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单色釉瓷收藏鉴赏百科 9787801787064 华龄 王健华

正版图书 单色釉瓷收藏鉴赏百科 9787801787064 华龄 王健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健华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单色釉
  • 收藏
  • 鉴赏
  • 华龄出版社
  • 王健华
  • 古玩
  • 艺术
  • 书籍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华龄
ISBN:9787801787064
商品编码:300711873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单色釉瓷收藏鉴赏百科

定价:78.00元

作者:王健华

出版社:华龄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017870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68kg

编辑推荐


收藏文化艺术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意义不仅仅是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收藏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使其流传千古,激励我们奋发图强。
艺术品收藏,历来是以控源、断代,辨伪、品评为出发点的,收藏者需要立足于一个知识平台上,才能大显身手,本丛书的出版,正基于这一个目的。

内容提要


羊色釉瓷是仅施一种色釉的瓷器。宋瓷以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彪炳史册,但元代以前,单色釉瓷却仅有青釉、白釉、黑釉等品种。元代时,烧成了铜红釉、蓝釉和孔雀蓝柚等单色釉瓷。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土要由官窑烧造,用作皇家祭祀器和宫廷膳食器,名贵柚色很多,工艺成就极高。如清康熙官窑烧成的单色柚有一邓窑红、豇豆红、天蓝:洒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瓷等,都是极名贵的釉色。
《单色釉收藏鉴赏百科》全方位介绍单色釉瓷的相关知识,把典型的单色釉瓷按类排列,使读者能充分了解各种单色釉瓷的形制、纹饰、工艺特点。

目录


单色釉基础知识
一 单色釉的基本类型及发色机理
二 单色釉瓷的装饰手法
三 官窑瓷与民窑瓷
高温单色彩釉瓷
一 青釉瓷
二 白釉瓷
三 黑釉瓷
四 青白釉瓷
五 卵白釉
六 铜红釉瓷
七 蓝釉瓷
八 天青釉
九 绿釉瓷
十 酱色釉瓷
十一 黄釉瓷
十二 紫釉瓷
十三 窑变釉
低温单色彩釉瓷
一 黄釉瓷
二 红釉瓷
三 炉钧釉瓷
四 绿釉瓷

作者介绍


王健华,女,汉族,1955年2月生于北京。1971年开始在故宮博物院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侧重于研究元、明、清陶瓷器,现为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组研究员。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丁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鉴定经验,2000年发表的有关紫砂器的文章,提出了“宫廷紫砂”论点。1983年

文摘


序言



《中华陶瓷艺术史:从新石器到现代的演变与辉煌》 引言 陶瓷,这一承载着人类文明千年记忆的古老艺术,以其独特的材质、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史前时期质朴的陶器,到宋元时期炉火纯青的青瓷、白瓷、彩瓷,再到明清时期繁复华丽的珐琅彩、粉彩,以及近现代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与创新突破中的不懈探索,中华陶瓷艺术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汇聚了无数璀璨的智慧与匠心。本书旨在梳理这条悠久而壮阔的艺术长卷,从宏观的时代变迁、地域特色,到微观的胎质、釉料、造型、装饰等技术层面,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华陶瓷艺术的演变轨迹与辉煌成就,为广大陶瓷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权威的参考。 第一章:史前曙光:陶器时代的萌芽与早期发展 本书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远古的史前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便掌握了制陶技术,开启了陶瓷艺术的伟大征程。这一时期,陶器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征。 早期陶器: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以其器型多样、纹饰朴拙而著称。例如,仰韶文化的彩陶,色彩鲜艳,纹饰多为几何图案、动物纹、人物纹,具有独特的装饰美感和原始的象征意义。龙山文化的黑陶,以其精薄的胎体、乌黑的釉面、优美的器型,如薄如蛋壳的“鸟鱼纹”陶杯,充分展现了史前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艺。这些早期陶器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信仰习俗的重要实物证据。 制陶工艺的进步: 史前陶器从最初的手捏、泥片贴筑,逐步发展到轮制,使器型更加规整、均匀。烧制技术的提升,从最初的露天堆烧,发展到封窑烧制,提高了烧制温度和均匀度,使得陶器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第二章:青瓷的崛起:夏商周至汉代的奠基与发展 进入青铜时代,中国的陶瓷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青釉,开始在南方地区逐渐成熟,为后来的青瓷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虽然釉色尚不稳定,多为灰绿色,但已具备了青瓷的基本特征。器型多为日用器皿,如罐、尊、豆等。 汉代青瓷: 汉代是中国青瓷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烧造技术日臻成熟,釉色更加纯净,呈灰绿、青绿色,有的甚至带有玉石般的温润光泽。器型也更加丰富,出现了大量的日用器皿,如くなります、熏炉、灯盏等,一些造型模仿青铜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汉代的釉下彩装饰也开始出现,为后世的釉下彩绘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唐三彩的异彩纷呈:丝路文明的交融与艺术巅峰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陶瓷艺术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以唐三彩为代表的低温釉彩陶,色彩斑斓,造型生动,成为唐代艺术的璀璨明珠。 唐三彩的特点: 唐三彩并非三种颜色,而是以黄、绿、白(或蓝)等几种釉色为主,通过釉料自然流淌、交融,形成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画面。其胎体多为白陶,釉色鲜艳,装饰手法多样,包括刻划、剔花、印花等。 唐三彩的题材与造型: 唐三彩的题材广泛,多为人物、动物、骆驼、马匹、器物等,造型写实生动,充满动感和生活气息,如著名的唐三彩俑,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资料。 唐代的白瓷与黑釉: 除了唐三彩,唐代在白瓷和黑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邢窑的白瓷,洁白如雪,胎质细腻,釉面光润,被誉为“类银”。定窑的白瓷也逐渐崭露头角。景德镇窑的青釉瓷和黑釉瓷也开始生产,为后来的宋代名窑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宋代名窑:审美极致与技术高峰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陶瓷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的时期。宋代名窑辈出,各具特色,以其精湛的工艺、典雅的造型、卓越的釉色,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不朽传奇。 五大名窑: 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是宋代陶瓷艺术的代表。 汝窑: 以其天青釉色,如雨过天晴般的美丽,以及温润如玉的质感,被誉为“青瓷之魁”。其器型多为仿古铜器,造型典雅。 官窑: 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以其独特的釉色(如粉青、月白)和精美的造型,展现了皇家御用瓷器的尊贵与典雅。 哥窑: 以其独特的“开片”纹饰(俗称“金丝铁线”),以及温润的釉色,成为宋代独具特色的瓷器。 定窑: 以其白瓷著称,釉色白中泛黄,胎质细腻,常施化妆土,并有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其“泪痕”也是其独特标记。 钧窑: 以其变幻莫测的窑变釉色,如海棠红、月白、天蓝等,以及粗犷而富有力量感的器型,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他著名窑系: 除五大名窑外,龙泉窑的青瓷、耀州窑的刻花青瓷、建窑的黑釉(兔毫、鹧鸪斑)、吉州窑的木叶纹、剪纸贴花等,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宋代陶瓷艺术的辉煌图景。 宋代陶瓷的审美追求: 宋代陶瓷的审美,追求自然、质朴、含蓄、内敛。造型简洁典雅,釉色纯净温润,纹饰写意自然,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第五章:元青花与明清彩瓷:创新发展与繁荣昌盛 元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元代的青花瓷,以其鲜艳的钴蓝色和雄浑的造型,开启了中国彩瓷的新篇章。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彩瓷工艺日臻完善,品种繁多,技法精湛。 元青花: 以其硕大、精美的器型,以及采用进口钴料绘制的青花纹饰,如龙、凤、缠枝莲、海水纹等,展现了元代陶瓷的雄浑豪放之美。 明代瓷器: 洪武、永乐、宣德时期: 被誉为“永宣盛世”,青花瓷、釉里红瓷、甜白瓷等都有极高的成就。青花瓷的钴料运用更加成熟,纹饰更加精细。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 斗彩、五彩等彩瓷开始兴盛,纹饰更加细腻、柔和。 嘉靖、万历时期: 青花五彩瓷盛行,色彩艳丽,构图饱满。 清代瓷器: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被誉为“康乾盛世”,景德镇瓷器进入鼎盛时期。 青花瓷: 康熙青花,设色青翠,纹饰精细,有“青花王”之称。 釉下彩: 豆青、梅子青、粉青等釉色达到极高水平。 釉上彩: 粉彩、珐琅彩是清代彩瓷的代表。 粉彩: 运用玻璃白打底,色彩柔和,晕染自然,画面细腻逼真,尤其擅长人物、山水、花鸟题材。 珐琅彩: 借鉴西方珐琅工艺,色彩鲜艳,质感如宝石,多用于宫廷御用瓷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单色釉: 各种单色釉,如祭红、霁蓝、粉青、郎窑红等,在清代都达到了极高的烧造水平,展现了纯粹的釉色之美。 明清彩瓷的特点: 造型趋于多样化,装饰题材广泛,色彩丰富鲜艳,技法精湛,集绘画、雕塑、书法于一体,将中国陶瓷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第六章:近现代陶瓷艺术:继承与创新 近现代,随着社会变革和对外交流的深入,中国陶瓷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 民国时期: 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陶瓷艺术家,如“珠山八友”,他们继承了明清彩瓷的传统,并融入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陶瓷艺术在国家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老一辈艺术家和新一代的陶瓷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出大量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陶瓷工艺的现代化: 各种新型釉料、烧成技术和装饰手法不断涌现。 艺术陶瓷的崛起: 学院派陶瓷艺术兴起,更加注重艺术观念和形式创新。 大师名家: 涌现出众多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第七章:陶瓷的物质基础:胎、釉、火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深入探讨陶瓷的物质基础,即胎(泥)、釉、火。 胎料的演变: 从史前时期的粘土,到高岭土、瓷石的广泛运用,胎料的精炼程度、可塑性、烧结性,都直接影响着陶瓷的品质。不同窑口的胎土,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 釉料的秘密: 釉料是赋予陶瓷色彩与光泽的关键。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釉料配方,如石灰釉、长石釉、草木灰釉等,以及各种着色剂(如铜、铁、钴、锰)在不同气氛下的化学反应,造就了青釉、白釉、黑釉、红釉、蓝釉等丰富多彩的釉色。 火的艺术: 烧成温度、气氛(氧化、还原)对陶瓷的最终效果至关重要。窑炉的结构、烧制时间的长短,都在塑造着陶瓷的生命。本书将揭示火在陶瓷形成过程中的神奇作用。 第八章:造型、装饰与文化内涵 陶瓷艺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 造型的演变: 从实用功能出发,到追求审美价值,陶瓷的造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器型种类繁多,如瓶、罐、碗、盘、尊、炉等,每种器型都有其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 装饰艺术的多样性: 陶瓷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青花、釉里红、彩绘)、刻划、印花、剔花、贴花、雕塑等,以及釉上、釉下、釉中彩等技法,共同构成了陶瓷丰富的视觉语言。 文化内涵的解读: 陶瓷上的纹饰、造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吉祥图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本书将尝试解读这些深层含义,展现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结论 《中华陶瓷艺术史:从新石器到现代的演变与辉煌》是一部集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的陶瓷艺术百科。它不仅梳理了中华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更深入剖析了陶瓷的物质基础、技术工艺、艺术特征及其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领略陶瓷艺术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这本书将是一次穿越历史的视觉与文化之旅,带领您走进中华陶瓷艺术的瑰丽殿堂。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个一直对古董艺术品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来说,《正版图书 单色釉瓷收藏鉴赏百科 9787801787064 华龄 王健华》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单色釉瓷器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它们不像彩绘瓷器那样喧宾夺主,而是以一种含蓄而内敛的方式,展现出瓷器本身的质感和色彩的纯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单色釉的窗户,让我能够系统地认识那些经典的釉色,例如人们常说的“郎窑红”、“豇豆红”、“梅子青”等等,不仅要了解它们的名字,更要知道它们背后的烧造工艺和历史背景。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鉴赏”的部分,我希望能学习到一些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通过观察釉面的光泽、厚薄、垂流程度,甚至是通过触摸釉面的手感,来判断一件单色釉瓷器的品质和价值。我坚信,这本书能帮助我从一个“看客”变成一个能够真正欣赏和理解单色釉之美的“鉴赏者”。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单色釉”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我见过许多精美的单色釉瓷器,也惊叹于它们那如玉般温润的光泽,但总感觉自己无法深入地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这次偶然间看到《正版图书 单色釉瓷收藏鉴赏百科 9787801787064 华龄 王健华》,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将各种经典的单色釉,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们在单色釉上的造诣,我想书中一定会有一席之地。我特别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不同单色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演变,例如,为什么某些釉色在某个朝代特别盛行,又或者哪些窑口在烧制某种单色釉时达到了巅峰。此外,我个人对瓷器表面的细微之处非常敏感,例如釉面的开片、流淌的痕迹,甚至是底足的处理,这些往往是判断一件瓷器品质和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角度,帮助我拨开迷雾,真正领略到单色釉瓷器的无穷魅力。

评分

我向来是那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对于喜欢的事物,总要钻研个透彻。这次入手这本《正版图书 单色釉瓷收藏鉴赏百科 9787801787064 华龄 王健华》,正是抱着学习和探索的心态。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我发现市面上关于中国陶瓷的书籍琳琅满目,但能像这样专注于“单色釉”并冠以“百科”之名的,实属不易。单色釉的美,在于它的纯粹和极致,它不似青花、彩绘那样张扬,却有着一种沉静悠远的东方韵味,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这些釉色的世界,去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窑口在烧造单色釉时的独特技艺和审美追求。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收藏实践的经验分享,比如如何从市场中淘到心仪的单色釉瓷器,又或者在收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风险和误区。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本能引导我走上收藏之路的“指南针”。我一直认为,收藏不仅仅是拥有,更是对历史、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而单色釉瓷器,正是这种传承的绝佳载体。

评分

当我翻开《正版图书 单色釉瓷收藏鉴赏百科 9787801787064 华龄 王健华》这本书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美,往往蕴藏在最简洁的外表之下,单色釉瓷器恰恰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它们没有繁复的纹饰,却用极致的釉色语言,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单色釉的奥秘,从胎土的选择、釉料的配方,到窑火的温度、烧制的时长,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区分不同窑口的单色釉,比如宋代的汝窑天青釉与元代的卵白釉,它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差异?又或者,如何从器物的造型、线条的流畅度,以及釉面颜色的变化中,去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时代印记。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鉴赏指南,更是一扇通往中国陶瓷艺术殿堂的窗口,我渴望通过它,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那些凝聚着历史厚重感和艺术价值的单色釉瓷器。

评分

这本《正版图书 单色釉瓷收藏鉴赏百科 9787801787064 华龄 王健华》简直是我近期阅读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国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内敛而深邃的单色釉,总能带给我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这次购入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收藏鉴赏百科"几个字,瞬间就点燃了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心。拿到书的那一刻,厚实的纸张和精美的排版就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每一个章节,但仅仅是翻阅目录,我就能感受到编者在内容上的用心。那些我耳熟能详的单色釉,如月白、霁蓝、汝窑天青、官窑粉青,似乎都得到了系统的梳理和详尽的介绍。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的单色釉瓷器在烧造工艺、胎质、釉料配比、烧成温度等方面的细致讲解,这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的知识。再者,书中提及的“鉴赏”二字,更让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实用的鉴赏技巧,比如如何从器型、釉面光泽、开片痕迹、底足处理等方面来判断瓷器的真伪和价值。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提升自己对单色釉瓷器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不再只是“看个热闹”,而是能真正“品出门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