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书名:必修4思想政治 人教版 | |
| 出版社:人民 教育出版社 | 主编: |
| 出版时间: 2014年4月第5版 | 印刷时间: 2015年11月第23次印刷(以实物为准) |
| 定价:9.10元 | 开本:16开 |
| ISBN: 9787107281860 | 页数: 共109页 |
读完关于“哲学与思辨”那一部分的内容后,我产生了一些复杂的感受。我原本以为必修四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解读,没想到它依然保留了相当比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这对我这个对逻辑和思维方式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算是一个惊喜。书中对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介绍,清晰明了,不像过去那样晦涩难懂。它通过一些历史事件作为例证,试图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原理。但是,当我尝试将书本上抽象的哲学概念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网络舆论场的对立)进行对接时,我发现书本提供的工具还不够锋利。教材提供的是一把“锤子”,但现实世界需要的是更精细的手术刀。我理解这是教材的定位限制,毕竟我们是高中生,不需要成为哲学家,但如果能提供更多开放性的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尝试用哲学思维去解构社会现象,可能会更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吸收层面。
评分这本书在“思想政治”这一块的叙述上,展现出了一种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它非常注重对“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强调,这在教材的多个章节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涉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的部分,其导向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从它对“西方思潮”的介绍方式就可以看出来,篇幅相对较少,且多以辨析和批判为主。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提供了一个官方的、经过筛选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但我常常会想,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是否真的能够完全做到“兼听则明”?教材在构建价值体系的同时,似乎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或复杂性。这并非指它不应该有导向性,毕竟任何教育体系都有其目标,但作为学习者,我们渴望的是能接触到更多元的信息源,从而在吸收主流思想的同时,也能辨识出思想光谱的全貌。这本书无疑是构建主流认知框架的坚实基石,但若要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课外阅读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评分这本关于十八大后高中政治必修四的教材,坦白说,拿到手时我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政治课本嘛,总怕它过于教条或者脱离实际。然而,翻开第一章,我立刻被它那种试图将宏大叙事与我们高中生日常经验接轨的努力所吸引。书中对核心概念的阐释,比如“中国梦”的内涵,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官方腔调,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来展现。我记得其中一节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口号,而是设计了一些小组讨论的任务,引导我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种互动性的设计,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稍微活泼了一些。当然,内容深度上,作为高中教材,它不可能像大学专业课那样深入剖析每一个哲学流派或政治理论的细枝末节,但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基础框架,让我们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思潮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构化的认知。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敏感话题时,教材的处理方式也显得比较谨慎和平衡,试图在传递既定导向的同时,保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这一点值得肯定,也给了老师们一定的发挥余地。
评分接触过不少旧版的政治教材,总觉得它们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记录,而非指导我们理解当下的工具书。但这本新改版的教材,确实在“新”字上下了功夫。它明显加大了对近几年国家重大决策和发展成就的介绍比重。比如,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层面,而是具体到我们生活中的消费升级现象,这一点让我觉得政治和经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再者,教材的排版和视觉设计也进步了不少。大量的彩色插图、信息图表,甚至穿插的二维码链接(虽然我没时间一个个扫过去),都表明编者试图迎合年轻一代的学习习惯。它努力将那些复杂的政治术语“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人话”。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紧跟时政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隐忧:教材的更新速度能否跟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希望它能保持活力,而不是成为一本很快就会“过时”的参考资料。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国家运行的脉络。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教材的设计思路显然是希望将政治教育融入到生活教育中去,而非将其视为一门孤立的学科。它试图告诉我们,政治不仅仅是报纸上的新闻,而是与我们的就业选择、消费习惯、社会参与息息相关的“实践之学”。例如,书中提到青年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配的图片都是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投身基层建设的场景,这在视觉上传达了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然而,我希望教材能在“实践”的指导上再深入一些。比如,当我们学到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部分时,除了告知我们有哪些权利外,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操作指南”,或者如何有效参与到社区治理中的具体步骤,那将使这本教材的实用价值提升一个档次。现在的版本更像是一份“认知地图”,清晰地标示了应该去哪里,但如何跨越河流和山丘的“工具包”却略显单薄。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的教材,在框架构建上是成功的,但在具体实践指导上仍有可以精进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