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
定价:38.00元
作者:王秋杨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86117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只为与你相遇》这本书,以一个非职业的登山爱好者的角度叙述了一段精彩的历程。更不用说这位登山爱好者还是女性,是世界上**个完成了地球南极、北极、**极这三极探险的华人女性。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同时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位繁忙的成功的企业家,一位被各大时尚及女性媒体所青睐的时尚人物……
相较于职业登山者和普通登山爱好者的差距来说,王秋杨的身份更容易被其他“山友”所接受,一位清秀的女性,仅从体质这一点来说,就能够拉近她和广大登山爱好者的距离,从而也使得《只为与你相遇》这本书更为引人入胜。
在本书中,王秋杨用她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笔调和诗一样的语言将攀登珠峰的整个过程娓娓道来。攀登珠穆朗玛峰,这在一般人看起来艰苦卓绝的历程,到了王秋杨的笔下竟然变成了一段不乏轻松甚至是诙谐的时光。抛开这些不说,一个女人是怎样登上了令人却步的珠穆朗玛峰,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除了介绍珠峰登顶的过程和涉及了专业器械、装备的知识以外,还有更多关于雪域风情的描写和世界屋脊上的风土人情。王秋杨自己在登顶过程中的心路变迁,以及她自己在精神上的感悟也是吸引读者的卖点之一。
可以把《只为与你相遇》当成一篇游记,也可以当成一份“心灵鸡汤”,它不仅具有相当优美的文字,还附以王秋杨登顶过程中大量的拍摄所得。多达数百张照片,虽不能说全方位,也可以说是从一个相当广阔的侧面为读者展示出雪域高原的美丽风情和神秘氛围。
内容提要
部全程记录珠峰攀登的图书作品《只为与你相遇:王秋杨的珠峰日记》是企业家、慈善家及登山探险家王秋杨女士的*力作,记录了她在2007年攀登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其间的真实经历。
全书按照攀登过程分为五个章节,系统记录了作者从进藏、适应性行军、山下休整到成功登顶、下撤的全过程,历时53天,共计10万余字;书收录精美图片200多幅,涉及珠峰地区的民风民俗、地形地貌,以及营地生活、攀登经过以及雪山风光,尤其是海拔8000米以上珠峰的攀登线路、地形地貌、气候变迁以及雪山风光等图片资料十分珍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书中300多处涉及登山专用术语、专业器材、登山历史及人物等名词都配以详细实用的注释,使全书更加完善和丰满。
王秋杨用女性所特有的细腻笔调和清新活泼的语言,将攀登珠峰的整个过程娓娓道来,把原本枯燥单调的营地生活写得轻松诙谐,平易近人;依赖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登山体验,作者生动而细致地为我们揭示了攀登过程中所蕴含的精神感悟和生活智慧,尤其是海拔8000米以上的攀登体验,深刻独到,引人入胜;同时,作者提供了多达数百幅精美图片,全方位展现了珠峰作为世界高峰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雄伟、圣洁和美丽,以及青藏高原的深邃、宁静、安详和神奇。从整体上看,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读性强,是目前关于珠峰以及珠峰攀登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
作者王秋杨于2007年5月24日成功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她先后攀登过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新疆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以及非洲、欧洲、南极洲的高峰,具有丰富的雪山攀登经验。2005年4月和12月,她徒步北极和南极,并成功到达两个极点,成为位到达地球三极(南、北极点、珠峰)的华人女性。
目录
章 签下了登珠峰的“生死状”
第二章 珠峰下的温柔时光
第三章 来来回回的拉练
第四章 珠峰之巅就在眼前
第五章 我“个”登上珠峰
后记
附录一
2007
被雪山感动的灵魂
当梦想照进现实
放花无语对珠峰
附录二
解密珠峰攀登
珠峰简介
进山路程
北侧传统路线详解
适应和拉练
天气和氧气
攀登装备提示
高山向导和协作、运输和通讯
只有山,不曾远离……
作者介绍
王秋杨,今典集团联席总裁。 2007年5月24日 登顶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成为首位到达“地球三极”(南极点、比极点、高点)的华人女性。 2007年2月 和儿子牧遥(11岁)、牧远(9岁)携手登顶非洲高峰——乞力马扎罗峰(海拔5895米)。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带着坚韧底色的诗意。它没有过度煽情,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作者对环境的观察入微,她笔下的景物不再是单调的背景板,而是一个有呼吸、有意志的“角色”,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形成一种奇妙的呼应。比如说,当叙述者面对难以逾越的困境时,天空的颜色、风声的锐利,都仿佛是世界在向她提出挑战。而当她找到突破口时,那些微小的生命迹象,比如一株顽强生长的苔藓,又会成为支撑她前行的力量源泉。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和对话,是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它让读者思考,我们究竟是征服自然,还是融入自然?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回味那些对光影和质感的精准捕捉,它们像定格的照片一样,清晰地烙印在大脑中,久久无法散去。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读起来就像是老友间的倾诉,平实却充满了力量。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从容不迫地展开一幅幅画面,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日常细节时所展现出的细腻。比如,她如何捕捉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帐篷缝隙时的那种微光,或是面对巨大自然压力时,内心那种近乎哲学层面的自我对话。这些都不是教科书式的描述,而是浸润着真情实感的体验。读到某些片段时,甚至能闻到空气中特有的凛冽和干燥,那份孤独感和与之抗争的勇气交织在一起,让人既心疼又肃然起敬。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不是对某个宏大事件的记忆点,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的共鸣,它提醒着我,生命中的每一次选择和坚持,无论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最终都会汇集成我们独一无二的轨迹。那种在寂静中寻找声音、在极限中发现自我的过程,非常触动人心。
评分这本书的韵味是经久不散的,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种审视生命价值的新维度。作者在故事的推进中,穿插了一些对更宏大命题的思考,比如时间、尺度、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些思考不是突兀的哲学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从那些极端环境的体验中生发出来的。我特别喜欢她对于“等待”的描写,那种在绝对静止中对瞬间的精准捕捉能力,展现了极高的心智成熟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无数个静默的、看似无进展的日子的累积和沉淀。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仿佛生活中的许多琐碎烦恼都因此被重新校准了优先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体会的作品。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层层递进,让你既有期待,又时常被意料之外的转折所吸引。作者似乎很擅长在叙事的高潮来临时,突然切入一段平静的、近乎冥想式的独白,这种张弛有度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最妙的是,她处理“失败”或“挫折”的态度,不是渲染痛苦,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要的信息反馈,一种更清晰的自我校准。这种成熟和豁达,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中难以寻觅的。它不是简单地歌颂成功或毅力,而是深刻地探讨了“准备”的意义——那不仅仅是体能上的储备,更是精神疆域的拓宽。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也被悄悄地推远了一点,那种被智识和情感双重滋养的感觉,非常难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给我一种返璞归真的震撼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直击核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内心挣扎时的那种坦诚,那种毫不设防的自我剖析。她没有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反而大量篇幅用来书写那些细微的恐惧、自我怀疑,以及那些想要放弃的瞬间。正是这些“不完美”的部分,让整个故事变得无比真实可信,也更容易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我们大多数人或许永远不会站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但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与自己的“内在高山”搏斗。这本书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能更坦然地面对自己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时刻,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勇气。那种力量,是安静的、持久的,如同深埋地下的矿石,一旦被发现,便光芒四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