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2012-2015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选编
定价:68.00元
作者:
出版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50189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其他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2012—2015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选编》该书是2011年7月起,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及人民网联合主办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与各级党委和社会组织共同见证了中国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型升级过程,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探讨了新的治理方法,总结了新的治理经验,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升级的方向。
目录
作者介绍
于军,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国际事务与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长期从事国际事务和中国外交的教学、科研、咨询与对外交流工作。出版专著6本,发表学术论文、咨询报告近百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乍一看,就给人一种厚重、权威的感觉。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金色字体,仿佛在无声地宣告其内容的价值和分量。我拿到书时,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了,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让我对内页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原本以为这可能是一本枯燥的政策汇编,但翻开第一页,那清晰的排版和条理分明的目录结构,立刻打消了我的顾虑。它不仅仅是案例的罗列,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治理工具箱”。从目录的编排上,就能看出编者在努力平衡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的结合,这种用心在很多同类出版物中是少见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结构上对不同治理领域(比如社区管理、应急响应、民生服务等)的细致划分,这种分门别类,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让读者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研究的特定方向,而不是像面对一团乱麻一样无从下手。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卖相”非常成功,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政策研究包装成了一份值得收藏和深入研读的专业参考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指导”口吻,而是努力站在实践者的角度,去描绘那些“鲜活”的治理场景。我特别留意了其中一些关于基层矛盾化解的案例,文字描述极具画面感,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情境下的复杂性与微妙的博弈。例如,在描述某个城市如何通过创新机制成功调处了一起跨区域的资源分配纠纷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措施A、措施B”,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决策者的思维转变过程,以及不同利益相关方心态的变化。这种细腻的情感铺陈和对细节的捕捉,使得原本可能平淡无奇的制度创新,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们这些局外人也能窥见社会治理工作背后真正的“难点”与“妙处”。可以说,它成功地把“案例报告”转化成了一部部微型的“社会观察小说”。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的价值深信不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呈现出的时间跨度带来的深度和广度。从2012年到2015年,这四年在中国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恰恰是许多新挑战集中涌现的时期。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对既有模式的重复歌颂,而是很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在特定历史节点下被催生出来的“新治理形态”。我注意到,其中有一部分案例,明显反映了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治理手段的冲击与重塑,比如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预警,如何通过线上平台提升政务服务的透明度。这种前瞻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经验总结,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治理“快照”与“预言书”。它清晰地展示了,在面对社会复杂性提升时,国家治理体系是如何进行自我迭代和学习的,这种动态的观察视角,远比静态的理论分析来得更有启发性。
评分与其他同类读物相比,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似乎并不满足于展示“成功了的案例”,而是努力探究成功的“内在逻辑”。在对每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时,都能清晰地看到对“可复制性”和“本土化适应性”的探讨。例如,在介绍某地推行的某项社区服务创新时,书中不仅详述了该模式的流程,还特别分析了该模式之所以能在当地成功的原因,比如当地的文化传统、人口结构特点、原有治理基础等“土壤条件”。这种对环境依赖性的强调,非常关键,它避免了读者产生“只要照搬这个模式就能成功”的误区。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张现成的地图,而是一套分析地形、辨别气候的工具,指导我们如何根据自己的“土壤”来播种,这份审慎和学者的风范,令人十分赞赏。
评分从纯粹的实用角度来看,这本书对我理解当前中国社会运行的脉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系。我发现,许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感觉“似乎理所当然”的公共服务和秩序维护,其背后都有一套复杂的、不断磨合的治理机制在支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幕后的运作和决策的艰难。它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治理”绝非简单的“管理”或“控制”,而是一个充满协商、妥协与持续优化的动态过程。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生硬的政策条文,而是那些在基层一线努力工作、不断尝试新方法的具体行动者群像。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读者在敬佩治理成就的同时,也对治理的艰巨性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由内而外”看清社会肌理的独特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