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54213322 日之器:纯手工木餐具 中原农民出版社 [日]西川荣明

9787554213322 日之器:纯手工木餐具 中原农民出版社 [日]西川荣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西川荣明 著
图书标签:
  • 木餐具
  • 日式餐具
  • 手工餐具
  • 餐具
  • 生活美学
  • 设计
  • 文化
  • 日本
  • 中原农民出版社
  • 西川荣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ISBN:9787554213322
商品编码:3012321822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之器:纯手工木餐具

定价:48.00元

作者:西川荣明

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542133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 首本,也是*一本介绍木餐具制作的图书

◎ 原版书制作精良,在日本极受欢迎,重印多次,这本书是*修订版,内容更为完善

◎ 所载的30位木作名匠,均是日本*有代表性的木餐具制作从业者

◎ 收录350件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家用木餐具的

内容提要


内容推荐:

◎ 30位*木餐具手工制作名匠、350件代表性作品全收录

◎ 介绍了名匠的设计思路,以及作品制作的精髓,方便读者找寻独创的灵感

◎ 设计了9个“试着做做吧”版块,由名匠亲手教你一步步动手操作

◎ 收录了这些名匠及其店铺的联系信息,方便读者进一步沟通学习

目录


前言

章 勺子

酒井厚地的勺子:涂上线条,增进食欲

西村延惠的汤匙:轻薄顺手、简单流畅的造型美

富井贵志的勺子:曲木而成,出口舒服

酒井邦芳的漆制勺子:轻便易握,入口舒服,手不灵便的人也能使用

冲原沙耶的竹制餐具:餐餐相伴,手匙一体

田中孝明的勺子:秉承井波木雕传统技艺

久保田芳弘的勺子:乡村风格,自由自在

佐藤佳成的木勺子:以北海道之木制成的勺子

前田充的咖啡量勺:似融于瓶中咖啡豆里的勺子

木作名匠们制作的各种勺子及其他

试着做做吧 1 勺子 by 山极博史

用活樱木来制作的汤匙 体验新林生材制作

第2章 餐叉

南波行秀的意面餐叉:博采众议,制出实用又美观的餐叉

川端健夫的甜点餐叉:实现了“切”与“插”的平衡之美

木作名匠们制作的各种餐叉

试着做做吧 2 餐叉 by 川端健夫

第3章 木铲、木刀

日高英夫的木铲:粗柄好盛饭,木铲边缘和圆弧线条巧妙地融为一体

老泉步的炒菜木铲:给手带来舒适感的微妙R形

木作名匠们制作的各种黄油刀和木铲

试着做做吧3 黄油刀 by 山极博史

试着做做吧 4 比萨刀 by 片冈祥光

第4章 木箱和木盒

丹野则雄的六角形茶桶:造型洗练,工艺精湛

堀内亚理子的词典便当盒:纤巧苗条,漆后鲜亮

川合优的杉木便当盒:增进食欲,木纹笔直优美

荻原英二的装饰箱子:和风箱子

山极博史的黄油盒:把餐桌变得豪华的泛红色彩的樱桃木组合

木作名匠们制作的各种黄油盒

试着做做吧 5 黄油盒 by 山极博史

第5章 容器、碟子、食案、锅垫……

高桥秀寿的椴木容器和薄壳杯子:白得纯净,设计调和

须田修司的食案:活用各色木材,以玩耍的心情组合

山下纯子的小碟子:很小,但存在感极强

木作名匠们制作的各种碟子、碗、锅垫

试着做做吧 6 四角小碟子 by 山下纯子

试着做做吧 7 甜点食案

第6章 砧板

松本宽司的砧板:人形砧板,除水方便

富山孝一的砧板:用刨子简单地刨制而成

试着做做吧 8 奶酪砧板 by 富山孝一

第7章 筷子、筷子盒、餐具支架

木作名匠们制作的各种筷子和筷子盒

试着做做吧 9 筷子和筷子架 by 山下纯子

DATA

本书中所介绍的木作名匠们的联络方式

商店

可以买到原料木材的商店

木制餐具的修整和维护方法

相关用语解说

木材一览表

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西川荣明,1969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以前一直在公司工作,1994年后开始制作小型木制品;1995年开始制作木勺,并将自己的店命名为“匙屋”;1999年,在东京都国立市开设工作室,并致力于推广从森林到作品的“木育”活动。

文摘










序言



匠心独具的木艺世界:不朽的匠人精神与日式美学 本册书籍并非关于“9787554213322 日之器:纯手工木餐具”的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物,而是深入探讨另一片广阔而迷人的领域:传统工艺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它聚焦于那些经由世代匠人之手,凝聚了时间和智慧的器物,以及它们如何不动声色地塑造着我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哲学。 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以“慢”为核心的世界,一个与工业化批量生产截然不同的维度。我们探究的,是那些依赖双手而非机器完成的作品——从精巧的竹编到厚重的陶器,从细腻的刺绣到坚实的木作,但重点并不在于某一种特定的“餐具”。相反,我们考察的是“器”背后的文化意涵。 第一章:时间的纹理——从自然到成品的人性化旅程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我们深入到森林、竹林与矿区,观察匠人们如何尊重自然赋予的材料。这不是简单的“采购”过程,而是一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例如,对于木材而言,我们详尽描述了选材的原则:树种的特性、纹理的走向、风干的年限,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最终决定了器物的耐用性与美感。 我们详细记录了传统木材的处理技术,例如榫卯结构的演变,它如何在结构上实现了材料的极限利用,体现了对每一寸木料的珍视。书中呈现了数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特定的切割方式,使木材的自然缺陷转化为独一无二的装饰元素,而非需要被掩盖的瑕疵。这是一种对“不完美之美”的极致追求。 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解和实地考察笔记,描绘了工坊内的景象:锯声、刨光声、打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节奏感的“工作交响乐”。我们探讨了不同时代工具的演进,但强调核心精神的恒定——匠人与材料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 第二章:工艺的语汇——跨越地域的技艺流变 本册没有聚焦于某一本特定图书的内容,而是拓展了视野,考察了全球范围内,那些以手工技艺闻名的文化区域。我们构建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框架,探讨不同文明如何用各自的语言(即工艺)来表达“实用”与“美观”的平衡。 例如,我们会对比日本的漆器工艺与中国的广绣在色彩运用和层次构建上的异同。虽然媒介不同,但两者都体现了对细节的偏执,以及将日常生活用品提升到艺术品层面的共同愿望。我们分析了工艺如何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标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手工艺品的稀缺性如何定义了拥有者的地位。 书中还特别设立了一章,专门讨论“失落的技法与复兴的尝试”。我们记录了对少数仍在坚持使用近乎失传技艺的工匠的深度访谈。这些访谈不仅仅是记录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捕捉他们对技艺的哲学思考——他们如何看待传统在飞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如何平衡市场的需求与艺术的纯粹性。我们探讨了“原创性”在传统手工艺中的定义:是严格遵循古法,还是在古法的基础上进行审慎的创新? 第三章:生活的尺度——器物与日常的哲学 第三部分转向了更具人文关怀的层面:器物如何介入和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我们认为,一件优秀的手工艺品,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制作的复杂性,更在于它与使用者的互动。 本书通过一系列场景描绘,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心挑选的器物,来重塑一个人的生活节奏。我们详细分析了“触感经济学”——指物品的质地、重量、温度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绪。一件未经上漆的木制器皿,它自然吸附油脂后呈现出的光泽,与冰冷的塑料制品带给人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认为,这种“有生命的质感”是现代设计所难以完全复制的。 我们探讨了“极简主义”与“功能主义”在传统器物设计中的体现。许多古老的器皿设计,其简洁的线条并非是刻意的风格选择,而是基于极致的功能性考量。例如,特定形状的碗如何最有效地保持食物的温度,特定角度的把手如何最符合人体工程学。本书强调,真正的设计是“无设计”,即功能已经与形态融为一体,无需多余的说明。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器物的“保养哲学”。保养不是维护成本,而是一种仪式,是对过去投入的尊重,也是对未来使用的期许。通过学习如何打磨、上油、修补,使用者与器物建立起了一种长久的关系,而非一次性的消费。 第四章:传承的未来——手艺人的身份重塑 最后的篇章,关注于当代手工艺人的生存困境与转型。在知识经济和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手艺人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我们分析了当代市场对“手工”标签的滥用现象,并区分了“手工制作”与“真正的匠心”。 本书着重探讨了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我们考察了少数几个成功的学徒制度,以及它们如何在高科技社会中吸引年轻一代的投入。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年轻人看到,手艺不仅仅是体力劳动,更是一种高度智慧的、需要终身学习的知识体系。 我们呈现了一些成功的当代案例,这些工匠如何巧妙地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向全球展示其作品的制作过程,从而建立起直接的用户连接,绕过了传统的分销体系。然而,本书的核心观点始终保持一致:技术是工具,而心性与技艺的磨砺才是器物价值的基石。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关于持久之美、时间投入和人性化设计的深度探索。它呼唤人们重新审视我们与身边“物”的关系,体会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由双手赋予生命的器物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哲学智慧。它不是关于某一特定日式餐具的指南,而是关于构建一种更具深度和连接感的生活方式的思考集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日之器:纯手工木餐具》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对质朴之美的追寻。中原农民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时,想必也倾注了不少心血,才能将[日]西川荣明先生的这份情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更像是一个与作者一同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的旅人,感受着木材的芬芳,倾听着工匠的低语。书中对每一件木餐具的介绍,都充满了故事性,仿佛能看到工匠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融入其中。这种“手作”的力量,是机器无法比拟的。它饱含着温度,传递着情感,更有着一种独特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本质,它并非一定要华丽和繁复,而是可以在简单的器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心安和满足。它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浮躁的心灵,让我更加懂得欣赏那些细微之处的美好。

评分

《日之器:纯手工木餐具》这本书,像是一扇通往另一个宁静世界的窗户,而中原农民出版社则为我开启了这扇窗。[日]西川荣明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温度,仿佛能将指尖的触感也传递过来。我惊喜于书中对于木材细节的描绘,那种对纹理、色泽、乃至木材本身“生命”的细腻捕捉,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匠人对这份馈赠的尊重。这本书不只是关于木餐具的图鉴,它更是一次关于“器物”与“生活哲学”的探讨。它让我明白了,一件看似简单的木碗、木勺,可以承载多少故事,可以传递多少情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时间”的解读,那些经历过岁月打磨的木材,它们所散发出的韵味,是任何新事物都无法比拟的。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价值”的定义,不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那些能够触动心灵、陪伴长久的“质朴之美”。它让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珍惜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事物。

评分

翻开《日之器:纯手工木餐具》,我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光沉淀的温润世界。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木餐具的图片与信息,它更像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邀请,一次对匠心精神的致敬。作者[日]西川荣明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木材独特的生命力。书中对不同树种纹理、色泽的细致描摹,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每一件木餐具,在西川荣明的笔下,都拥有了灵魂,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着阳光、雨露、泥土气息的生命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木材处理方式的讲解,从选材到打磨,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技艺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闻到木材的清香,触摸到它温润的表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木餐具,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回归本源、珍视自然的哲学。它教会我用更宁静、更感恩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点滴,去发现那些被现代社会匆忙脚步所忽略的美好。

评分

这本《日之器:纯手工木餐具》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视觉上的惊艳。它是一次关于“时间”与“匠人”的深度对话。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看到中原农民出版社的出版人员,在严谨细致地审校每一处文字,力求将作者[日]西川荣明的思想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木餐具,更是在讲述这些餐具背后所蕴含的东方美学和生活智慧。从古老的木工技艺,到如今依然被坚持的纯手工制作,每一件器物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时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器型设计理念的阐释,它们是如何从实用性出发,又如何融入了美学的考量,最终成为既能满足日常所需,又能提升生活品质的艺术品。这种对“器”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它们不应仅仅是功能性的载体,更应是能够与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能够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岁月的伙伴。这本书让我对“慢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被动的停滞,而是主动地选择用一种更有温度、更有仪式感的方式去生活。

评分

《日之器:纯手工木餐具》就像一本藏在书架里的木质画册,每一页都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中原农民出版社的编辑们,想必也是怀揣着对这份传统工艺的敬意,才精心打造了这本书。作者[日]西川荣明,他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更像是一位虔诚的记录者,将那些在时光中渐渐被遗忘的木匠技艺,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对于不同木材质感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能触碰到那些经过岁月打磨的表面,感受到木材自然的纹理在指尖流淌。我特别对书中探讨的“器”与“人”的关系印象深刻。一件好的木餐具,不仅仅是用来盛放食物,它更是一种连接人与自然、人与食物的媒介。它能让每一次用餐都变得更加有仪式感,更能提醒我们感恩大地的馈赠,珍惜食物的来之不易。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消费”的意义,比起追求数量和新奇,我更愿意去拥有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充满故事的物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