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
定价:79.00元
作者:毛绵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9789346
字数:261000
页码:3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研究旨在考察引入参与式发展干预后,各权力主体参与程度的变化对权力主体之间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文主义方法论为指导,采用过程-事件分析、案例分析、归纳(induction)推理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G省山乡的参与式发展干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定性研究。全文以结构冲突论的视角贯穿始终,从权力和制度两个主要分析视角入手,结合理论综述和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关于参与式发展干预的理论综述和实践;(2)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多中心制度结构;(3)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多中心权力结构;(4)参与式发展干预中权力的话语表达;(5)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非匀质性信息对称与权力结构均衡。
内容提要
在发展领域,项目是行使资源配置、推进发展进程、落实发展规划的重要也是常见的手段。但具体某个项目能否产生预计的效果,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因素,也包括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更受到项目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能动性影响。本书通过权力和制度视角的考察,描绘了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能动性过程的基本逻辑。
目录
作者介绍
毛绵逵,1982年出生,江西安义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现在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专业方向为社会学,关注农村发展、水利社会学、项目社会评价等领域。拥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国际双边和多边发展机构发展项目咨询的丰富经验。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有意思。“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光是这几个词,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参与式发展,听起来就是一种更民主、更贴近基层需求的发展方式,但“权力与制度”这几个词,又好像透着一股现实的重量,让我不禁思考,在真正落地的时候,会有多少现实的阻力,又会如何在权力结构和既有制度中寻找突破口。我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很多时候,理论上的美好设想,在触及现实的土壤时,都会变得复杂起来。比如,参与式的方法,如何才能真正让那些声音被听见,而不是被少数强势的声音所淹没?而制度的设计,又该如何才能既保持一定的规范性,又能灵活地适应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并且不至于成为阻碍参与的藩篱?我期待这本书能从更深的理论层面,甚至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剖析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参与式项目能够成功,而有些却收效甚微。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权力”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制度”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支持性的,还是限制性的?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点。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我曾经参与过的一些项目。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迷宫,知道终点在哪里,却不知道如何一步步走出去。书名里的“参与式发展干预”,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关于基层赋权和社区动员的讨论。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参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会议或者问卷,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够让个体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发展过程中的一股力量,并且能够影响和塑造这个过程。但是,在现实操作中,权力的分配问题总是如影随形。谁来定义“参与”的边界?谁来掌握话语权?项目的启动和推进,往往会受到来自不同层级的权力博弈的影响。有时候,即便我们努力想要做到公平和包容,但既有的权力结构,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一切都笼罩其中。而“制度”,更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词。好的制度,可以为参与式发展保驾护航,提供规范和保障;坏的制度,却可能成为扼杀创新的顽固壁垒。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看待这种张力?是在强调制度的必要性,还是在呼吁对现有制度的改革?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制度环境下,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推动和实施真正具有意义的参与式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简洁但又不失厚重的风格,让我感觉它蕴含着深刻的洞察。我对“权力与制度”这个主题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理解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参与式发展,从概念上听起来总是充满希望,它代表着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民主性的发展路径。但现实往往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触及到权力结构和既有制度时。我常常思考,当我们将“参与”的理念引入到发展干预中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挑战或者重新定义原有的权力分配模式。而“制度”,则像是为这种新的模式设定了规则的框架。究竟是怎样的制度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参与?而又如何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去审视和解构那些可能阻碍发展的权力壁垒?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种理论框架,来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权力与制度是如何影响参与式发展项目的结果的。有没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体现,而“参与”则成为了一种反抗或重塑这种权力的途径?
评分我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社区发展项目。听说了这本书,感觉它可能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理论支撑。书名中的“参与式发展干预”,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工作重心。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让他们能够成为自己生活改变的主体。但这个过程,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一方面,我们希望鼓励大家积极发声,贡献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社区内部既有的权力关系,以及一些陈旧的制度规范。有时候,一些看似积极的参与,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利益博弈,或者被强势的个人或群体所裹挟。而“制度”,有时就像是僵化的枷锁,限制了我们探索更灵活、更有效的参与方式。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剖析这种权力与制度的复杂互动,以及它对参与式发展干预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具操作性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并最终找到一条更顺畅的参与式发展之路。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这个标题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任何形式的发展,如果不能真正触及到个体和社群的深层需求,并且让他们参与到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就很难说是可持续和成功的。而“参与式发展”这个概念,正是这一点。但是,现实世界并非纯粹的理想国。“权力”和“制度”这两个词,则为这种理想注入了现实的考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权力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的?是助推器,还是绊脚石?是需要被驯服的力量,还是需要被解放的潜力?而“制度”,又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是为参与者提供支持的框架,还是限制他们行动的藩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参与式发展项目背后复杂的权力动态和制度约束。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为理解和应对现实中的挑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洞见。例如,当制度本身就带有不平等性时,参与式的方法又该如何发挥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