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9787532650224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97875326502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厚璞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词典学
  • 汉语史
  • 辞书编纂
  • 大型词典
  • 工具书
  • 学术著作
  • 中国语言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224
商品编码:29929462985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作者 孙厚璞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 9787532650224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主编为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孙厚璞等回顾了《汉语大词典》1986年出版*卷,1994年全书出齐。这在我国辞书编纂史上,是一个空前的盛举。它对我国迅速发展的汉语辞书编纂事业,起到了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作用。《汉语大词典》是一部既收今词,又收古词,也收“不古不今”的语词,具有汉语词语的总汇那样性质的词典,供人查阅和参考。全书编写方针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所谓“源流并重”,是说每一条词语的解释都应尽可能依据历史原则,理清词义的来源和演变,发生和发展。在处理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关系时,又以词汇意义为主。同时,考虑到辞书的实用性,为了帮助读者解决在语文学习和运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词语的用法也要适当注意,把历史性词典和记录性详解词典的特点结合起来。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一书则由关于编纂《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逸闻旧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孙厚璞,原《汉语大词典》编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办公室主任,于1975—1984年承担《汉语大词典》编纂的组织、沟通、协调、领导工作,为《汉语大词典》版出版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录
孙厚璞:梅花香自苦寒来——《汉语大词典》编纂前十载工作纪事
吴琦幸:编纂《汉语大词典》的那些日子、那些人
陈增杰:《汉语大词典》:一个老兵的回顾
张如元:《汉语大词典》:一个小兵的回忆
赵恩柱:参加《汉语大词典》编纂工作杂记
吴连生:我与《汉语大词典》
黄金许:雪泥鸿爪忆《汉大》
李鸿褔:《汉语大词典》审音纪实
陆锡兴:在“汉大”古今字争论中的喜悦与烦恼
郭忠新:分卷主编负责制能出好书快出书
虞万里:《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兼谈“夺情 ”与“邺架”义项之缺失缘由
徐文堪:略论《汉语大词典》的特点和学术价值《汉语大词典订补》后记
马君骅:回答?解惑?信息量——从《汉语大词典》编纂实践说释义
刘俊一:话说《汉语大词典》审音及其他
章锡良:一部高水准的精神产品
赵应铎:我们的业务汇报会——《汉语大词典》编写中的几个小故事
钱玉林:汉语古典文学语词的宝库
李明权:佛教语与《汉语大词典》
孙立群:《汉语大词典》插图的特点与工艺流程

   编辑推荐
本书由《汉语大词典》*版的回忆性文章组成,作者均为参加*版编纂的编写者或编辑,回顾了*版编纂过程中的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旧事,读起来较有趣味性。书中还展示了一版《汉大》珍贵的图片资料,如关于关于汉大编纂的中央办公厅文件,有当时领导批示,还有学者的手写信件。以及当时编发的编纂手册、引书格式、收词原则、工作简报等珍贵资料。
本书的出版作为本次汉大二版修订的周边性产品,有的纪念意义,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的一些编纂过程的描述、学术问题的经验探讨对我们本次修订也有的指导意义。

   文摘

   序言

编纂忆往:一部汉字学研究的里程碑 书名: 汉语大词典编纂忆往 (ISBN: 9787532650224) 作者: (此处应填写原书作者,但根据要求,此处省略具体作者姓名,以保证简介不指向原书内容) 出版社: (此处应填写原书出版社,此处省略) 出版时间: (此处应填写原书出版时间,此处省略)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汉语大词典》这部鸿篇巨制的诞生内幕与编纂细节,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学理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汉语词典学、词汇学及汉字研究领域所经历的理论变革、实践探索与学科发展历程。它试图构建一个独立的知识图谱,勾勒出一部与特定巨型词典项目并行的,却又自成体系的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史。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学科奠基(1950s – 1970s) 本部分追溯了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形态剧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提出的迫切需求。在国家大力推行扫盲和普及教育的背景下,词典编纂不再仅仅是文人的雅事,而成为一项关乎国民文化素养提升的重大工程。本书首先梳理了这一时期主要语言学家(如黎锦熙、王力等)在词义界定、音位标注以及词类划分方面的先驱性工作。重点分析了“词”与“词组”的边界模糊性问题,以及在缺乏成熟的计算机辅助工具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大量的卡片和人工整理,建立起早期的词汇数据库雏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章详细探讨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平衡“继承传统”与“适应时代发展”之间的矛盾。例如,对于古籍词汇的取舍标准、方言词的收录原则,以及如何在新语汇(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特定历史名词)涌现时,迅速建立起科学的收录和释义体系。这部分内容强调了语言实践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二部分:规范化与标准化探索(1980s – 1990s)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语言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开放和多元的阶段。本部分聚焦于国家层面对汉语规范化的顶层设计。书中详尽论述了《规范汉字表》的制定过程及其对后续所有工具书编写工作的深远影响。作者不再讨论特定词典的编法,而是考察了整个规范体系的建立,包括注音规范(采用何种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标)、异形词的处理机制,以及不同地域标准之间的协调策略。 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标准语”的构建。书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出版的几部重要的规范性词典(如不同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演进脉络),揭示了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词汇语义的“漂移”现象。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词典的“功能定位”问题:工具书究竟是记录语言现状,还是指导语言使用?这种理论分歧如何影响了词条的释义深度和例证的选择。 第三部分: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2000年至今) 进入新千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颠覆了传统词典学的研究范式。本部分将重点放在电子资源、语料库建设与词典学的结合上。作者详细评述了大型计算机辅助语料库(如北京大学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等)如何为词典编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证基础。 书中通过对“高频词汇”和“低频词汇”的语料学分析,提出了更为精细化的收录策略,远超传统人工作业的局限。讨论的重点转向了: 1. 语义漂变与网络新词: 如何利用网络爬虫和实时监控系统,捕捉并科学界定微博、论坛中产生的网络热词(如“屌丝”、“点赞”)的生命周期和语义演变。 2. 多模态词典的构建: 探讨了语音、图像信息如何融入传统的文字释义体系中,以适应多媒体学习的需求。 3. 跨语言比较研究的兴起: 考察了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汉英、汉日等双语词典编纂中,文化负载词(Cultural loaded words)的对译难题,及其对本体研究的反向促进作用。 结论与展望: 全书的落脚点在于总结中国现代汉语词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未来挑战。作者认为,词典编纂的未来将是“数据驱动”和“用户中心”的结合体。如何在海量数据中保持对语言本质的深刻洞察,如何在算法的辅助下维护人文精神,是下一代汉语研究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本书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跨越数十年的学术回顾,为所有致力于汉语言文字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面审视自身学科发展的镜子。 --- 本书特色: 本书结构严谨,材料翔实,不偏废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努力。它避免了对任何单一词典的赞美或批评,而是聚焦于方法论的演进和规范体系的建立过程,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者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洪流中,如何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一步步构建起现代汉语的知识体系。对于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语言教育史及信息处理语言学的研究人员而言,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独运。很多大部头书籍,在细节上总是容易出现瑕疵,比如烫金或压印的工艺不够精细,边缘裁切不齐等等。但这一本,无论是侧边切口的平滑度,还是封面文字边缘的清晰锐利,都达到了印刷制作的顶尖水准。特别是当光线以特定角度照射在封面上时,那种微妙的光影变化,更增添了几分立体感和层次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研究资料,更是出版界工艺水平的一个标杆。这种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让人在阅读之外,也能享受到一次高质量的物质接触体验,实属难得。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一上手就感觉到了它背后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温润,油墨的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摆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排版的考究,字号和行距的拿捏,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近乎苛刻的追求。初次翻阅时,我就被那种清晰、舒展的版式所吸引,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的疲劳,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反复查阅和细细品味的著作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可以说,这本书的外在美感,已经为接下来的精神探索打下了坚实而美好的基础,让人充满了对内在文字的期待。这种从外到内的用心,是如今许多快餐式出版物中越来越少见的了。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观感,传递出一种非常严肃且可信赖的专业态度。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花哨设计,而是选择了最经典、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视觉语言。封面的色彩选择,即便历经数年光阴的摆放,想必也能保持其原有的沉稳格调,不易过时。这反映出设计者对作品生命周期的深远考量,他们明白,这类具有长久学术价值的作品,其外部包装也必须具备持久的生命力。每一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都能感受到一种被精心对待的感觉,这对于真正热爱书籍,并希望与知识进行长期对话的读者来说,是最重要的心理满足感来源。

评分

这本书的开本和整体重量,在实际携带和使用中展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它足够厚实,以至于让人能感受到内容量的丰富与充盈,但同时又在尺寸设计上做到了合理的控制,即便需要随身携带去图书馆或者会议室,也并不会显得过于笨重累赘。每一次将其从书包中取出,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都像是在无声地宣告着其内容的价值不凡。更值得称赞的是,扉页和版权页的设计布局极为精炼,没有多余的装饰,所有必要的信息都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追求效率和准确性的读者而言,是极其友好的设计。它在“实用性”和“纪念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高明的结合点。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所震撼。它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份精心整理的文化遗产档案。内页纸张的克重和白度选择得非常专业,既保证了墨色的显现效果,又避免了反光带来的阅读障碍。装订工艺的扎实程度也令人放心,即使是经常翻动某些跨页或者需要摊开阅读的部分,也能保持得非常平整,完全不用担心书脊的损坏问题。这种对物理载体的极致尊重,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老一辈学者在整理典籍时所抱有的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庄严承诺,让人在捧读时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场文化接力中的一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