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一匊集:词学管窥 | 作者 | 周茜 |
| 定价 | 40.00元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 ISBN | 9787545815924 | 出版日期 | 2018-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该论文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吴文英词研究。“词家之有吴文英犹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南宋末年词家吴文英(号梦窗)词为宋词之*后辉煌,为词学研究中的难点,集中几篇论文主要对梦窗词的艺术价值及其在清代、现当代的接受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对清季遗民与词学、与京剧等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清遗民的研究相对薄弱,进入21世纪以后才开始受到关注。籍此研究不仅可以观照清遗民的家国文化情怀,亦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和现实意义。三是对词学中的热点温庭筠、李清照,咏物词集《乐府补题》以及韩国汉学的几篇小论。 |
| 作者简介 | |
| 周茜,女,重庆市人。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至今于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同济大学中文系创立于1946年。时名为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同期建立的哲学系,外国文学系共同组成文学院,是为上海国立大学中*个文学院。先后在此任教的有郭绍虞、穆木天、牟润孙、潘伯鹰、蒋大沂、张长弓、王善业、蒋天格、徐中玉、曹融南等先生,可谓大师云集。1949年8月,同济中文系奉新之命停办,师生遂并入同城的复旦中文系。直至2003年同济中文系方得以恢复。因有前贤筚路蓝缕,薪火相继,得以再聚俊彦,故不数年即在沪上乃至全国再现昔年峥嵘之态。迨至今年,即2016年,同济中文系已建系七十周年,复建也十载有余。为此,同济中文系同仁特编辑“同济·汉语文学丛书”,择期陆续出版,既宣己志,亦求友声。而此套丛书初名“同济中文系学术丛书”,原拟循兄弟院校中文系的成例,以在同济中文系任教的教师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为主。但在我与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教授商议时,他力主扩大该丛书的编辑框架,以“同济·汉语文学”总括其名,以从同济百多年来对汉语文学的贡献为题系统梳理和编辑丛书,而不必囿于同济中文系的狭小范围,并且,他进一步提议,这套丛书不仅可收录大家的学术研究著作,亦可收入教师们的文学创作作品,故以“汉语文学”而非“汉语文学研究”为名。对此建议我深以为然,因为若从“汉语文学”的角度考察,同济自1907年建校以来,师生们为现代汉语文学的研究和创作作出的贡献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学比起来,虽不至于高山仰止,但也不遑多让。尤其是在汉语文学的创作上,人才辈出,不绝于缕。从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诗人宗白华,二十年代的诗人殷夫,三十年代的诗人冯至、戏剧家杨晦,四十年代的戏剧家陈铨,诗人廖青主、穆木天,五十年代的小说家杨益言等,新世纪以来又有小说家马原等加入,皆可为一时之选。所谓“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这套丛书自也应当将其人其作选辑列入。是为序。张生2015年4月27日于同济大学中文系2016年3月16日改于五角场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古朴典雅的书名所吸引,“一匊集”三个字,仿佛自带一种怀古幽思,让人不禁联想起古代文人雅士挥毫泼墨、品茗论道的场景。“词学管窥”,更是直指主题,但“管窥”二字却又显得谦逊,暗示着作者并非要以一家之言定乾坤,而是抱着一种探索、学习的态度,与读者一同走进词学那博大精深的殿堂。我本就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婉约清丽的宋词,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深入的解读,了解词的源流、演变,以及历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心路历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关于词牌的考证,或者对某些经典词作的细致分析,能够拨开我心中对于一些词句的迷雾,让我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书中是否能引用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精彩的词作,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毕竟,在浩如烟海的词海中,总有些遗珠等待被发现。我对作者的文笔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如同词本身一样,流畅、优美,带着一种淡淡的韵味,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愉悦的学术体验,而非枯燥的理论堆砌。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乍一看,的确很有意思。“一匊集”,让人联想到一种 Collected works of someone,而“词学管窥”,则明确地标示了其学术领域,但“管窥”二字,又带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意味,仿佛作者不是要给出最终的定论,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探寻。我一直认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特别希望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一些关于词的音乐性与诗性的结合的探讨,或者对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分析。比如,词在唐宋时期,是否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比如,一些著名的词人,他们的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词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比较接地气的解读,能够将那些遥远的词篇,与当下的生活产生某种联系,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词的魅力。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词学”的,是仅仅局限于对词作的分析,还是会包含更广泛的文化背景的考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专著,毕竟“词学”这个词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一匊集”这个名字,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或许暗示着作者的治学态度,如同采撷一束花,精心整理,饱含深情。我个人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学问,不仅仅要掌握其理论体系,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背景。“管窥”二字,倒是降低了我对这本书“高不可攀”的预期,反而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扇通往词学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斑。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词学的研究上,是否会有一些比较“小众”的切入点,比如对某些失传的词作的考证,或者对词体在民间流传的考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词学研究的“窍门”或者“方法论”,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探索。当然,我也希望作者的语言能够平实易懂,避免过多的学术术语,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相当厚重的感觉,但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亲切。“一匊集”听起来像是一个私人收藏,或是一次私密的学术交流,让人猜测作者是否会将自己多年来对词学的研究心得,以一种比较随性、但又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而“管窥”,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视角,仿佛作者要带领我们钻进一个狭小的缝隙,去观察和理解词学这座宏伟建筑的某个侧面。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能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或者对一些传统的看法进行质疑和辩驳。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词的“音乐性”和“绘画性”的,这两个维度在词的创作和欣赏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会有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词风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勾勒出词学发展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不仅传授知识,更能启发我的独立思考,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词学。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一匊集:词学管窥”初看之下,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一匊集”听起来像是某个人的文集,或者是一次私人性质的整理,而“词学管窥”则明确了其主题。“管窥”这个词,用得非常巧妙,既显示了作者的谦逊,又暗示了他希望通过一种特定的角度,来揭示词学的奥秘。我一直对词学充满敬畏,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领域,很多时候,我只是停留在对词句的表面理解,而无法深入到其精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一些词学的基本概念,比如词的格律、词的分类,以及不同词派的特点。我更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认识词学。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词的创作技巧的讨论,比如炼字、对仗,以及如何运用比兴等手法?如果能有一些实例分析,那就更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