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上下册)
定价:149.80元
作者: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提要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作者介绍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
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一定耐心的,它并非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你一口气读完的“爽文”。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交响乐,需要你静下心来,跟随指挥家的节奏,体会每一个声部的起伏转合。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大量使用了一种近乎古典主义的叙事风格,句子结构复杂而严谨,充满了对历史事件的深思熟虑。在描述那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时,笔触会忽然变得极其克制和精确,仿佛他害怕任何夸张的词汇都会削弱历史的庄重性。我特别留意到他对特定地理环境——比如伏尔加河畔的严寒和城市废墟的复杂性——的描绘,这些环境因素不再是背景板,而是直接参与到战斗的“角色”中,冷酷地影响着每一个决策。这种对环境细节的极致挖掘,让读者得以窥见战争是如何在最不人道的条件下展开的。它迫使你慢下来,去品味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经常忽略的,关于“时间”和“空间”在战争中所扮演的决定性角色。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到底的传统手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对特定人物命运的深挖,使得整体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回味空间。每一次视角的切换,都像是在转动一个多面体,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同一个历史事件,从而避免了任何单一视角的偏颇。尤其是关于信息战和宣传层面的描绘,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宣传机器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它如何塑造公众认知和士兵士气。这种对“信息战”这种隐形战场成分的强调,使得这部历史作品具备了超越时代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力。它教会了我,要理解一场重大历史事件,必须同时阅读那些关于炮火的记录和那些关于思想与话语权的较量,这两者共同构筑了最终的历史真相。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决策失误”的剖析,那份冷静得近乎冷酷的理性令人不寒而栗。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判定谁对谁错,而是将每一个军事指挥官置于他们所处的那个特定历史时空维度下进行审视。你看到的是,在信息不完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即便是最精明的头脑也可能做出致命的判断。书中对双方高层会议的还原,那种充满博弈、试探与妥协的对话场景,比任何正面交火的描写都要精彩。它揭示了战争的另一面:它不仅是士兵们在泥泞中挣扎,更是地图上那些红蓝线条的悄无声息的拉锯战。这种对“决策的重量”的刻画,让我对战争中“非战斗减员”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是简单的失败,而是复杂系统在压力下崩溃的前兆。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如果我是当时那位将领,面对那样的情报和资源限制,我是否能做出更好的选择?这种自我拷问本身,就是阅读此书带来的巨大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那种过度浪漫化战争的书籍感到疲倦,而这部作品则像是从另一个维度打来的一记重拳,直击核心。它展现了战争的“泥泞感”和“混乱性”,那种精心策划的计划在实际接触地面后,是如何被不可预测的因素迅速撕碎的。书中对于普通士兵的侧写,并非那种脸谱化的英雄形象,而是一群被命运裹挟的个体。他们恐惧、他们抱怨、他们在短暂的空隙中试图抓住一丝人性的温暖,然后又迅速被命令推回绞肉机。这种对个体情感波动的细腻捕捉,让原本宏大的叙事变得可触摸、可共情。作者的文字像是带着一种纪录片式的精准度,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读故事,而是在翻阅一份尘封已久、未经美化的战地档案。这种真实感,让人在阅读时几乎无法保持距离,仿佛自己也沾染上了那股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既绝望又坚韧的气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子厚重的历史感,那种油画般的质感,仿佛能透过纸张触摸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初翻开来,那种扑面而来的不是单纯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作者对宏大叙事的掌控力简直令人叹服,他没有将笔墨过多地集中在单一的英雄人物身上,而是像一位全景摄像机,冷静而又深刻地记录着整场战役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他处理细节的方式,比如对不同军种之间协同作战的描述,那种机械的、冰冷的逻辑与士兵内心深处对生存的原始渴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读到关于后勤补给线被切断后的绝望描写时,我甚至能想象出士兵们饥饿难耐、啃食着冰冷硬面包的画面,那份真实感,远比教科书上的枯燥数据要震撼得多,让人不禁思考战争的本质,它不仅是战略和战术的较量,更是意志和人性的极限考验。这种叙事层次感和历史的厚度,使得阅读过程既是一种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人在为历史的残酷唏嘘之余,也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守信念的人们心生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