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匊集:词学管窥 9787545815924

一匊集:词学管窥 97875458159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茜 著
图书标签:
  • 词学
  • 诗词鉴赏
  • 文学研究
  • 传统文化
  • 宋词
  • 词论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史
  • 学术著作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5924
商品编码:2993725254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一匊集:词学管窥 作者 周茜
定价 40.00元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 9787545815924 出版日期 2018-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该论文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吴文英词研究。“词家之有吴文英犹如诗家之有李商隐”,南宋末年词家吴文英(号梦窗)词为宋词之*后辉煌,为词学研究中的难点,集中几篇论文主要对梦窗词的艺术价值及其在清代、现当代的接受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对清季遗民与词学、与京剧等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清遗民的研究相对薄弱,进入21世纪以后才开始受到关注。籍此研究不仅可以观照清遗民的家国文化情怀,亦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和现实意义。三是对词学中的热点温庭筠、李清照,咏物词集《乐府补题》以及韩国汉学的几篇小论。

   作者简介
周茜,女,重庆市人。2003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至今于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

   目录

   编辑推荐
同济大学中文系创立于1946年。时名为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同期建立的哲学系,外国文学系共同组成文学院,是为上海国立大学中*个文学院。先后在此任教的有郭绍虞、穆木天、牟润孙、潘伯鹰、蒋大沂、张长弓、王善业、蒋天格、徐中玉、曹融南等先生,可谓大师云集。1949年8月,同济中文系奉新之命停办,师生遂并入同城的复旦中文系。直至2003年同济中文系方得以恢复。因有前贤筚路蓝缕,薪火相继,得以再聚俊彦,故不数年即在沪上乃至全国再现昔年峥嵘之态。迨至今年,即2016年,同济中文系已建系七十周年,复建也十载有余。为此,同济中文系同仁特编辑“同济·汉语文学丛书”,择期陆续出版,既宣己志,亦求友声。而此套丛书初名“同济中文系学术丛书”,原拟循兄弟院校中文系的成例,以在同济中文系任教的教师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为主。但在我与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教授商议时,他力主扩大该丛书的编辑框架,以“同济·汉语文学”总括其名,以从同济百多年来对汉语文学的贡献为题系统梳理和编辑丛书,而不必囿于同济中文系的狭小范围,并且,他进一步提议,这套丛书不仅可收录大家的学术研究著作,亦可收入教师们的文学创作作品,故以“汉语文学”而非“汉语文学研究”为名。对此建议我深以为然,因为若从“汉语文学”的角度考察,同济自1907年建校以来,师生们为现代汉语文学的研究和创作作出的贡献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学比起来,虽不至于高山仰止,但也不遑多让。尤其是在汉语文学的创作上,人才辈出,不绝于缕。从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诗人宗白华,二十年代的诗人殷夫,三十年代的诗人冯至、戏剧家杨晦,四十年代的戏剧家陈铨,诗人廖青主、穆木天,五十年代的小说家杨益言等,新世纪以来又有小说家马原等加入,皆可为一时之选。所谓“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这套丛书自也应当将其人其作选辑列入。是为序。张生2015年4月27日于同济大学中文系2016年3月16日改于五角场

   文摘

   序言

一匊集:词学管窥 《一匊集:词学管窥》并非一部传统的词学理论专著,它更像是一位沉醉于词海的跋涉者,以其数十年的游历与感悟,拾掇起点点滴滴的词学珠玑,汇聚成这部看似随性实则意蕴深远的文集。作者并非以宏大叙事或系统梳理的方式来呈现词学,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贴近个体经验的“管窥”视角,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触及词学研究中一些饶有趣味且至关重要的细微之处。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非学院派的研究路径。作者以一种近乎“玩味”的态度,深入文本,细致辨析。他不是在俯瞰词学全貌,而是沉下身子,在词学的长河中,寻找那些被主流研究或许忽略,但却能启发读者深入理解词之精髓的节点。这种“管窥”并非眼界狭隘,反而是对词学本体的尊重与聚焦,将目光投向那些最能体现词之独特魅力与生命力的角落。 书名中的“一匊”二字,本身就蕴含着作者的创作理念。它暗示着一种采撷、一种珍藏,如同从广袤的词学原野中,撷取几朵最动人的花朵,几片最精致的叶子,然后精心装裱,供人品鉴。这并非一种量的宣告,而是一种质的追求——追求词学研究中的独特发现与精深领悟。而“管窥”,则更是坦诚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敢称“全知”,但求“得见一斑”。这种谦逊背后,是作者对词学本身的敬畏,以及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他知道,词学博大精深,任何一家之言都只能是冰山一角,与其故作高大,不如坦诚面对,将自己所见所感,以最真诚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匊集:词学管窥》的内容,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 一、 对词本体的细致体察与辨析 本书的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对词的内在机制进行细致的拆解与分析。作者并非满足于对词的格律、声韵进行简单介绍,而是深入到词的语言肌理,探究其最核心的构成要素。例如,在某个章节,他可能会针对某一类词,如“动词”或“形容词”,在其在词中的具体用法进行精细的考察。他会分析这些词语如何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如何与其他词语搭配,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与情感。他可能还会追溯某些词语在历史演变中的用法变化,揭示其意义的流变与情感色彩的增减,从而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词语的生命力。 他同样会关注词的“虚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在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角的成分。作者可能会针对某个特定的虚词,如“之”、“乎”、“者”、“也”,深入剖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以及它们如何承载情感、连接意群,甚至影响整个句子的语气与韵味。他可能还会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词人对这些虚词的运用进行比较,从而展现词语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此外,作者对词的“用典”与“意象”的阐释,也颇具匠心。他不会简单地罗列某个词使用了哪些典故,而是会深入探究这些典故如何与词句的意义相契合,如何通过联想与暗示,为词句增添更深层的内涵。对于意象的分析,他更是力求捕捉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与作者的情感投射。他可能会将同一意象在不同词人作品中的呈现进行对比,揭示其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指向与象征意义的差异,从而帮助读者构建更丰富的意象解读体系。 二、 对词人创作心路与情感世界的挖掘 词,究其根本,是文人的情感载体。《一匊集:词学管窥》自然不会回避对词人创作心路历程的挖掘。作者在分析词作时,往往会将其置于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情感境遇之中。他试图理解词人为何会选择某个题材,为何会使用某种语言,为何会流露出某种情感。 例如,在解读李煜的词时,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其亡国之痛的哀婉描述,而是会进一步探讨其如何在失去帝王尊荣之后,将个人命运的跌宕与对故国的眷恋、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巧妙地融入词句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凄美动人的艺术境界。他可能会分析李煜如何从一位皇帝转变为一位词人,其身份的转变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视角与情感表达。 又如,在探讨苏轼的豪放词时,作者可能会不仅仅局限于其“大江东去”的胸襟,而是会深入探究其在仕途坎坷、人生起伏中,如何以一种豁达旷远的胸怀,将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对友情的珍视,融汇于词句之中,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他可能会分析苏轼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其人生理想与人生哲理。 这种对词人创作心路的挖掘,使得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生动立体。读者不仅是在学习词学知识,更是在与历代词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真实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词作背后隐藏的深刻情感。 三、 对词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与反思 《一匊集:词学管窥》并非仅限于对词作本身的解读,它还包含着作者对词学研究方法的一些思考与反思。这种反思,体现在他对以往一些研究成果的借鉴与超越,也体现在他对未来研究方向的一些设想。 作者可能会在书中,对某些经典的词学理论进行简要的评述,指出其优点与不足。他可能会对某些研究者惯用的分析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对于过于注重考据而忽略文本意蕴的研究,或者对于过于主观而缺乏依据的解读,作者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了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研究态度。他鼓励读者独立思考,鼓励读者在阅读词作时,形成自己的理解。他可能不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种“管窥”的姿态,恰恰是对传统研究模式的一种挑战,它呼唤着一种更加多元、更加个性化的词学研究路径。 作者也可能在书中,提及一些跨学科的研究思路。例如,他可能会将词与音乐、与绘画、与哲学等艺术形式进行比较,来阐述词的独特性,或者来挖掘词更深层的内涵。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能够极大地拓展词学研究的视野,也能够让读者从更广阔的维度来理解词的魅力。 四、 语言风格与阅读体验 《一匊集:词学管窥》的语言风格,是其另一大亮点。作者并非使用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流畅、生动、富有文采的笔触进行论述。他善于运用比喻、类比,将抽象的词学概念形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他的语言中,常常流露出对词的热爱与深情,这种情感能够感染读者,激发读者对词学的兴趣。 本书的排版与设计,也可能秉承着“一匊”的理念,力求简洁、雅致。每一篇文章,或许都如同一朵精心雕琢的花,虽然独立成篇,却又与全书的精神内核相呼应。读者在翻阅此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阅读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由词构成的精神世界。 总而言之,《一匊集:词学管窥》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词学读物。它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到的分析、真挚的情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词学世界的小窗。它不是一部教科书,也不是一部考据集,而更像是一位智者的低语,一位老友的分享。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仅能够 gain 益于其对词本体的深入解读,更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词学研究中那份执着的探索精神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或许不能让你成为词学大师,但一定能让你在品读词作时,拥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细腻的感受,以及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更真挚的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古朴典雅的书名所吸引,“一匊集”三个字,仿佛自带一种怀古幽思,让人不禁联想起古代文人雅士挥毫泼墨、品茗论道的场景。“词学管窥”,更是直指主题,但“管窥”二字却又显得谦逊,暗示着作者并非要以一家之言定乾坤,而是抱着一种探索、学习的态度,与读者一同走进词学那博大精深的殿堂。我本就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婉约清丽的宋词,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深入的解读,了解词的源流、演变,以及历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心路历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分享一些关于词牌的考证,或者对某些经典词作的细致分析,能够拨开我心中对于一些词句的迷雾,让我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书中是否能引用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精彩的词作,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毕竟,在浩如烟海的词海中,总有些遗珠等待被发现。我对作者的文笔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如同词本身一样,流畅、优美,带着一种淡淡的韵味,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愉悦的学术体验,而非枯燥的理论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乍一看,的确很有意思。“一匊集”,让人联想到一种 Collected works of someone,而“词学管窥”,则明确地标示了其学术领域,但“管窥”二字,又带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意味,仿佛作者不是要给出最终的定论,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探寻。我一直认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特别希望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一些关于词的音乐性与诗性的结合的探讨,或者对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功能的分析。比如,词在唐宋时期,是否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比如,一些著名的词人,他们的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词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比较接地气的解读,能够将那些遥远的词篇,与当下的生活产生某种联系,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词的魅力。我也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词学”的,是仅仅局限于对词作的分析,还是会包含更广泛的文化背景的考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专著,毕竟“词学”这个词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一匊集”这个名字,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或许暗示着作者的治学态度,如同采撷一束花,精心整理,饱含深情。我个人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学问,不仅仅要掌握其理论体系,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时代背景。“管窥”二字,倒是降低了我对这本书“高不可攀”的预期,反而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扇通往词学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斑。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词学的研究上,是否会有一些比较“小众”的切入点,比如对某些失传的词作的考证,或者对词体在民间流传的考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词学研究的“窍门”或者“方法论”,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探索。当然,我也希望作者的语言能够平实易懂,避免过多的学术术语,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相当厚重的感觉,但又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亲切。“一匊集”听起来像是一个私人收藏,或是一次私密的学术交流,让人猜测作者是否会将自己多年来对词学的研究心得,以一种比较随性、但又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而“管窥”,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视角,仿佛作者要带领我们钻进一个狭小的缝隙,去观察和理解词学这座宏伟建筑的某个侧面。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事实,而是能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能够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或者对一些传统的看法进行质疑和辩驳。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词的“音乐性”和“绘画性”的,这两个维度在词的创作和欣赏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会有对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词风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勾勒出词学发展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娓娓道来,不仅传授知识,更能启发我的独立思考,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词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一匊集:词学管窥”初看之下,确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一匊集”听起来像是某个人的文集,或者是一次私人性质的整理,而“词学管窥”则明确了其主题。“管窥”这个词,用得非常巧妙,既显示了作者的谦逊,又暗示了他希望通过一种特定的角度,来揭示词学的奥秘。我一直对词学充满敬畏,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领域,很多时候,我只是停留在对词句的表面理解,而无法深入到其精髓。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一些词学的基本概念,比如词的格律、词的分类,以及不同词派的特点。我更希望作者能够分享一些他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认识词学。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词的创作技巧的讨论,比如炼字、对仗,以及如何运用比兴等手法?如果能有一些实例分析,那就更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