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概论 龙榆生 中华书局 9787101127881

词曲概论 龙榆生 中华书局 97871011278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词学
  • 曲学
  • 文学史
  • 音乐史
  • 龙榆生
  • 中华书局
  • 古典诗词
  • 传统文化
  • 文学理论
  • 音乐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881
商品编码:2997746785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词曲概论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1127881
定价:26 元 本店价:20.28 元
折扣:【78】 节省:5.72 元
分类:  →  
货号:1727100
图书简介 本书是龙榆生在大学任教时之讲稿,分上下两编:上编论源流,主要论述词曲的特性及起源、发展、流变,并对唐宋词、元曲、明清传奇的重要作家、作品加以评价。下编论法式,着重探讨声韵对词曲的重要作用,阐明词典中平仄四声的安排、韵位的疏密和平仄转换等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词曲概论》对许多问题的阐发细致深人,且具独到见解,对研究词曲史、声律学以及词曲写作,都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书中所引例子,多为脍炙人口的名作,通过介绍和评析,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作者简介 龙榆生(1902―1966),名沐勋,以字行,又名龙七,别号忍寒居士,江西万载人。1928年起,先后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及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著有《中国韵文史》《词学十讲》《唐宋词格律》《唐宋名家词选》等。",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浩瀚书海拾遗珍:探佚书钩沉之作 书名: 《辞苑钩沉:中古乐府诗格律与词调演变研究》 作者: 钱钟书、陆游合著(虚构) 出版社: 翰墨轩书坊 ISBN: 9787878901234 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古音流变中的失落之章 自古以来,诗歌与音乐的共生关系,如同水之于形,密不可分。《诗经》的抑扬顿挫,楚辞的瑰丽铺陈,汉魏风骨的沉郁,直至唐诗的格律严谨,无不承载着彼时音乐的余韵。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原雅乐的衰微与民间曲调的勃兴,使得大量承载着中古音乐基因的文体逐渐沉寂于史册的尘埃之中。 本书《辞苑钩沉:中古乐府诗格律与词调演变研究》,正是一部旨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的鸿篇巨制。本书并非直接阐述当代所见词曲的定型结构,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古远、更为驳杂的中古时期,尤其是隋唐之际,那批尚未完全固化为后世“词牌”的“曲子词”或“歌行体”的源流脉络。 第一部分:乐府遗风与俗乐入雅的交汇点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汉魏乐府诗向唐代燕乐歌辞过渡的关键阶段。我们摒弃了传统仅从格律形式上观察词的演变路径,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却极少被正统文人记录的“变调”与“俗乐”。 一、敦煌曲子的原型探析: 敦煌石窟壁画中发现的残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口语化、音乐化歌辞样本。本书通过与唐代诗歌中“歌”、“曲”、“引”、“谣”等标记词的交叉比对,重建了若干失传曲调的可能音韵结构。例如,书中详细考证了“菩萨蛮”一调的早期形态,认为其在初唐时期可能并非标准的五十九字格式,而是更接近于七言歌行的变体,其平仄的宽泛性远超宋代定型后的规范。我们着重分析了“酒”、“月”、“别”等高频主题在早期曲子中的韵脚选择,揭示了其与当时西域传入乐曲(如胡旋、柘枝)的互动关系。 二、燕乐的“十部”与声腔的混融: 唐代燕乐体系庞大复杂,本书借由白居易、元稹等人的笔记记载,试图还原彼时宫廷宴饮中所使用的“曲破”的声部配置。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对比宫廷雅乐(如霓裳羽衣曲)与坊间俗乐(如诸宫调的雏形)在旋律结构上的差异,并论证了后者如何通过民间艺人的“移花接木”技艺,逐渐渗透到文人创作之中,最终孕育出词体的基本骨架。 第二部分:格律的松弛与韵部的重构 在考察了词体的音乐根源之后,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到词体成型前期的核心问题:韵律的弹性。 一、中古韵部的多重性: 传统词学研究多以宋代《词林正韵》为圭臬,但本书通过对晚唐五代词集(如《花间集》的早期版本影印本)的细致梳理,揭示了其韵脚使用的高度不统一性。我们提出了“准雅调”与“真俗调”的概念,前者指文人在模仿时遵循的最低限度押韵要求,后者则指民间演唱者为适应具体乐器调性而对韵脚进行的“错位押韵”。书中以大量篇幅比对了《广韵》与当时实际用音的偏离,指出早期词的创作,对“平仄”的判断远比后世宽松,更看重音节的长短和节奏的呼吸感。 二、句式的生成实验: 词曲区别于近体诗的关键在于其句式的参差。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句式,而是通过模拟古代乐工的创作过程,进行“句式逆向生成”的实验。我们选取了若干典型的早期曲子(如“忆江南”或“浣溪沙”的早期变体),拆解其音节长度,并对照当时的丝竹乐器(如琵琶的轮指规律)的演奏习惯,推测出这些看似不规则的句子组合背后的音乐逻辑。例如,对于词中常见的三字句和五字句的交错使用,本书论证了这是为了匹配当时琵琶演奏中“过门”或“换把”的节奏需求。 结论:被“格律化”的损失 《辞苑钩沉》的最终目的,是提醒后学者:我们今天所见的“词”是高度“格律化”的艺术成品,其精妙之处在于对音韵的极致把控。然而,这种把控的代价,是牺牲了其作为“音乐之载体”的原始生命力与即兴色彩。 本书通过对中古时期大量模糊地带的挖掘,试图复原出词在尚未成为成熟诗体之前,那段充满野性、自由奔放、与音乐血脉相连的“混沌”时代。它所呈现的,是大量关于“可能的声音”和“失传的节奏”的学术想象与严谨考证,为深究词曲艺术的源头活水,提供了迥异于主流学派的全新视角。本书对后世词谱的形成过程保持审慎态度,认为一切定型,皆是音乐消退后的文学胜利,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尽力在故纸堆中,捕捉那一丝一缕流淌的古乐之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与豁达,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理论,用一种极为清晰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拿捏读者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总能在关键之处提供恰到好处的注脚或例证,让你在理解一个复杂概念时,能够迅速找到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根基。这种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极好,既保证了学术深度,又照顾到了普通爱好者的接受度。读完一些章节后,常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仿佛作者亲自在旁,耐心细致地为你剖析每一个疑难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所蕴含的深厚学养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上。在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述前人观点时,总是会非常审慎地进行考证和辨析,很少出现武断下结论的情况。他似乎更倾向于呈现一个多元的视角,引导读者去思考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这种开放性的态度,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非常有益。而且,书中引用的那些经典案例或原文,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它们不仅仅是理论的佐证,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双重的享受——既在学习知识,又在欣赏经典本身的美。这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持久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的“常青树”。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快餐式读物。由于内容的丰富性和理论的复杂性,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也许是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或者对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过去不甚理解的地方,现在变得豁然开朗。书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旁注或小段论述,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为解决你实际问题的关键钥匙。这本书的“耐读性”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总能给予你相应的启迪和指引,是案头不可或缺的常备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结合的质感,握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历史感。纸张的选用也很考究,摸上去细腻而有质感,印刷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种专业书籍,也不会觉得枯燥难懂。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尤其欣赏的是,书中的一些插图和版式设计,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艺术的美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字与音符交织的时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热爱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和音乐理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电子版无法比拟的。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一种仪式感,让人更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精髓。

评分

如果从一个刚入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无疑是极其人性化的。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佶屈聱牙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似乎是从最基础的脉络开始搭建,层层递进,逻辑链条非常牢固。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宏观的理论框架,逐渐细化到具体的技法分析的。每部分的衔接都处理得非常自然,知识点之间的跳转过渡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迷失方向。对于想要系统学习这门学问的朋友而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可靠的“路线图”,让你知道下一步该关注什么,如何巩固已学的知识。这对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