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叶嘉莹 中华书局 9787101127089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叶嘉莹 中华书局 978710112708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词鉴赏
  • 叶嘉莹
  • 中华书局
  • 传统文化
  • 人生感悟
  • 文学
  • 国学
  • 古典诗歌
  • 文化随笔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089
商品编码:29977456677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1127089
定价:36 元 本店价:29.16 元
折扣:【81】 节省:6.84 元
分类:  →  
货号:1727102
图书简介 她是学生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向古典诗词海洋的摆渡人,她使古老的诗词获得再生。她是才情纵横四海的大家,在颠沛流离中写下慑人心魂的诗篇。她是深具弱德之美的大家闺秀,坚忍支撑一个家庭。94岁的叶嘉莹先生用诗词来讲述自己坎坷的人生:北平的生离死别、台湾的白色恐怖、海外的丧女之痛……在多舛的命运中,以诗词创作、研究蜚声国际;在国难家愁面前,独有一份“士”的情怀与担当。在与诗为伴的沧桑岁月中,历练成美丽的星光。叶嘉莹的文字真诚、深隐、雅致!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兼职教授。20世纪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9年归国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2年6月获聘中央文史馆馆员。2013年荣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2016年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观澜集:文心雕龙与古典诗词的今朝映照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雅正文苑 ISBN: 9787801128890 篇幅: 约 1500 字 --- 卷首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世间万象,皆可入诗,而诗之精魂,常在于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把握。本书《观澜集》并非专注于某一位特定大家的作品研讨,亦非侧重于某一断代文学史的梳理。它是一部旨在探寻中国古典诗词在今日之“活法”的文集,从更宏阔的文化地理与个体生命体验的维度,观照那穿越千年的文学脉络。我们试图跳脱出学院派的细枝末节考据,直抵诗歌精神的内核,探讨古代文人在面对家国兴亡、个人际遇时,如何以“格律”为舟,载其“性情”之舟,渡越历史的洪流。 全书分为“山川形胜与物我交融”、“风雅颂中听闻的士人情怀”、“格律之美与时代之音的张力”以及“古典文学对当代心灵的滋养”四大板块,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古典诗词解读框架。 第一卷:山川形胜与物我交融——地理空间中的诗意栖居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它不是悬浮于空的抒情,而是扎根于黄土、江海、边塞与园林之中的生命投射。本卷不聚焦于特定的“山水田园派”或“边塞诗人”,而是探讨一种“空间感知”的书写范式。 我们将引申讨论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所代表的“内向性空间”的建构。这种空间并非地理意义上的简易定位,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桃花源”自足。它关乎士人如何在权力中心的喧嚣之外,为自我心灵开辟一方净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隐”与“出”的永恒哲学思辨。 继而,我们探讨唐宋之际,如李白“蜀道难”中对险峻山川的描绘,如何超越了地理描摹,成为一种“精神历程”的外化。这种山川的雄奇与险峻,是诗人内心波澜的外在景观。从长安的繁华到巴蜀的幽深,空间的变化实则映射着诗人对政治抱负的实现或幻灭。这里的重点在于分析,古代诗人如何将地貌的特征(如河流的曲折、山峰的挺拔)提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符号。 本卷的收束部分,将简要论及“园林诗”中的“人工自然”观。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出无限的自然意境。这是一种对“有限性”的超越,是人与自然达成和解的艺术实践。 第二卷:风雅颂中听闻的士人情怀——历史的共鸣与个体的回响 古典诗词是历史的回声。本卷着重考察特定历史情境下,知识分子群体的共同情感基调。我们不会专注于个别历史事件的考证,而是关注“时代精神的渗透”。 例如,魏晋风骨的形成,并非仅仅是玄学兴起的结果,更是面对“覆亡”与“生命无常”时,士人集体心理的应激反应。诗歌中流露出的清峻、率真与对生命本体的追问,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底色。我们将分析这种“洒脱”并非真洒脱,而是深沉悲剧感下的一种高贵姿态。 在唐代,盛世的恢弘与安史之乱的转折,构成了另一组重要的情感张力。本卷将探讨盛唐的“气象”如何内化为诗人对“理想秩序”的构建欲,而转折后对“失落故园”的追忆,又如何成为宋词开篇的滥觞。这些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特定历史时期内,受过共同儒家教化、共享相似政治理想的知识群体的心灵印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友谊”与“别离”主题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友人的赠别往往承载着对人生道路的期许与对历史命运的感叹,这远超私人情谊的范畴,成为一种士人互助、共担道义的社会形态的文学记录。 第三卷:格律之美与时代之音的张力——形式的约束与情感的自由 诗歌的魅力,一半在于其表达的内容,一半在于其赖以存在的“形式”。本卷将避免冗长的格律术语解释,而是聚焦于“形式对情感的塑造作用”。 我们将讨论近体诗的“对仗”与“平仄”规则,是如何迫使诗人进行最精炼、最富张力的语言选择。这种约束并非束缚,而更像是一种“矿石的冶炼”过程。例如,工整的对仗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内,并置看似矛盾的意象,从而产生远胜于白话的张力。这关乎中文语法的独特优势,如何被古典诗歌的体裁推向极致。 与近体诗的严谨相对,我们将简要审视宋词在长短句上的突破。词体的自由,使得抒情可以更贴合心潮的起伏,更细腻地捕捉日常生活的“片刻感悟”。这种形式的松弛,也间接促成了宋代文人更深入地探索个体细微的情绪,如婉约词中对闺阁情思的体贴入微,与豪放词中对个体英雄气概的张扬之间的关系。 本卷的核心观点是:古典诗词的格律,是古人对“韵律秩序”的追求,这种秩序感,即便在面对最激烈的个人情感时,也能提供一种令人心安的平衡感,使激情不至于彻底沦为狂躁。 第四卷:古典文学对当代心灵的滋养——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高度碎片化与物质化的现代社会,重温古典诗词的意义何在?本卷将探讨一种“现代性的反思”。 我们并非提倡复古,而是探讨古人对“慢”与“深”的体认,对当代人精神状态的矫正作用。面对信息爆炸,古典文学教会我们如何进行“慢阅读”——即在重复吟咏中,发现字词背后多重的时间维度和文化意涵。 此外,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知足常乐”、“气节不渝”、“顺应天道”的观念,在面对现代性带来的焦虑、竞争与物欲时,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精神锚点”。它提醒我们,人生的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的功名利禄衡量,而更在于内在的修养与情操的清高。 本书的结语将着重强调,欣赏古典诗词,不应视为一种负担或怀旧,而应被视为一种“精神训练”。它让我们学会用一种更凝练、更富韵律感的方式去感知世界,从而丰富我们今日生活的层次与深度。通过观照古人的“观澜”之态,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与心灵的方位。 --- (注:本书内容专注于古典诗词的文化地理、士人情怀、格律形式及其对现代心灵的滋养,不涉及对叶嘉莹先生著作的任何具体内容阐释或评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佩的一点,是它所展现的知识体系的宏大与细腻并存。它不是孤立的诗词赏析,而是将作者对历史、哲学乃至人情世故的洞察,熔铸于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之中。读到某一处对典故的辨析,能感受到其考据的严谨;转到某一处对情感的剖析,又能体会到其体贴入微的体悟。这种广博而不失精深的能力,令人叹服。它像是一幅铺展宏大的历史画卷,然而画卷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远处的山峦还是近处的苔藓,都描摹得一丝不苟。它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如何将宏大的叙事与个体的细腻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一本值得反复捧读的书,每次重读,都会因自己心境的变化,而获得全新的领悟,这种永恒的生命力,是真正的经典所具备的特质。

评分

读罢此卷,心中激荡的,是对语言美学的一次深度朝圣。作者的文字功力,已臻化境,信手拈来皆是工稳熨帖的句式,然而,其高妙之处,在于她能将最深沉的哲思,融入最自然的音律之中,读来朗朗上口,却又意味深远。我特别欣赏其中几首描摹日常场景的作品,它们看似平淡,实则暗藏了对生活细节的极致敏感。比如对一朵花的凋零、一片云的流转的描摹,那种细微之处的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与时下许多追求新奇、刻意猎奇的作品截然不同,它回归了诗词的本源——以情动人,以境启思。每读一句,都像是被轻轻点拨了一下,那些曾经模糊的感触,瞬间被清晰地勾勒出来,仿佛是作者代我言说,将我心中未曾言明的意绪,做了最精准的表达。它提供的不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重塑与校准。

评分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厚重而又充满韧性的。它没有躲避人生的困厄与无常,而是直面它们,并以一种近乎超然的姿态去审视。这种“看透但不绝望”的气度,是极为难得的。其中有几处论述,关于古典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传承,观点独到,见地深刻,绝非泛泛而谈的抒情之作可以比拟。它带着一股坚守传统的凛然正气,但这种坚守并非墨守成 যথাযথ,而是基于对传统精髓的深刻理解后,所做出的主动选择。这种选择本身,就构成了作者人生轨迹的一部分,是她与时代对话的独特方式。我仿佛能看到一位学者,在灯下伏案,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此,每一笔都掷地有声,充满了对文化血脉延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本书读完,不仅仅是充实了知识储备,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对“何以为人”的重新叩问。

评分

我向来不太喜欢那些过度抒情、矫揉造作的文本,但这部作品的“情”是内敛而克制的,像深埋地下的温泉,热量蕴藏在厚厚的岩层之下,偶尔冒出的蒸汽,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矿物质的醇厚。它让我想起江南烟雨中,那些青石板路上留下的岁月痕迹,湿漉漉的,却透着一股安宁的古意。作者对意境的营造,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不急于把画面铺陈开来,而是留下大片的留白,让读者自身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填补那片空白。这种“含蓄美”,正是东方艺术的精髓所在。阅读时,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减少了翻页的频率,只想在某一个极美的句子前驻足良久,反复咀嚼其声韵之美和结构之巧。这种细嚼慢咽的阅读体验,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奢侈。

评分

这本诗词集,如同一面清澈的湖水,映照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层层叠叠。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与雅致。那些词句,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生命体验的凝练与升华。它让我想起一个黄昏,坐在庭院里,看着远山被暮色染上淡淡的紫,心中那种说不出的释然与平和。阅读的过程,仿佛与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保持着赤子之心的智者对谈。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自然万物的深沉关切,对人生际遇的旷达接纳。它不是急于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感染你,让你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尤其是一些关于“时序更迭”的篇章,读来让人不禁思考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既渺小又因拥有此刻的感悟而变得厚重起来。这本书的韵味,需要慢慢品咂,它不是快消品,更像是陈年的佳酿,每一次开启,都有新的回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