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停在新西兰刚刚好
定价:36.00元
作者:巴道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86369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00%新西兰=1%旅行 1%打工 98%成长
全世界年轻人都在打工度假!
错过30岁就等下辈子!
她叫巴道。26岁那年,她发现一个书本上从来没有提过的秘密:
全世界年轻人都在打工度假。
拿到打工度假签证,你不必承担巨额旅费,也不必羞于张口找父母要钱,因为你可以像当地人一样打工赚钱。
你不会成为一个无趣又匆忙的观光客,因为你可以花一年的时间,看细水长流。
目前向中国大陆开放这种签证的国家,只有新西兰——《霍比特人》和《魔戒》的故乡,纯净的蓝天白云,山川牧场。
世界向年轻人敞开了一道门。
门外光芒万丈,门里波谲云诡。
巴道发现,自己心动了……
内容提要
《停在新西兰刚刚好》讲述的是一个与旅行、打工和成长有关的故事:26岁的巴道,跨越10000公里,摘苹果,挤牛奶,看生活本来的样子。
这一年,幸运的橄榄枝砸中了巴道,她获得了一张*年轻人廉价旅行的“打工度假旅行签证”,这就意味着,她能在全世界100%纯净的国家新西兰待上至多15个月,允许打工,赚取旅费。这一回,她想都没多想,马上买了张机票,辞职出发了。一场小白领发动的休假革命正式开始。孤身上路的小女子独闯新西兰,她的未来会怎样?
在神奇的新西兰,巴道不仅收获了奇异果厂包装、在佛教中心换宿、自驾环游新西兰岛等经历,她还一直思考着旅行的意义。在她离开新西兰的那一刻,她会得到答案吗?
每个青春都有一条非走不可的弯路。
就像宫崎骏所说:所有的成长到后总是一次旅行。
目录
作者介绍
巴道,80后,电影工作者,现游学美国。21岁独自前往西藏,从此开始一个人的旅程。26岁那年,误打误撞开始了在新西兰的打工度假之旅,并拜访了澳大利亚、斐济和瓦努阿图。行程共计15个月。
不像纯粹的生活,也绝不是简单的旅行。
比生活多了份刺激,比旅行多了份现实。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很多关键的情感转折点和人物动机,作者都只是轻轻点到为止,留给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这种处理方式对于习惯了快速、高密度信息输入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适应期。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需要主动“解码”的阅读过程。书中对于孤独感的描绘,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它不是那种让人绝望的、封闭的孤独,而是一种带着距离感的、可以被欣赏的“自我独处”。主角在新西兰的经历,与其说是他在“生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宏大的“实验”,实验在抽离了原有社会标签后,真正的自我会展现出何种面貌。整本书的基调是平和中带着一丝清醒的忧郁,它告诉你,即便是找到了一个物理上的“完美地点”,内心的风暴可能依然存在,但这本身就是人生的常态。阅读体验非常沉静,适合在周末的早晨,配上一杯热茶来细细品味。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是被封面那种极简主义的设计吸引的,但这书的内涵远比它的外表要丰富得多。它更像是一本旅行手札与哲学思考的混合体。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由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小插曲串联起来,比如一次失败的徒步、一顿不合口味的晚餐、一次与海关人员的尴尬对话。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构建起了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存的真实图景。作者似乎并不太关心传统的叙事弧线,他更着迷于捕捉瞬间的“在场感”。特别是书中对时间流逝的捕捉,非常精妙,他能让你感受到,在新西兰那种慢节奏的环境下,一天的时间似乎被拉长了,每一个小时都承载了更多的思考。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强迫你接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优劣,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反思的窗口,让你去思考,在自己原本的生活轨道之外,是否存在另一种“刚刚好”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将那些宏大而又细微的情感编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细致入微的描摹,读起来仿佛能闻到南半球特有的那种带着海盐和青草气息的空气。情节的推进虽然不算跌宕起伏,但那种娓娓道来的节奏感,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主角在异乡寻求归属的内心挣扎。 故事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也处理得十分克制而深刻,没有过度煽情,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比如,主角与一位当地老人的几次交谈,寥寥数语,却道尽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家”的不同理解。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新西兰历史和原住民文化的片段,虽然不是重点,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层厚实的文化底蕴。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文字作品,它不追求情节的爆点,而是着力于营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恰到好处”的安宁与疏离。 书的排版和装帧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的,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每一次翻页都是一种享受。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视角切换得非常大胆,这让阅读体验变得像是在看一部多层次的电影。作者似乎热衷于在现实与回忆的夹缝中游走,这种跳跃性一开始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但很快我就被那种破碎感所吸引。它不是那种线性的、一板一眼的故事,而更像是一块被时间打磨过的宝石,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会折射出不同的切面。书中对于“停驻”这个状态的解读非常到位,它探讨了“暂时的安顿”与“真正的安定”之间的微妙界限。那些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心独白,犀利得让人脊背发凉,尤其是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体系时,那种由内而外的审视和重塑,写得淋漓尽致。不过,有个小小的建议,某些段落的象征意义或许可以再明确一些,有几处我感觉自己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悟到作者的深意。但瑕不掩瑜,这本书在文学性上的探索是值得称赞的,它迫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来,而不是被动接受。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轻盈’,用词考究,但绝不晦涩。它的语言风格像是新西兰夏日午后洒下的阳光,干净、透亮,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温度。我特别喜欢作者用来描述自然景观的那些动词和形容词,它们极具画面感,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些广阔的牧场和变幻莫测的天空。故事情节的核心矛盾,其实是关于“选择”与“放下”,主角似乎总是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而新西兰这个看似遥远、纯净的地方,成为了他进行内心“清理”的最佳容器。书中对主角内心挣扎的描绘,非常细腻,特别是关于处理过去遗憾的那一部分,写得真实而又带着一种诗意的距离感。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了每一个曾经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的读者。这本书读完后,我没有那种“故事结束了”的失落感,反而有一种心绪被梳理顺畅的清爽感,仿佛自己也跟着主角一起做了一次深呼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