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被饥荒、贫穷和疾病撕得支离破碎的世界里,极少数人控制的财富比其实际需求多出几千倍。这些巨大的不平等,似乎与所有的合理原则背道而驰。为什么要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呢?财富与贫困,这个亘古以来的宏大话题,我们又该如何解?
如同《国富论》一样,当乔治·吉尔德于1981年首次发表《财富与贫穷》这本书时,它阐述的供给学派的资本、分配和财富理论,使之被誉为供给经济学的**流分析,并成为当时正在进行的里根革命的经济学奠基作品。
而当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正艰难复苏之际,这部作品以21世纪新版本的姿态重回论坛。
作者从贫困的本源和财富的本质讲起,从历史和政策的角度,对美国政府的福利制度、就业制度、货币制度等做了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政策见解和建议。
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吉尔德依然坚持其一贯的立场和思想:需要在政策方面有积极的转变,为企业投资和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自由经济的作用,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重视生产和供给,特别是企业家的才能;政府应该通过减税而不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来刺激经济。
中国经济的改革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变,其中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对中国的理论和实务界都有很好的启示。
##写于1980。内容庞大,很有教益。
评分##写于1980。内容庞大,很有教益。
评分##确实很透彻地阐述了供给学派的观点,如果对70年代美国经济政治不熟悉中间读起来会很费劲。最后大谈“信仰”那段让人没法评价
评分##基本上依然是在强调企业家精神;中间对于黑白男女之不甚正确之分析颇可注意,今且似更为加重。
评分##作者的讨论基于这样一个现象,即随着美国对贫困人口保障的加大以及赋予两性、种族、性少数群体更多法律平等,为何社会贫富差距却更大了?作者认为美国贫困主要问题在于社会流动性减弱,唯文凭论,小企业发展困难,实业发展受阻等等限制了贫困人口改变自身命运,同时高额救济剥夺了贫困人口的斗志,导致贫困阶层恶性循环。美国是因其经济活力和自由崛起的,但随着各类监管和政治运动限制了社会活力,减缓经济增长,一旦经济停止增长,底层人口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因为他们缺乏抵御风险的资产,这是个悖论:为了让穷人更富,必须允许富人更富,但富人更富又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但限制富人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缓慢,最后受到影响的依旧是穷人,这就是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作者有些话听上去比较政治不正确,但比起一些知识分子的论调还是相当实诚。
评分##写于1980。内容庞大,很有教益。
评分##写于1980。内容庞大,很有教益。
评分##老头太能逼叨了
评分所有创造性思维在某种意义上都具有宗教色彩,最初的根源都是信念和信仰。如果通过勤劳和智慧可以致富,那麽人人都会为了美好的将来而奋斗,创意和财富会被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假如一些人利用官僚体制的腐败、金融诈骗、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大发其财,打破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信念,会严重的伤害进取精神。经济是由思想支配的,经济状况反映的是思维的规律,而不是物质的规律。真正的贫穷并不是收入状况,而是精神状态,精神的贫困会导致社会整体的无序与贫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