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湘西会战
定价:45.00元
作者:蒋耘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6510339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湘西会战》介绍了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发动的后一次会战,即1945年4月9日-6月7日在湖南芷江雪峰山地区进行的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此次会战中国军队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共伤毙日军近三万军官。日军经此挫败一蹶不振,从此结束了在中国战场上的战略进攻。
《湘西会战》既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供有志于了解、研究抗战历史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重要人物表
章 筚路蓝缕
宋美龄请来了陈纳德
空军节的诞生
修建芷江机场
陈纳德在芷江建航校
芷江机场迎来批“客人”——苏联志愿航空队
陈纳德与“飞虎队”
芷江成为航空修理厂和航空部队的云集地
摧毁中国军用机场成为日本发动“一号作战”的首要意图
芷江机场成为日寇的“眼中钉”
第二章 厉兵秣马
十万青年十万军
中国战区调整
史迪威蓝姆伽特训
王耀武冬日整训
组建空降伞兵部队
第三章 积极应对
日军“第二十号作战计划”
召开紧急会议
师生对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何应钦主持联合指挥作战军事会议
王耀武大战前宣讲攻势防御
新六军空运芷江
调查雪峰山地区的兵要地志
第四章 攻势防御
4月9日战鼓敲响
中国军队逐次阻击
新化大捷揭开会战序幕
武阳大捷奠定胜利基础
土盖岭、青山界歼灭战及青岩之隘争夺战
洋溪阻击战
龙潭司战役
第五章 发起反攻
一线兵团参谋长齐集安江析敌情
何应钦下达反攻令
邱维达提出侧翼包围计划
全面反攻概况
何应钦“包饺子不成反露馅”
“”收官
庆功表彰
第六章 空军显威
陈纳德坐镇芷江指挥
增添“黑寡妇”侦察机
在空中扼死敌人
慰问支援敌后孤军
伞兵小试牛刀
记者随空军出征
充沛的战斗精神
献身蓝天的英雄
第七章 敌后奔袭
组建钦迪特支队
何应钦亲临检阅
突袭山门镇
火烧畲田桥
夜袭荆州铺
薅草打兔子
第八章 日本乞降
日本“本土决战”计划
桂柳反攻和未及实施的反攻广东计划
中国伞兵挺进敌后
毛发表《对日宣战的后一战》
裕仁天皇发布停战诏书
何应钦受命全权处理受降事宜
电令冈村宁次派员赴芷江洽降
第九章 芷江洽降,
萧毅肃受命制定中国战区受降计划
日本降使专机停落芷江机场
举行日本投降典礼
会商受降条款
何应钦召见日本降使今井武夫
今井武夫叹息“作为战败国使节,等于铐着双手来中国投降。”
芷江举行各类庆祝活动
何应钦从芷江飞宁主持南京受降典礼
作者介绍
蒋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科技领军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多部档案史料的编辑和《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等7本专著的写作;多次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研究;曾被邀请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
文摘
《湘西会战》:
很多中国人仍把陈纳德执掌的第十四航空队称为飞虎队。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期待,而陈纳德也没有辜负这份期待。
自美军第十四航空队成立那天开始,陈纳德就十分重视和关注芷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并随即将第十四航空队的主力部队、老班底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原美国驻中国航空特遣队)进驻芷江机场。1944年3月又将在印度卡拉奇训练基地接受新式P-40式战斗机和B-25中型轰炸机作战训练结束归国的中美空军混合团的主力第五大队和大队派驻芷江。中美空军混合团亦随队进驻芷江。为了便于作战指挥,陈纳德所率的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部也分设于昆明、芷江两处,他经常穿梭于昆明、芷江之间。当时驻芷江的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部和中美空军混合团司令部合署办公,司令部设在机场北端三里许的张氏祠堂内。那时,空军指挥官的办公室设施十分简陋,张廷孟的办公室也只占有一个三开间正房的中厅,中间窗下摆设着两张并拢的条桌,墙上挂着十万分之一的作战地图,另加两张矮小的方凳。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其他设备。
1944年初,大批中美空军部队进驻芷江机场,美地、空人员多达6000余人。机场附近营房拔地而起,民众称为“美国街”。陈纳德将驻芷江空军的作战区域明确划定为“以华中特别是黄河以南,平汉铁路以西地区,南京、上海以东地区”。陈纳德指挥的驻芷江空军部队除了负责夺取制空权、空战歼敌外,还担负着对日军粤汉、湘桂等铁路、公路运输线及长江、湘江、洞庭湖等水路运输线的轰炸和封锁,切断日军后方补给、阻滞其南下西进行动和支援陆军地面部队作战任务。
在1944年6~10月,陈纳德指挥驻芷第十四航空队和中美空军混合大队联合作战,取得辉煌战绩,给日军以重创。中国战场美国陆军司令部所发布的驻芷第十四航空队和中美空军混合大队联合作战的战报情况记载如下:
6月18日,日军集中4个师团的兵力强攻长沙,日军飞行第二十五和第四十八战队的“一式”战斗机30余架配合陆军行动,实施轰炸、扫射,第五大队和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出动战斗机、轰炸机30多架,在长沙上空与日机展开空战,1架日机在空中爆炸,4架日机坠落地面;是日下午,又出动多架飞机,飞往宁乡附近,对地面日军部队实施低空扫射,并在湘阴北湖畔,炸中日军木船30余艘,均起火沉没。
6月30日,第五大队和美第十四航空队从芷江机场出动战斗机、轰炸机多批数十架,从清晨至傍晚,除在衡阳上空掩护地面部队保卫市区外,并在湘乡以东炸毁涟水浮桥一座,随桥沉没曰军千人,随后深入鄂南、湘北曰占地区,向沿途千余辆卡车投弹,100余辆军车命中起火,在洞庭湖面又炸毁曰艇百余艘。
7月25日,第五大队在张唐天大队长率领下,出动3个编队P-40式战机掩护美第十四航空队24架B-24式重轰炸机袭击岳阳,飞抵目的地后,与10架前来拦截的日军零式战斗机发生空战,中国飞行员蓝赛、许陶勋、沈昌德分别击落日机1架。轰炸机也完成对日重要目标的轰炸。
8月10日,第五大队和美第十四航空队4个大编队出击衡阳公路运输线,53架日机拦击,当即被我方击落8架,击伤11架。
……
序言
我最近在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演变,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军事力量的组织结构和战斗精神是如何体现的。我希望从这本书里能找到关于“湘西会战”中,参战部队的士气是如何维持和激发,他们在面对强大敌人时,其战术素养和临场应变能力究竟如何体现的。历史往往是由一个个具体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的,我希望作者能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不吝笔墨地描绘那些在前线做出关键决策或展现出非凡勇气的个体故事。这些“微观”的历史,往往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揭示出“宏观”战略背后的真实人性。我关注的不是单纯的胜负记录,而是胜利或失败背后的“人”的因素——是意志力、是训练水平、是领导力。一个优秀的史著,应该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和斗争的残酷与不易。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士兵生活状态的第一手资料,哪怕是简短的侧写,也能极大地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评分说实话,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有一个偏好,那就是排版一定要友好,不然读起来太累了。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行间距设计,从我快速翻阅的印象来看,似乎是经过精心调整的,没有那种压迫感很强的密集成群的文字块。阅读体验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它直接影响着你吸收知识的效率和持久性。如果排版粗糙,哪怕内容再精彩,也很容易让人产生阅读疲劳,读上几页就想合上了。我希望里面的图表和地图能够清晰明了,历史地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读者对战局的把握程度。一张好的地图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如果能配上一些那个年代的珍贵照片或者手绘图,那就更锦上添花了。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个多媒体的沉浸式体验,让那些过去的场景能够立体地呈现在脑海之中。这本书如果能在图文结合上做到平衡且高质量,那么它在同类书籍中绝对能脱颖而出,成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它来自航空工业出版社,这让我感到有些好奇。通常涉及军事历史的出版物多出自军事类或地方文献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的介入,是否意味着它在某些技术性、装备分析或者后勤补给的层面上,会有更专业、更深入的探讨?我一直认为,现代战争是技术与体系的较量,如果书中能从一个更偏向于工业和工程学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战役中的技术应用、装备性能(无论是我方还是敌方),那无疑会为这本书增添一层独特的价值维度。我期待看到对战役中使用的特定武器装备的性能分析,以及这些装备在实战环境下的表现评估。如果能结合当时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去反思这场战役的某些决策,这种跨领域的解读视角,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察。我非常期待看到这种非传统历史叙事的角度,是否能为这场著名的战役带来耳目一新的解读和认识。
评分最近读了很多关于近代史的著作,总是希望找到一些视角独特、论述扎实的力作。这本书的作者名字我之前有所耳闻,他对军事史的研究似乎颇有建树,这让我对书中可能展现的分析深度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倾向于那种不偏不倚,能够将复杂的战役背景、高层的决策过程以及前线士兵的真实体验熔于一炉的叙事方式。期待作者能够像庖丁解牛一样,将“湘西会战”这一复杂的军事行动,从战略意图、兵力部署、后勤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我尤其关注那些可能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比如情报的获取与运用,不同军种之间的协同效率,以及战役结束后对区域社会经济产生的长期影响。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新鲜的史料佐证,或者对既有观点提出有力的反驳和新的解读,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希望读完后,我对这场战役的理解能从“知道发生了”升级到“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它对后续局势意味着什么”。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挖掘,才是我阅读这类严肃题材的真正目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色调,搭配上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每一页的内容,但仅仅是捧在手里,感受着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能体会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内页的印刷清晰度也是没得说,这对于阅读历史文献来说至关重要,每一个细节都不容模糊。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扉页和版权页,信息标注得非常规范,这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素养。作为一个平时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我更看重这种“物”本身的价值,这本书的纸张似乎有一定的克重和韧性,感觉能够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而不是那种一碰就容易卷边的廉价纸张。从外在来看,它无疑是一件值得摆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藏品,光是它的存在感,就足以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希望接下来的文字内容,能和这精美的外壳一样,带给我深刻的震撼和启发。我个人认为,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一本优秀的读物首先得在视觉和触觉上就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