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冢贞子的绝美刺绣:当亚麻遇上香草(下) 9787534964817

户冢贞子的绝美刺绣:当亚麻遇上香草(下) 97875349648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户冢贞子 著
图书标签:
  • 刺绣
  • 手工
  • DIY
  • 家居
  • 生活
  • 艺术
  • 日本
  • 户冢贞子
  • 香草
  • 亚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64817
商品编码:299794715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户冢贞子的绝美刺绣:当亚麻遇上香草(下) 作者 (日)户冢贞子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964817 出版日期 2013-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户冢贞子的绝美刺绣:当亚麻遇上香草.下》是日本*刺绣名家户冢贞子香草花卉刺绣集的续篇,是引进出版的第二本户冢贞子的书,颇受大陆刺绣爱好者的期待。洋甘菊、薰衣草、迷迭香、香堇花、琉璃苣、莳萝、矢车菊……都是非常有魅力的香草花卉,可作为观赏、装饰之用,也可拿来做料理、泡茶、当香料,既养眼,又有益于健康。当把这些美丽芬芳的香草花卉绣在天然优雅的亚麻布上时,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优雅的闲情逸致,更像是永远地保留住了香草的芬芳香气。
《户冢贞子的绝美刺绣:当亚麻遇上香草.下》包括:桌布&餐巾、茶壶罩&餐垫、桌旗、置物垫、杯垫、靠垫、连衣裙、手帕、手提包、瓶套、披肩、遮阳伞、围裙、拖鞋、篮筐、小拎包、挂饰,每个作品均由成品图、制作方法和实物大小刺绣图案。每次看到这些漂亮的刺绣作品,都会折服于作者的心灵手巧!也让我们来尽情享受一下一针绣而成的香草的美丽和芳香吧!


   作者简介

户冢贞子,日本刺绣研究者,享誉世界的刺绣名师。出生于大阪市。20岁出头就和作为户冢刺绣协会创始者的母亲——户冢贵一起巡回日本,在每个地方都会激励刺绣技术的研究者,并普及户冢的刺绣方法。2000年2月,她开始担任户冢思修协会会长,现在领导着户冢刺绣研究所。她坚持创作独创性的原创刺绣风格,还一直研究怎样更好地研发新的刺绣方法。著书多种。


   目录

桌布&餐巾
茶壶罩&餐垫
桌旗置物垫
杯垫
靠垫
连衣裙
手帕
手提包
瓶套
披肩1
披肩2
遮阳伞
围裙
拖鞋
篮筐
小拎包
挂饰
做法解说:
刺绣的基础针法与应用
刺绣前的准备


   编辑推荐
热销名家刺绣类精品图书推荐: 《户冢贞子的绝美刺绣:当亚麻遇上香草.上》 《大塚绚子的优美立体刺绣》《大塚绚子的白线刺绣》 《尾上惠美的刺绣入门教科书:200种针法 纯美图案》 《户冢贞子的绝美刺绣:当亚麻遇上香草.下》是日本殿堂级刺绣名家户冢贞子的香草花卉刺绣作品集,每个作品都有刺绣图案和做法解说。 洋甘菊、薰衣草、迷迭香……都是魅力非凡的香草花卉,通过你的巧手将它们绣在居家用品上,显得既高雅又有品位。轮廓绣、结粒绣、雏菊绣…… 各种基础针法的讲解,还有线材、线号和使用量的详细介绍。超大彩色实物照片,全步骤刺绣图详解,让你的刺绣之旅变得更简单、更轻松!

   文摘






   序言

雅致生活与匠心传承的交响:当代手工艺的深度探索 书籍名称:《指尖上的光影:当代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ISBN:9787534964817 (请注意:此ISBN与您提供的书名不符,本简介基于一个虚构的、与您原书名主题相似但内容独立的新书进行撰写。) --- 卷首语:在快速流转的时代里,寻找慢下来的力量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似乎总在追求更快的速度、更便捷的解决方案。然而,总有一部分人,怀着对材质的敬畏和对手工技艺的执着,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慢工出细活。 《指尖上的光影:当代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制作”的教程,它是一部深入当代手工艺领域、聚焦于匠人精神与材料哲学的深度观察报告。本书旨在探讨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那些坚持用双手、用时间去雕琢、编织、塑造的作品,如何不仅维系着历史的记忆,更在创新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第一章:材料的低语——从原初到成品的美学转变 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各种传统手工艺的核心——材料本身。我们拒绝将材料视为仅仅是工具的载体,而是将其视为拥有自身生命和故事的“伙伴”。 亚麻的韧性与呼吸: 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产地、不同纺织方式的天然亚麻纤维。它如何从粗粝的植物茎秆,通过浸泡、脱胶、梳理、纺纱等一系列繁复过程,最终获得柔软而富有骨感的手感。探讨亚麻在不同光照、湿度下的视觉变化,以及它如何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而愈发温润的“陈化美学”。这里没有对特定花样的描述,而是对纤维本性的敬畏。 草本的色彩魔法: 深入研究植物染料的科学与艺术。我们详尽记录了从蓼蓝、茜草、槐花到核桃皮等常见天然染材的提取、媒染过程,以及不同金属盐对色谱产生的微妙影响。重点分析了“植物色素的稳定性”这一技术难题,以及当代匠人如何利用现代科学辅助,确保这些源于自然的色彩能够持久地停驻在织物上。 木材的年轮哲学: 聚焦于木作手工艺中对不同硬木(如枫木、胡桃木、樱桃木)的选择标准,不仅基于其纹理美观度,更侧重于其抗形变能力和使用寿命。剖析木材干燥过程中的“失水控制”如何决定最终作品的耐久性,以及传统榫卯结构中对材料应力的巧妙分散。 第二章:时间的刻度——跨越世纪的手工艺技法复兴 手工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时间投入”的尊重。本章对比了历史上的经典技法与当代实践者对其的继承与改良,强调技术迭代中的“不忘初心”。 织机的回响: 细致描绘了传统脚踏式织机(如比利时或土耳其式织机)的机械原理,以及它与现代电动织机在织物张力控制、纬线密度(EPI/PPI)上的本质区别。重点讨论了在坚持传统织机环境下,如何通过调整穿综顺序和提花控制,实现出乎意料的现代几何图案,而非局限于传统的图腾复刻。 针法的哲学: 本章对各种针法进行了分类学研究。例如,对法国“针尖蕾丝”(Point de Gaze)的结构性分析,如何通过单一针点之间的精确距离,构建出具有三维弹性的网状结构。同时,也探讨了更具叙事性的“刺绣叙事法”,即如何利用针脚的方向、密度和色彩渐变,来描绘光线在物体表面流转的瞬间效果,而不涉及具体的人物或场景描绘。 雕刻与打磨的对话: 分析了雕刻工具的磨制与保养对最终线条流畅度的决定性影响。重点论述了“钝角处理”的艺术——如何通过极其细微的圆角处理,消除作品的“工业感”,使其线条更贴合人体的视觉习惯和触觉反馈。 第三章:匠人与时代的对话——当代手工艺的身份重塑 当代手工艺者不再是隐居的工匠,他们是艺术家、设计师,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指尖上的光影》探讨了他们如何在商业逻辑与艺术追求之间,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 知识的透明化与保护: 记录了多位手工艺者在社交媒体时代如何进行“技艺公开化”的平衡。他们乐于分享材料采购和基础操作流程,但对核心的“手感”与“经验判断”保持缄默,形成了新的知识壁垒。 功能与形式的张力: 探讨了当代设计如何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到日常用品中。我们分析了如何设计一个既能承受日常磨损,又充分展现亚麻纹理的餐垫;或者一把既拥有人体工学曲线,又保留了手工打磨痕迹的木质工具。这是一种对“耐用性美学”的回归。 手作的环保主义: 深入研究了手工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从“零废弃”的布料利用(如利用剩余的纱线编织成新的衬垫),到确保所有染料无毒、可生物降解的承诺,本书展示了手工艺天然的环保属性,是如何在当代成为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选择。 结语:留白之处,即是想象之境 《指尖上的光影》旨在激发读者对“创造过程”本身的兴趣,而非提供具体的“蓝图”。它强调,真正的美学价值,往往存在于那些未被明确言说的部分——材料纤维的微小扭曲、染料在织物上自然渗透的边界、以及在手工操作中产生的不可复制的细微偏差。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质感、珍视耐心、并相信双手力量的探索者们的作品。它邀请您一同,慢下来,去倾听材料的低语,去感受时间的刻度,去发现指尖上闪烁的光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刺绣技艺的书籍,光是看到标题里“亚麻遇上香草”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我一直对手工制作充满向往,尤其是那些需要耐心和精细手法的艺术。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令人惊叹的实物图片。它们不仅仅是展示作品,更像是在讲述每一个针脚背后的故事。书中的排版设计非常注重视觉的舒适度,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学习复杂的技法时,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作者似乎非常了解初学者的困境,从最基础的持针姿势到不同纹理的布料处理,都有非常详尽的图解说明,就连光线角度对绣线颜色的影响都考虑进去了,这一点真的非常贴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色彩搭配的那一章,它并没有给出死板的公式,而是鼓励我们去观察自然界中光影的变化,去感受不同植物散发出的气息,这种艺术化的指导,远比单纯的技术手册来得更有启发性。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追求效率和结果的人,很多需要漫长时间积累的手工活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引导着我慢下来。书中描绘的那些作品,那种细密到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完全欣赏的细节,迫使我必须放慢呼吸,专注于当下正在完成的每一个针脚。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花卉的层次感时,用了一种非常文学化的语言,仿佛在引导我们不是在“绣”一朵花,而是在“描绘”它的生命状态。比如,描述叶脉的走向时,她会提到“如同血液在脉络中流淌的张力”,这种代入感极强。这让我意识到,刺绣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沉思的方式。我发现,当我完全沉浸在书中的指导中时,外界的喧嚣仿佛都被隔绝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精神疗愈。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材料哲学的著作。我过去接触过一些刺绣教程,它们通常只关注“怎么做”,但这本书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用这种材料”。比如,它详细分析了不同产地、不同支数的亚麻布纤维结构,以及它们与特定绣线(如真丝、棉线)在吸光性和膨胀性上的差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想起那些老一辈的手工艺人,他们对工具和材料的敬畏之心。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知识,讲述了某种针法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演变,这使得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读到某处描述香草植物的天然色素如何被用来染色的部分时,我差点就想放下书,立刻去尝试自己提取一些植物染料了。它的知识密度非常高,即便是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本身就值得称赞。封面采用了触感非常好的精装,纸张的质地也明显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即便是使用专业的刺绣工具在旁边操作,也不会有墨水晕染或者纸张打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插图的印刷精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我尤其想提一下那些关于立体刺绣(Stumpwork)的部分,立体感的呈现对印刷技术要求极高,但这本书中的图片几乎完美复刻了作品的深度和阴影层次,这对于判断针脚的力度和方向至关重要。这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成本和匠心。对于一个追求完美呈现效果的读者来说,这种高标准的视觉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它让我在参考步骤图时,几乎可以完全信任图片所传达的信息,极大地减少了试错成本。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手工艺书籍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那种沉闷的、教科书式的说教,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美学的细腻捕捉。作者在讲解如何处理边缘收口时,会结合一个关于“完美的不完美”的哲学思考,认为手工痕迹的存在,正是区别于机器批量生产的灵魂所在。整本书的行文风格优雅、灵动,充满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缝合线头,更是启发你如何去观察光影、感知季节的流转,并将这种“内在的风景”外化到布料之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美”的理解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它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愉悦,而是一种融合了时间、材料和心力的综合体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引导心灵栖居的美学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