与亚森罗萍。
另一边厢,自五十年代开始,来自荷兰的侦探小说家高罗佩将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以西方侦探小说的手法重新包装,赋予了传统的狄仁杰故事现代性的阅读趣味,高罗佩的狄仁杰故事于八十年代被翻译成中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与导演对这一人物进一步演绎与发挥。
本书考察了这两类侦探小说中国化的尝试。在这些尝试中,侦探小说在不同文化间的传译与改编,成为了观察现代性在全球不同地区生产、流通、翻译与重塑的一个独特界面。
##不够全面,分析也不够彻底,资料亦自有限。例如侦探小说为何在中国发展受阻这种议题,非常值得探讨,完全可以而且很容易言之有物,但书中只是草草略过,浅尝辄止。从外国侦探文学引进一章能够看出,晚清时期所谓翻译和现代意义的翻译概念相差难以道里计,更类似改编性质的一种二次创作。在我看来,随着中国侦探小说逐渐完成由应用文学向娱乐文学的转化,其现代性叙事技巧也日趋成熟,但与此同时,该文体的本土性却在迅速丧失。这实是而今作者所需警惕的。
评分##读起来颇有些趣味
评分##非常非常值得读的一本书,围绕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讨论了很多——法制文明与道德伦理、话语特色、日常话语、中西互动等等等等。 一个小惊喜是第九章最后提及近年本土作品时,提到了水天一色的《乱神馆记之蝶梦》,真的超好看!不厌其烦地向人推荐!
评分##陆续读完。再来回翻了几遍。
评分##陆续读完。再来回翻了几遍。
评分##陆续读完。再来回翻了几遍。
评分全书读起来颇有趣味,结构比较清晰,前两部分分别是晚清与民国的侦探小说译介与创作,最后是高罗佩在相反的方向上“拯救”和改写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由于侦探小说所依赖的司法系统与刑侦技术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使得侦探小说也是现代性的表征之一,晚清民国在侦探小说的转译与创作的过程中充满了文化碰撞、协商与调试的诸多有趣尝试,虽然本土作家的作品往往不脱传统公案小说的一些元素,但背景无不设置在近代化的大都市中,紧跟时代精神,而回归历史情境中创作带有现代风格的侦探小说的任务反倒是由荷兰人高罗佩完成。近三十年来国内文化诉求的转向,以高著《狄公案》为模版,掀起了创作历史背景的悬疑文学或影视的新浪潮,但作者担忧这一浪潮中历史平面化、被降维成单纯娱乐背景的现象,亦引人深思。
评分##结构清晰,读起来比较顺畅 p26 crooked误拼为cooked
评分##读起来颇有些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