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济渎
定价:76.00元
作者:姚永霞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34847851
字数: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文化济渎》主要内容包括:祀典渊源;祀典形式;祭祀仪注;祭祀礼仪;御祭祭品;祀典特征;渎令设置;祀典文化;四渎之神;济渎之神;北海与渤海;北海与贝加尔湖;北海祭祀变迁;北海之神等。
目录
引言
济渎
章 清泉神流
节 发源流经
第二节 奇异现象
第三节 历史变迁
第四节 文化印记
第二章 清济之魂
节 灌区寻踪
第二节 古泉追忆
第三节 诗歌风韵
第四节 精神内涵
济渎祀典
第三章 大河盛典
节 祀典渊源
第二节 祀典形式
第三节 祭祀仪注
第四节 祭祀礼仪
第五节 御祭祭品
第六节 祀典特征
第七节 渎令设置
第八节 祀典文化
第九节 四渎之神
第十节 济渎之神
第四章 遥望北海
节 北海与渤海
第二节 北海与贝加尔湖
第三节 北海祭祀变迁
第四节 北海之神
教派格局
第五章 洞天胜境
节 道教与济渎庙
第二节 佛教与济渎西源
第三节 诸神奉祀
第六章 大道澄明
节 道士代祀
第二节 道教礼仪
济渎庙
第七章 四渎遗珍
节 济渎庙布局
第二节 济渎庙变迁
第三节 单体建筑风貌
第四节 建筑遗址
第八章 碑影石声
节 济渎碑石文物
第二节 济渎碑刻辑录
第三节 古代文献辑录
第四节 碑刻文化内涵
第五节 碑文校注选录
第九章 古迹遗风
节 古文化遗址
第二节 济渎古庙会
第三节 历代传说
第十章 大事千年
附录
历代诗文选录
济源九十七泉记
迹访七十九泉
济渎庙内现存碑刻文物登记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文化济渎》:
济水又东径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浼水也。衍、狁声相近,传呼失实也。济水又东南,径缔城北,而出于温矣。”原城在汉代时属轵县,西晋时归沁水县管辖。郦道元认同了杜预的观点,明确济水的东源与西源合流的史实,也代表了西晋以来人们对于济水之源的认识。《郡国志》也记载古代河内有缔城。杜预认为在野王县西南。清代地理学家胡渭也认同这一观点,即河内县西南有缔城。
隋代设置济源县,《隋志》中已经记载济源县古有原城。在唐代编纂的《元和郡县志》记载:“济水有二源,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不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缭之以周墙。”宋代编撰的《太平寰宇记》亦记载:“济水在县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莫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步,深一丈,皆缭以围墙,源出王屋山。”如此,唐宋以来的东西二源记载约略相同。东源应为济渎庙的北海池、龙池,西源应为龙潭。明代李濂《游济渎记》云,济渎庙后有池,是为东池,即东源,周仅百馀步。池西有石桥,桥西为西池,周如东池。历史上东西二源水域几经减缩,人们曾将济渎庙中的小北海、龙池认同为东西二源。清代学者刘漪《西源辨》曰:“济水二源,旧志惟以庙垣石桥为界。按:《水经注》二源,一在原城东北,一在原城西南,为地殊远,不可以一桥之界,遂分东西,而谓二源俱在是也。意此为池之东源,信矣。池西二里,又有一源,旧称为龙潭,时出时没,不关水旱,下流经济庙南,会池水于东北,当为济之西源。”清代《怀庆府志图》刻画了东西二源方位,清代杨守敬纂疏、熊会贞参疏的《水经注·疏》也对东西二源走向与合流做了考证,这些都说明对于东西二源的认识,历代不同,直到清代,人们认识渐趋一致,即东源为济渎庙中的小北海、龙池,西源为龙潭。
今天的东西二源依然存在,但已经不能与历史上记载的面貌等量齐观,水域面积大为缩小。明代,济水西源景观尚保存完好。
……
序言
我最近正在探索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这方面的书籍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找到一本专注于介绍苏绣的书,它让我惊叹于一根细细的丝线如何能够织就出如此生动鲜活的画面。书中详细地展示了不同针法的运用,比如平绣、乱针绣、套针等,并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和图解来演示,我甚至觉得我都能跟着学上几手。作者不仅介绍了针法,还深入剖析了色彩的搭配、构图的艺术,以及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层次。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也讲述了许多绣娘们的故事,她们将一生的心血倾注在针尖之上,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一针一线地绣进作品里。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绣花枕头”并不是贬义,而是对匠人精神的最高赞誉。那些精美的丝织品,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承载了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艺术品。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书籍,它们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我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将文学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相结合的书籍。比如,当读到某首唐诗时,作者会详细考证这首诗创作的具体年代、可能发生的事件,以及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这使得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有了血有肉的生命。书中对词牌的演变、曲调的韵律、意境的解读都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我常常会沉浸在那些优美的辞藻和深刻的情感之中,仿佛与古人一同笑、一同哭、一同感慨。这本书让我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挖掘到了更深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评分我最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找到了一系列非常棒的书籍来满足我的求知欲。我喜欢那种不是枯燥地陈述理论,而是通过故事、对话和历史事件来展现哲学思想的书。比如,书中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典籍,如《论语》、《庄子》、《道德经》等,但它并不会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阐述这些哲学思想的实际应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学派的比较和分析,比如儒家的仁爱与礼制,道家的无为而治与逍遥自在,法家的严刑峻法与集权统治,这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书籍,让我对人生的意义、社会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最近一口气读完了几本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书,它们像是一本本立体的史书,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欢那种从建筑的细节出发,解析其背后文化内涵的书。比如,书中对亭台楼阁的结构、斗拱的精妙、屋檐的曲线、石雕的纹样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讲解,更融入了风水、阴阳五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考量。我常常会想象,在数百年甚至千年以前,那些工匠们如何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情况下,凭借着经验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建造出如此宏伟壮丽、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书里也谈到了建筑与当时社会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例如四合院的布局如何体现了家族尊卑和邻里关系,园林的移步换景如何模拟了自然山水,甚至连建筑的色彩选择也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每翻一页,都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古朴典雅的年代,能感受到那种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它们如同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其中一本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直接讲述某个王朝的兴衰,而是通过描绘士人阶层的日常生活、思想变迁以及他们与社会现实的互动,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文人雅集上的诗词唱和,山水画中寄托的隐逸情怀,以及茶盏中氤氲的袅袅茶香,都仿佛触手可及。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赋予了他们复杂的情感和真实的困境。他们既有对“道”的追求,也有对“名利”的挣扎;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乱世的无奈。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纠结与豁达,他们的坚持与妥协,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这种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不再仅仅关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更加贴近历史的温度,感受其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