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斋诗稿(附遂园印稿) 徐宗浩,张金声 天津古籍出版社 9787552805925

石雪斋诗稿(附遂园印稿) 徐宗浩,张金声 天津古籍出版社 978755280592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稿
  • 清诗
  • 徐宗浩
  • 张金声
  • 遂园印稿
  • 古籍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碑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5925
商品编码:2997732463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石雪斋诗稿(附遂园印稿)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52805925
定价:68 元 本店价:51 元
折扣:【75】 节省:17 元
分类:  →  
货号:1748605
图书简介 先生以为幽怀冷抱,孤芳自赏,必传无疑。夫人立天地问,藉以传不朽者,自有事在,区区文字何为哉!然诗言志,不言谁知其志者?文字虽微,亦足以见其性情,爰择夙所自憙者如干首,灾诸梨枣,散之友朋,以当情话。", 作者简介 张金声,宇仲逮,天津市人。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生。自弱冠之年。随龚望、蓝云二位先生研习书法篆刻。而立之年,曾问学于张中行先生。先后供职《天津工人报》及《天津日报》之《新广角》杂志、《茶出》杂志。天津印社理事,河北省金石学会顾问。电视电影《功夫骄子》《英雄无界》编剧。电视剧《侠客行》编剧之一。",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清代江南士人生活与文化研究:以区域士绅群体为中心》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7598765 定价: 9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清代中晚期,以江南地区为核心的士绅阶层在社会结构、文化实践以及个体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文集或个人著作的考证,而是立足于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交叉视角,构建了一幅复杂而精细的清代江南士人生活的全景图。 清代士人,是连接传统儒家伦理与新兴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枢纽。他们通过科举制度获得了初步的社会身份,但其真正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体现在其地方性的文化经营和经济活动之中。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将士人简单等同于“精英”或“保守派”的刻板印象,力求展现其身份的流动性、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文化心态的复杂性。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剖析了江南士人的多维面向: 第一部分:江南士绅的社会基础与地域网络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江南士绅阶层的物质基础。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学问文章”的叙事,本书强调了土地、漕运以及早期商业资本在士绅财富积累中的作用。通过对地方志、宗族文献和契约文书的细致梳理,揭示了士绅阶层如何利用其政治资本和文化声望,在地域性的经济循环中占据优势地位。 特别关注了“地方精英网络”的构建。士人之间的联姻、师承、以及共同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如水利修筑、乡约推行)形成的社会契约,是理解他们如何维持地方秩序和权力的关键。这些网络超越了单纯的学派之争,构成了江南社会稳定运行的隐性结构。 第二部分:科举制度的实践与知识的再生产 虽然本书关注的不是具体的诗文创作,但它探讨了“学问”在士人生活中的功能性。科举是士人进入体制的唯一正途,然而,一旦士人未能高中,或者高中后仕途不顺,他们的知识体系便开始向地方和文化领域渗透。 本书分析了“中举”与“不中举”两种不同命运下,士人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差异。那些未能进入中央官僚体系的士人,将他们的精力投入到地方教育、家学建设和地方史志的编纂中。这种知识的“在地化”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江南的文化景观,也使得儒学不再是纯粹的抽象思辨,而是与地方风俗、伦理规范紧密结合的实践哲学。 第三部分:文化消费与审美趣味的变迁 清代江南是文化消费的中心。本书探讨了文人雅集、园林艺术以及藏书风气背后的社会心理。士人不再仅仅是文本的生产者,更是艺术品的消费者和鉴赏家。 审美趣味的变迁反映了士人内心世界的动态调整。从对宋明理学的严谨继承,到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微妙回应,再到乾嘉时期考据学的兴盛,都折射出士人在面对社会巨变时的不安与追求。例如,对古董的搜集不仅是财富的炫耀,更是一种与历史(特别是“前朝遗民”历史)对话的文化姿态。 第四部分:士人与地方社会的治理:乡约、义仓与道德教化 士绅阶层在国家权力延伸受限的地区,承担了事实上的地方治理职能。本书详细考察了士人如何借助《乡约》等文本,在乡村推行儒家道德规范。义仓的设立、族田的管理、以及对不正当习俗的抵制,都是士人将“道统”转化为“治统”的具体实践。 然而,这种治理并非单向度的道德压制,而是在与地方豪强、地方官府、以及普通农民的复杂博弈中达成的动态平衡。士人的权威,建立在道德感召与实际的物质调控能力之上。 第五部分:个体精神的肖像:忧患意识与隐逸情结 面对日益僵化的政治环境和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士人个体的心灵世界呈现出深刻的忧患意识。本书关注了隐逸情结的重新阐释。真正的“隐居”在清代往往是半隐半显的状态——他们退居园林,却仍关注时局,参与地方公共事务。 这种“退守”是文化上的坚守,也是对俗世喧嚣的一种抵抗。通过分析士人在书信和日记中流露出的对“世道人心”的感慨,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内心深处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现实的错位感。 第六部分:区域差异与文化辐射:江南士人在全国的投影 最后,本书将江南士绅的经验置于更广阔的清代版图进行比较。江南士绅在学术创新、商业资本积累和文化影响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唯一的中心。本书也分析了江南士人文化如何向周边省份辐射,以及在与其他区域士绅群体(如巴蜀、徽州)的互动中所产生的文化张力。 本书价值: 《清代江南士人生活与文化研究》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研究范式,超越了对个体文学成就的孤立评价,将士人置于其具体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脉络中进行考察。它揭示了在传统与变革的交织点上,中国历史上这一关键群体如何运作、如何思考、如何塑造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景观。对于研究中国近世社会转型、文化史、以及区域社会史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扎实而深刻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阅读它的心境。如果你带着功利的目的去快速浏览,或许会觉得诗句略显晦涩或节奏缓慢。但如果能静下心来,比如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泡一壶清茶,慢慢品读,那份韵味便会自然流淌出来。诗中的某些意象,如“霜痕”、“旧庐”、“孤灯”,在反复吟诵后,其背后的情感重量会逐渐加码,最终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像某些激昂的革命诗篇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内敛、含蓄,需要读者主动投入情感去解码。这种需要“用心去读”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更是情感的共鸣箱,能够洗涤现代人浮躁的灵魂,让人重新审视“诗意地栖居”的含义。

评分

初捧此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厚重的文化内涵。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我将这本书与手边几部同时期的私家诗集做了粗略比对,发现《石雪斋诗稿》在题材的广度和情感的深度上,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平衡感。它既有山水田园的清幽描绘,又不乏对世事沧桑的深刻体悟,读起来让人心绪跌宕起伏。更难得的是,附录的“遂园印稿”部分,为我们理解诗人的艺术世界提供了另一个维度。印章的设计、篆刻的功力,无不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诗、书、画、印”一体的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诗集,它更像是一份完整的文化切片,全方位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审美趣味与哲学思考。我建议,在阅读时最好能配合一些当时的史料背景,这样会更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潜藏的深意。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必须肯定这套书的“可及性”。虽然它本质上是一部古籍整理本,但现代的字体和清晰的纸张,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旧时文人的风采。我注意到,书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当时社会风俗或典故的描写,对于不熟悉那个时代背景的读者,可能需要借助一些注释或工具书。然而,正是这些“陌生感”构成了阅读的乐趣——它迫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知识和生活方式。这本书的装帧虽然精美,但握在手中并不觉累赘,非常适合作为床头书或茶几上的陈设,随时可取,随时可阅。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审美需求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古籍出版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收藏价值毋庸置疑,但其学术价值同样光芒四射。作为一部经过精心整理和校勘的古籍整理成果,天津古籍出版社在这方面的严谨性值得称赞。从我个人有限的考证经验来看,底本的选取和文字的订讹处理,都体现了编辑团队深厚的功底。特别是那些可能因为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模糊不清的文字,经过现代学术方法的甄别,得以清晰呈现,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可以说,没有这样的整理版本,许多细微的学术线索可能会因此中断。对于研究晚清民国时期文人圈子的互动、地方文学史的构建,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第一手资料。它不是简单地复制了旧作,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经典新的生命力和可读性,这种对文化责任的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精装的《石雪斋诗稿(附遂园印稿)》实在是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珍本。书页的触感温润而富有年代感,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陈旧气息,仿佛能将人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文人墨客的时代。我尤其欣赏天津古籍出版社这次的装帧设计,它既保留了古籍特有的典雅韵味,又在装订和印刷上达到了现代高标准。内页的排版疏朗有致,字体的选择也极其考究,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对于热衷于研究近现代诗歌流变,尤其是关注地域性文化遗产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案头不可或缺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徐宗浩先生和张金声先生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笔意和心境通过这凝固的墨迹,清晰地传递过来,那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沉的情感,是当代快节奏生活中难以寻觅的宝贵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