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后卫”行动
定价:58.00元
作者:﹝美﹞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2149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作者在1970年至1973年间共执行过321次空战任务
★ 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必读书目
★ 全方位剖析美越空战
★ 详述分析美国海军、空军与北越米格式战斗机的交战情况以及对地空导弹威胁的应对
★ 60多幅照片、图表、地图展示美越双方战术战略
★ 饱含如今看来仍然宝贵的经验教训
内容提要
在有关越南战争的历史著作中,北越上空的空战大多被围绕这场战争的政治争议所淹没。而实际上,如果不从轰炸对整个越南战争的影响来进行判断的话,北越上空的空中战役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尤其是在冷战和美苏在世界其他地区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大背景下。
当时北越上空的空战对全球力量平衡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美国和苏联都将它们的先进武器投放到了北越上空。如果美国空中力量能够在苏联地对空导弹的环境中安然无恙,那就对苏联在欧洲的部队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了。
北越上空的空战是 “现代”空战的开端——在空战中,导弹成为主要武器。与对抗地对空导弹的战斗一样,一旦大战爆发,与米格飞机进行的空战也会出现在欧洲上空。但不一样的是,地对空导弹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技术性的,而米格飞机的威胁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对美国空战能力更为全面的考验——飞行员的技术,飞机和导弹的性能,指挥与控制的效能——也是对美国空中力量更为困难的考验。目录
1 磨“拳”霍霍(准备下一轮)
空军和海军对“滚雷”行动的看法
训练与战术
领导层
海军的应对措施
北越人的改进措施
在作战区
升级
打击来临:北越入侵
战斗开始
灵巧炸弹
任务专业化
注释
2 鏖 战
后卫:天
空军的“后卫”任务
米格飞机改变战术
初的导弹战果
天气
1972年6月:米格飞机统治天空
不断改进的米格战术
战斗继续
激光制导炸弹之踵
箔条干扰新战术
1972年7月
米格飞机成功的原因
继续攻击
注释
3 僵 持
8月的变化
茶球
“后卫”会议
海军F-8飞行员与乌董基地的战术交流术
转换
1972年9月
1972年10月
破釜沉舟:“后卫II”
空军的新型F-4战斗机
施压
和平谈判破裂
木已成舟
B-52的作战行动
B-52的夜间任务
“后卫II”行动中的昼间任务
尾声
注释
4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评估“后卫”行动
设备性能
重要交战因素
“茶球”
展望未来
新技术
尾声
注释
附录1 关于对北越飞行员的评论
附录2 能量机动力对比图
附录3 “滚雷”行动中F-4“鬼
怪”战斗机的配置
附录4 “滚雷”行动中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的配置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hel 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奥尔良人,他曾在乔治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1966年参加美国空军,并在得克萨斯州韦伯空军基地的飞行学校学习。1970年被派往泰国乌董皇家空军基地的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一开始飞RF-4C,后来飞F-4E。1970年到1973年,他一共飞行了321次战斗任务。
1977年到1980年,迈克尔担任特拉维夫美国大使馆的助理空军武官职务;后来返回美国,在维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飞F-15。不久就担任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以色列事务主管、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加菲战略研究中心会员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工作人员。1992年,以上校军衔从空军退役。
迈克尔是一名狂热的潜水员,满世界追逐他的爱好。BBC以他确认“丹雷文”号商船的沉船位置为基础,拍摄了电视纪录片《红海的神秘残骸》。他目前在新奥尔良和布鲁塞尔工作,同时在写一部关于俄罗斯黑手党和欧盟委员会的小说,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布鲁塞尔、华盛顿和莫斯科。
文摘
序言
我向所有热爱自然文学和环保主题的读者强烈推荐这部作品。作者对生态系统的描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一种近乎科学的、充满敬畏的观察。故事的主场景设置在亚马逊雨林深处一个未被现代文明完全侵蚀的角落,通过一位人类学家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珍稀动植物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书中对于雨林中各种昆虫的生命周期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简直可以作为一部博物学的补充读物。更令人心痛的是,作者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非法采伐和过度开发的残酷现实,那些被推土机碾压过的土地,那些失去家园的部落,文字里饱含着作者沉重的责任感和悲悯情怀。然而,故事的基调并非全然是绝望的,书中还描绘了当地原住民如何运用古老的知识来保护他们的家园,他们对自然的理解,远比现代科学更加深刻和可持续。我合上书本时,内心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也激起了强烈的保护欲,这正是优秀环保文学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复杂和精妙,作者似乎对多线性叙事有着近乎偏执的掌控欲。故事横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轴,在不同年代的几个核心家庭之间穿梭跳跃,但信息点之间的衔接却流畅得不可思议,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拼凑感。我花了很大力气去梳理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线索,比如二十年前一场看似偶然的股市崩盘,如何精准地影响了当下这个小镇图书馆的命运。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微观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在处理涉及哲学思辨的部分时,没有采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角色之间的激烈辩论和内心独白自然地渗透出来,让人在阅读娱乐性的同时,也获得了智力上的极大满足。那位年迈的物理学家,他关于“熵增定律在社会学中的应用”的探讨,实在是精彩绝伦,将冰冷的科学理论赋予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悲剧色彩。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冷峻而富有张力,偶尔出现的讽刺意味也恰到好处,读起来让人既感到智力上的挑战,又被故事的命运洪流深深吸引。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权力结构”的解构能力,它简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企业管理中那些光鲜亮丽外表下的权力游戏和人际倾轧。故事聚焦于一家全球顶尖的金融咨询公司,从底层分析师的视角切入,层层递进,揭示了高层决策圈内那些见不得光的交易和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作者对公司政治的把握极其精准,那些看似礼貌的会议、委婉的措辞背后,隐藏的却是刀光剑影的较量。特别是主角,一个渴望成功的年轻精英,他必须在“保持良知”和“快速晋升”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这个过程的内心挣扎描写得非常真实可信。书中关于风险评估模型和“黑箱操作”的描述,虽然技术性较强,但作者用简练的笔触将其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危机点,让人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金融世界的刺激与魅力,又能体察到隐藏其中的巨大风险。读完后,我对职场中的许多潜规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确实是一本关于现代社会运作逻辑的寓言。
评分这部科幻史诗级的作品,彻底颠覆了我对宇宙和人类命运的传统认知。它不是那种充斥着激光枪战的太空歌剧,而是一部充满了深邃哲学思辨的硬科幻小说。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而精密的宇宙模型,其中包含了多重维度、时间悖论以及超级智能的起源与演化。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人类文明在遭遇“大寂静”——宇宙中所有高级文明突然集体消失的现象——之后,所展开的求生与探索。书中对“意识上传”和“数字永生”的探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描述,而是对“何为生命”、“何为人性”的终极追问。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于“信息熵减”的想象,以及当生命体突破生物学限制后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书中的语言充满了一种宏大而疏离的美感,让人仿佛真的漂浮在浩瀚的星系之间,面对着永恒的未知。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悟其深意的作品,它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奇观,更提供了思想上的震颤。
评分这部小说简直是一场味蕾与心灵的双重冒险!作者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将那个遥远国度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正置身于那片被阳光亲吻的土地上,耳边是古老传说中吟游诗人的歌声。故事的主角,那个名叫艾丽莎的年轻制茶师,她的坚韧与对传统的执着,深深地触动了我。她为了保护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制茶秘方,与那些试图用工业化手段取代传统工艺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抗争。那些关于茶叶发酵过程的描写,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步骤,每一次温度的细微变化,都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心流”状态的描绘,当艾丽莎全身心投入到揉捻茶叶的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世界只剩下她和手中的茶叶,那种宁静的力量,读来令人心驰神往。更不用说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每一个配角都有其独特的命运轨迹,他们的选择与挣扎,共同编织了一幅充满人情味的时代画卷。这本书的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但又总能在关键时刻回归到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上,读完后,我仿佛也完成了一次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