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是作者累積多年的研究心血。書中之建構,頗見新穎;對俗文學之範圍與分類,亦出己見。全書以「短語綴屬」、「各類型之故事」、「民族故事」、「韻文學」,將諺語、歇後語、慣用語、口頭成語、秘密語等歸入「俗語」之中討論,均可收以簡御繁之效。
曾永義,一九四一年生,臺灣省臺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諮詢委員、臺灣大學名譽教授、特聘研究講座教授,並為大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廈門大學、黑龍江大學、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等十餘所大學之客座教授。曾任胡適講座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傑出人才講座教授、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亦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訪問學人,在德國魯爾大學、香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榮獲第三屆金筆獎、第四屆中興文藝獎、第七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八屆中山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國家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科技部「行遠計畫」研究獎。
著有學術著作《曾永義學術論文自選集》(學術理念、學術進程各一冊)、《戲曲源流新論》、《地方戲曲概論》(上下兩冊)、《戲曲腔調新探》、《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參軍戲與元雜劇》、《俗文學概論》、《說民藝》、《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洪昇及其長生殿》、《戲曲與偶戲》、《戲曲學》(四冊)等二十數種。散文集有《椰林大道五十年》、《蓮花步步生》、《牽手五十年》、《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愉快人間》等七種。戲曲劇本創作含劇目崑劇七種、京劇六種、歌劇三種、歌仔戲、豫劇各一種,計十八種。另有通俗著作《戲曲經眼錄》、《藝文經眼錄》等十餘種,與《曾永義舊詩存》(一千數百首,未刊)。教學、研究之餘,並長年從事民俗藝術之維護與發揚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澳列國進行文化交流。自 序
《中國戲曲史》和《俗文學概論》是我這輩子想要寫的兩本書。兩者相較,似乎後者容易;雖然積漸的功夫前者比後者深厚得多,但立志「撰述」,卻想由易入手,因之乃「斗膽」的答應三民書局的約稿。記得七年前某日下午,書局總編輯親蒞舍下,以新臺幣十萬元作為訂金。心想以我寫作「速度」,兩年內焉有不完成之理。沒想,當進入「作業」初階,即發現,原來我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的,真是「九牛一毛」,「自欺欺人」,慚愧於心。於是乃於民國八十五年請得教育部委託,結合我指導過以俗文學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在臺大任教的洪淑苓、在海大任教的曾子良、在東吳任教的鹿憶鹿為協同主持人,以當時在臺大攻讀博士的游宗蓉為專任助理,為期一年,編纂《俗文學概論教材》;得教材資料四大冊,初步《概論》一冊,《概論》由主持人和協同主持人撰述,但大部分由本人主稿。從此教學相長,逐漸建綱立目,為「俗文學」正名釋義,從而畫定「俗文學」範圍,設立「俗文學」論述的專題,逐次寫作,終於在今年民國九十一年西元二○○二年九月全部完稿。除總論、餘論外,以性質相屬,分為四編:首編為俗語、謎語、對聯、遊戲文字等四章,蓋為短語綴屬,以見深意以見藝術之作品。次編為寓言、笑話、神話、仙話、鬼話、精怪故事、傳說、童話、民間故事等九章,蓋為各類型之「故事」。三編為「民族故事」,乃個人所「創發」,學者未嘗論及,因之前有「導言」以見著者所持之「理論」,後有「餘言」以補述著者所未盡之見解;而其間則論述牛郎織女、西施、孟姜女、王昭君、關公、梁祝、楊妃、白蛇、包公等九大民族故事,其序列以時代;而若以性質,則西施、昭君、關公、楊妃、包公屬諸歷史,牛郎織女、孟姜女、梁祝、白蛇屬諸傳說。其中自有其共同之線索與理路可循。四編為歌謠、說唱文學、地方戲曲等三章,蓋為韻文學發展之層次,與表演藝術並有密切關係。至於敘事詩、史詩、偶戲雖亦為「俗文學」之範圍,但前二者偏於少數民族;後者於藝術縱使有別於地方小戲與大戲,但無論如何還是偏於戲曲,因之敘事詩與史詩皆撮要簡為餘論,不以專章論述;而偶戲則納入本人正撰著中的《中國戲曲史》。而凡此已足四十餘萬言矣,已勞頓讀者眼目心神矣!
若謂本書有何特色,則首在建立「俗文學」之觀念,破除並世學者所謂「俗文學」、「通俗文學」、「民間文學」間之糾葛,從而明確俗文學之範圍,分編建目,依次而進,並提出「民族故事」之概念。於專章論述,則務必明其定義,述其演進脈絡,發其旨趣特色。而若追根溯源,則逕引原典;於俗文學類別,則酌舉實例以便說明,以見典型。一則使讀者不迷失根本,一則使讀者於原典語文中「自求多福」。至於「俗文學」新近研究之專題,學者已獲得精要之結論者,則往往撮要錄用而指明其出處。為此,若謂本書為完全之「著作」,嚴格說來,實有未逮;若因之而謂之「編著」,就整體觀之,又稍嫌謙虛。為此乃聲明於此,而自我僭越,仍署之為「著作」,尚祈讀者鑒宥。
本書歷經七年而終於初稿完成,未知果然如何。在此要感謝三民書局的「縱容」和「寬宥」,要感謝我上述的徒兒們,也要感謝新近為我打字、覆按、校對的徒兒們丁肇琴、葉嘉中、李桂芬、梁惠敏、賴瀅玉、官怡嫻、吳盈滿、陸方龍、李相美、李佳蓮,尤其相美、佳蓮總任其事,使我省卻許多瑣事和麻煩;而海內外博雅君子如有心教我,更是感激不盡。
民國九十一年九月三日曾永義酒後序於臺大長興街宿舍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来沉浸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他似乎从不满足于给出一个简单的定义或表象的描述,而是不断地向下挖掘,追溯其产生的社会土壤和文化根源。例如,在探讨某种特定形式的民间叙事如何兴起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叙事结构本身,而是详尽地比对了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经济结构、权力分配甚至是气候变化对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而推导出文本形态的必然性。这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考据,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具有了坚不可摧的说服力。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原始文本引文,这些引文的选取非常考究,往往是那些在传统学术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边角料”,但作者却能从中提炼出核心的文化信息。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魅力往往隐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数据和片段之中,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
评分在资源整合和交叉学科的应用上,这本书无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局限于文学批评的范畴,而是大胆地引入了社会学、人类学乃至传播学的诸多分析工具和概念模型。书中对于传统“俗”的边界划分,就运用了非常清晰的媒介技术演进的视角,探讨了印刷术、大众传媒的出现如何重塑了“雅”与“俗”的权力关系。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对于后现代文化符号的解构部分,它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堆砌上,而是结合了近十年来的网络流行文化现象进行实证分析,这种紧跟时代步伐的学术敏感度是许多老牌学者所欠缺的。这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远超出了传统文学史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大众审美变迁史”的精妙侧写,为我后续研究当前媒介生态中的内容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峻刻板,反而带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略显诙谐的“说书人”气质。作者似乎很清楚地知道,他所探讨的“俗”文化本身就充满了烟火气和生命力,因此,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视这些文本,而是以一种平视甚至略带同情的角度去理解它们。在解析某些带有强烈情感投射的通俗文学作品时,作者的笔触变得尤为细腻和富有感染力,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普通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生存焦虑和瞬间的狂喜,并将其与更广阔的文化思潮联系起来。这种“有人情味”的论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使得即便是对学术理论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种“被理解”的共鸣感。这种张弛有度的文字处理,让厚重的理论讨论读起来如同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家常,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实属难得。
评分这本《[A325] 俗文學概論》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纸张,中央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反射出低调而典雅的光泽,与书名本身那种略显“朴素”的词汇形成了有趣的对比。我拿到书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沉甸甸的分量,这预示着内容必然是厚实且详尽的。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米白色的胶版纸,触感温润,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篇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设计者似乎深谙阅读体验之道,在排版上采用了合理的行距和字间距,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领域的新手,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一些理论模型或历史脉络的图示,被巧妙地安排在跨页,视觉冲击力强,有效地辅助了复杂概念的理解。唯一的小瑕疵或许是,精装版的侧边封口处理得略微有些紧,初次翻开时需要小心翼翼,生怕损伤了精美的封面。但总的来说,从一个纯粹的“物”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是一件令人愉悦的阅读载体,展现出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本身的尊重和重视。
评分如果要挑剔这本书的不足,我认为在最后关于未来趋势的展望部分略显仓促和保守。前面的章节结构严密,论据扎实,将历史溯源和理论分析做得滴水不漏,令人信服。然而,当章节过渡到对新兴数字化文化现象的讨论时,那种一贯的穿透力似乎稍有减弱。作者似乎对某些极度碎片化、强交互性的网络文本形态持有一种审慎的保留态度,未能完全将其纳入已有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度挖掘,更多地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担忧层面。这或许是受限于作者的学术背景或研究习惯,但对于一本力图涵盖“概论”全貌的著作而言,这种对前沿阵地的覆盖力度稍显不足。当然,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经典参考书的地位,但如果能将对数字文化深层机制的探讨再向前推进一步,使其理论工具箱更具前瞻性,那它的价值无疑将得到指数级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