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泉志--中华生活经典
定价:37.00元
作者:(宋)洪遵 撰,汪圣铎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1010961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泉志”就是“钱志”,是专门写钱的。在《泉志》开头,洪遵讲了他写此书的宗旨,他认为顾、封演、金光袭、李孝美、董等人的书或太简略,或多失误,他要结合实物,且“旁考传记,下逮稗官所纪”,纠正前人失误,撰写一部较为充实可靠的关于钱的专著。《泉志》大约研考了320种“钱币”,洪遵把它们分为九大类(即九品),依次为正用品(三卷)、伪品(二卷)、不知年代品(二卷)、天品(一卷)、刀布品(一卷)、外国品(三卷)、奇品(一卷)、神品(一卷)、厌胜品(一卷)。《泉志》收载的三百多种“钱币”,基本涵盖了先秦至五代的铸币。给钱币搜集、收藏、研究带来巨大的便利。
目录
前言
序
卷一 正用品上
卷二 正用品中
卷三 正用品下
卷四 伪品上
卷五 伪品下
卷六 不知年代品上
卷七 不知年代品下
卷八 天品
卷九 刀布品
卷十 外国品上
卷十一 外国品中
卷十二 外国品下
卷十三 奇品
卷十四 神品
卷十五 厌胜品
《泉志》跋
重刻《泉志》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收到这本《泉志--中华生活经典》真的是太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渗透在生活点滴中的智慧,总觉得那才是最打动人心的东西。翻开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扑面而来的亲切感,那种老物件、老工艺、老习俗带来的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瞬间把我拉回了某个温暖的年代。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不是那种照搬古画或者生硬的复制,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既保留了古韵,又有着现代的审美,让人一看就爱不释手。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节气”的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每个节气下的农耕、饮食、起居乃至情感的变化,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顺应自然,将生活过得如此有仪式感和智慧。比如“小满”节气,它描绘了麦子渐熟,而人却要“满而不溢”的心态,这种将自然规律与人生哲理巧妙结合的叙述,真的非常打动我。还有关于“茶道”的章节,不单单是泡茶的方法,更讲到了茶的种类、产地、文化内涵,以及品茶时的心境。我曾经尝试过自己在家泡茶,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读了这本书,才明白那份“缺”在于对茶的理解和对过程的尊重。书中的文字也很有讲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字字珠玑,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读起来让人心神宁静。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知识普及,而是需要慢慢品味,细细揣摩,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细节而停下来,反复阅读,甚至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这大概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吧,它能引发思考,也能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我必须说,《泉志--中华生活经典》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为独特的一次。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许多文化类书籍那样,试图用宏大叙事或者考据严谨的笔触来展现中华文明,而是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从最细微、最日常的生活切入,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饮食器具”的描述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瓷碗、铜壶的形制,而是讲述了不同材质、不同年代的器具背后所承载的工艺传承、审美变迁,甚至是中国人对食物烹饪和品尝方式的细致考量。例如,它会详细介绍不同地域的陶土如何影响瓷器的质感,不同朝代的审美倾向如何在器皿的釉色和纹饰上体现。读到关于“筷子”的章节时,我突然意识到,我每天都在用的这双小小的工具,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意义。书里提到,筷子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人体工学,更要象征着“夹取”、“沟通”以及“分享”这些重要的社会行为。这种从一个微小的物件出发,延展出深厚的文化肌理,真是令人赞叹。还有关于“灯具”的部分,从油灯到蜡烛,再到早期的煤油灯,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照明技术的进步,以及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和温暖的永恒追求。书中对于这些器物的描绘,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包含了一种对“器物精神”的挖掘,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物品,发现它们原来也可以如此有故事。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更像是一次静谧的“回乡”。虽然我并非生长在书中描绘的那个时代,但那种浓浓的“年味儿”和“人情味儿”却一点也不陌生,甚至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我越来越渴望寻回的那份温度,在这里得到了印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邻里关系”和“市井生活”的章节。它描绘了过去那种不远不近、相互照应的生活图景,不是刻意的煽情,而是真实的记录。比如,书中提到过集市上小贩的吆喝声,街坊邻居之间随意的串门聊天,还有逢年过节时,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气。这些零散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生动画卷。我曾几何时,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但如今,随着生活的快节奏和人际关系的疏离,这种温暖而踏实的连接感似乎越来越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提醒我,那些曾经美好的东西,依然存在于记忆的深处,也值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中去重新发现和构建。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节庆习俗”的描绘所吸引,那些繁复而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从除夕的守岁,到元宵的赏灯,再到端午的龙舟竞渡,每一个节日起源、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读完这些,我发现自己对春节、中秋这些节日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放假和吃大餐,而是看到了一种时间流转中的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
评分不得不说,《泉志--中华生活经典》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著作那样,会按照时间线或者主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梳理,而是更像是一系列精巧的“生活碎片”的集合,但每一个碎片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非常喜欢其中关于“民间艺术”的部分。它没有去大谈学院派的艺术理论,而是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展现了那些根植于民间的、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剪纸”和“年画”的介绍印象深刻。它不只展示了这些艺术品的精美,更讲述了它们在普通家庭中的作用,比如用红色的剪纸装饰窗户,寓意吉祥喜庆;或者张贴一张喜气洋洋的年画,寄托来年的好运。这种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做法,让我觉得艺术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物,而应该是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色彩和惊喜。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我从未听过的民间技艺,比如用植物染布、用竹篾编织篮筐等等。这些手工艺,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有些“古老”,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勤劳、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却是我非常看重的。读完这部分,我萌生了想要学习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念头,哪怕只是简单地尝试一下,也能体会到那种亲手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接地气的一面,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实践。
评分翻开《泉志--中华生活经典》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温度”。它不是冰冷的史书,也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充满着生活气息,仿佛一位亲切的长辈,在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传统节日”的讲述。它不是简单地列出节日的名称和由来,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每个节日人们的活动、心情,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例如,在描写“端午节”时,它会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包粽子、赛龙舟的热闹场景,还会谈及屈原的故事,以及艾草、雄黄等辟邪的习俗,这些细节让一个普通的节日变得鲜活起来。我曾经对一些节日了解不深,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每一个节日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民的美好愿望。此外,书中关于“家庭伦理”和“人情往来”的篇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用说教的方式来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了过去人们是如何维系家庭、处理人际关系的。比如,书中提到过长辈如何教育晚辈,朋友之间如何互相扶持,这些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最基本、最朴实的方面。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过于匆忙,是否忽略了身边的美好。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次翻开,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