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28包邮 中国应急管理2014

满28包邮 中国应急管理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保成,姚军玲 著
图书标签:
  • 应急管理
  • 中国应急管理
  • 2014年
  • 图书
  • 包邮
  • 满28
  • 政策
  • 法规
  • 灾害
  • 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7012
商品编码:3001842114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应急管理2014

定价:78.00元

作者:夏保成,姚军玲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154070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应急管理(2014)》汇编了2014年有关应急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国家和省级应急管理行政机构的设置情况;专题会议和学术活动的相关资讯;各地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演习演练的概况;包括山西晋城“3·1”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广东登革热疫情、上海黄浦“12·31”踩踏事故在内的突发事件案例分析;应急管理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内容专业、全面、实用,值得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夏保成,1957年11月生,法学博士,二级教授。河南省省管专家,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双法”学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专家,河南省减灾委专家组组长,河南省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河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长期从事应急管理教学与研究,主持创建了我国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并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出版《公共安全管理概论》《西方公共安全管理》《国家安全论》等专著、教材十余种,获得中国管理科学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在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广东省、重庆市等单位和地区做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类报告120多场。姚军玲,1972年生,河南安阳人,副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德文化与应急管理比较研究。主持中德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第46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公关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与人合著《中国应急管理(2011)》《中国应急管理(2012)》《中国应急管理(2013)》等。

文摘


序言



《中国应急管理2014:理论前沿与实践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2014年度中国应急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政策解读、实践经验与未来展望,旨在为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关注公共安全的社会各界提供一份系统、深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参考资料。2014年是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一年,国内外局势的复杂性对我国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力求全面反映当年的学术思潮与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 第一部分:应急管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应急管理学科在理论层面的新进展,特别关注了风险社会学、系统安全工程与复杂性科学在中国应急管理实践中的融合应用。 一、 风险认知与风险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 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期,公众对各类灾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及社会安全事件)的风险感知变化。书中分析了传统风险评估模型在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局限性,并引入了新的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提升社会对潜在风险的理解与接受度。具体案例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对公众风险认知的双重影响,强调了透明度在风险沟通中的核心地位。 二、 应急管理系统韧性(Resilience)的量化与提升: 针对“大而不能倒”的关键基础设施和城市生命线系统,本书聚焦于如何构建和量化系统的内在韧性。研究了从“抗压-恢复-适应”三个阶段对城市应急系统进行评估的方法论,提出了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脆弱性分析模型。重点剖析了跨部门、跨层级在应急响应中的协同效应如何影响整体系统的恢复速度和质量。 三、 应急法治体系的完善与实践: 梳理了2014年前后中国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着重分析了《安全生产法》等重要法律在应急准备阶段的执行情况,以及地方性法规在应对特定区域风险(如地震、水患、化工安全)方面的创新举措。探讨了应急指挥权力的界定、法律责任的追溯机制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关键领域应急实践的经验总结 本部分聚焦于2014年中国应急管理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总结了不同领域积累的宝贵经验。 一、 重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与事后恢复: 详细分析了当年发生的几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生产安全事故。不同于简单的事故原因复盘,本书侧重于应急响应流程的优化。分析了现场指挥体系的建立、专业救援力量的调派效率、跨区域增援机制的有效性。同时,深入探讨了事故发生后,心理援助(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机制,强调了人文关怀在危机管理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 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应急保障: 针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密集型风险,探讨了供水、供电、燃气、交通等关键基础设施在遭受灾害冲击时的应急预案设计。研究了如何利用物联网(IoT)和智能监测技术,实现对基础设施状态的实时预警和远程控制,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特别关注了地下管网在地震和地质灾害中的应急维护策略。 三、 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预警与快速反应: 结合当年国际国内可能出现的传染病风险,本书评估了中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快速反应能力。研究了基于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疫情动态监测模型,以及社区层面的联防联控机制在快速切断传播链中的作用。强调了医疗物资储备的合理化配置和应急医疗队伍的快速动员机制。 四、 森林与草原防火的科学化管理: 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森林防火技术上的进步,包括卫星遥感监测、地面巡护与无人机应用的结合。分析了在不同气候带和植被条件下,火行为的预测模型如何指导灭火资源的精确部署。同时,也关注了“防”重于“救”的理念落实,探讨了社区参与的防火宣传教育机制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与应急能力现代化 本部分着重展示了2014年应急管理中新兴技术和管理工具的应用探索。 一、 应急信息管理与指挥决策支持系统(CDSS): 介绍了当年国内在建立统一应急信息平台方面的努力。分析了如何整合来自气象、交通、公安、卫生等多个部门的数据孤岛,形成统一、实时的态势感知能力。重点论述了决策支持系统在面对不确定性信息时,如何通过情景推演,辅助指挥官快速做出最优决策。 二、 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与演练评估: 批评了传统预案的僵化模式,提倡建立“活的”预案体系。研究了基于情景的、适应性强的预案编制方法。详细记录了当年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应急演练设计思路,并引入了科学的演练评估指标体系,用以量化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和人员熟练度。 三、 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新范式: 随着社会治理现代化,专业志愿者组织、企业应急队伍以及互联网平台的社会动员能力日益凸显。本书分析了如何规范和引导这些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特别是他们在信息搜集、物资运输、社区互助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如何纳入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中进行管理和协同。 第四部分:国际视野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中国的应急管理实践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审视,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思考。 一、 国际应急管理经验的借鉴与吸收: 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在特定领域(如地震后的快速重建、核事故的长期管理等)的先进经验,探讨了这些经验在中国国情下的适应性改造路径。重点关注了国际灾害风险管理框架(如“后海地申明”)在中国政策制定中的体现。 二、 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专业化: 论述了专业化、职业化是未来应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高校、科研机构和实战部门在培养具备复合知识结构(如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的应急管理人才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三、 迈向智慧应急的路径选择: 展望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未来应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预见性地提出了构建覆盖灾害全生命周期(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的智慧应急管理体系的战略构想。 《中国应急管理2014》不仅是年度成果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务实的实践精神,为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抵御风险和保障安全的能力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支撑和管理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应急管理2014》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一直对灾害预防和响应机制很感兴趣,但市面上的相关书籍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内容过于陈旧。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首先,它对2014年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无论是自然灾害,比如区域性的洪涝干旱,还是人为事故,比如工业安全问题,都有相当深入的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案例时所展现出的专业素养,他们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深入地剖析了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以及成功应对的经验教训。书中关于信息发布和公众沟通的章节尤其引人深思,在那个时间点上,如何利用新兴媒体提高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管理层必须面对的课题,这本书给出了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国家层面的应急准备工作有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认知,不再是碎片化的新闻报道拼凑起来的印象。对于任何从事公共安全、政府管理或者相关专业学习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提供了一套思考和解决复杂危机的框架。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中国应急管理2014》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毕竟是官方性质的报告汇编。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群在数据可视化和图表设计上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关于资源调配效率、跨部门协作流畅度的流程图,简直清晰明了到让人拍案叫绝。我记得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其中关于“最小响应单元构建”的那一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宏观的指挥体系分解到社区和街道层面,确保在信息尚未完全畅通的初期,基层能够迅速启动自救和互助机制。这不仅仅是理论推演,书中穿插的实地调研反馈,让整个文本充满了“泥土味”。特别是对于不同地区在社会治理能力上的差异分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易理解,为什么在A地能迅速控制住局面,而在B地却出现了信息真空。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的管理学原理,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直观的图示,转化成了易于理解和吸收的知识体系,非常适合希望快速掌握行业脉络的快速阅读者。

评分

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关于古代兵书战策的书籍来放松一下的,结果误打误撞拿起了这本《中国应急管理2014》。虽然主题相去甚远,但读下来竟有一种别样的“战略”感。应急管理,本质上就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风险的最小化损失。这本书里探讨的危机预案设计,其实和军事部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强调“预见性”胜过“反应力”,详细分析了如何构建冗余备份系统,以应对“黑天鹅”事件的突然袭击。书中关于供应链中断风险评估的章节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它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库存管理层面,而是探讨了在区域性交通瘫痪时,如何通过跨区域的资源置换协议来维持关键物资的供应。这种前瞻性的风险建模思维,对我的日常工作——虽然是金融行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启发。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严谨,几乎没有冗余的形容词,每一句话似乎都承载着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导向和实践经验的结晶,读起来非常“过瘾”,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出乎意料地好,纸张厚实,排版清晰,这对于一本偏向工具书性质的读物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你需要反复查阅和标记重点。我主要关注的是书中关于“跨区域协同作战”的章节。2014年那个阶段,不同省份或行政区域之间在处理大型突发事件时的信息壁垒和权责划分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本书非常坦诚地指出了这些痛点,并基于实际演习情况,提出了一套标准化的SOP(标准作业程序)草案。我注意到,它在界定不同级别政府在信息上报和决策权限上的边界时,用了很多篇幅进行论证,这显示了编撰者的严谨态度和对现实政治运行逻辑的深刻理解。很多类似的报告只会提倡“加强合作”,但这本却试图给出如何“量化合作效果”的具体指标,这一点是其最大的亮点。对于一个希望了解中国体制运行机制的海外观察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不带过多修饰的内部视角。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了解一些关于2014年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治理侧面,我对那个时间点上的一些基层政策执行细节特别好奇。这本书在数据和案例的选取上,确实体现了较高的水准。其中关于社区层面的志愿者动员和能力建设的部分,我读得非常仔细。它没有过度美化基层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而是侧重于分析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定期的技能培训,确保志愿者队伍在危机发生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能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书中的附录部分,收录了一些地方政府发布的应急预案的“精简版”范本,这些范本非常实用,简洁明了,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小型组织或企业的内部培训。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避免了空谈理论,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政策是如何从顶层设计一步步落实到最基层的执行环节,这种层次感是其他任何一本泛泛而谈的管理学书籍所不具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