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词典(第3版,单色插图本) 《中华成语词典》编委会编

中华成语词典(第3版,单色插图本) 《中华成语词典》编委会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成语词典》编委会编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词典
  • 中华成语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词汇
  • 汉语
  • 文化
  • 教育
  • 参考书
  • 普及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ISBN:9787801038111
商品编码:2993056501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成语词典(第3版,单色插图本)

定价:45.00元

作者:《中华成语词典》编委会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8010381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适合广大师生和普通读者使用的中型成语词典,条目齐备,功能丰富,图文并茂。全面修订后的* 新修订版,更好地满足了读者查考的需求。上一版本product../23286004.html中华成语词典(*修订版·单色本)

内容提要


★共收成语10000余条,酌情收列少量熟语。
★对每条成语进行全方位的解释和说明,包括注音、释义、出处、例句、近义、反义、辨析、提示、用法、连用等。
★通过援引古代和近现代的经典著作,揭示成语的本源,阐释成语的含义、用法及流变,提供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例。
★配有500余幅诠释成语内涵的精美插图,具有的欣赏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华成语词典》编委会由语言学、辞书学的专家学者和语文教师组成,他们参与过多部辞书的编写,有较丰富的辞书编纂经验。

文摘










序言



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不朽的文学经典与思想探索 一、 跨越时空的对话:古典文学的永恒魅力 中华文明五千载,浩如烟海的典籍构筑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基石。《诗经》的淳朴与韵律,奠定了中国文学抒情叙事的开端,其描绘的田园风光、爱情悲欢,至今仍能引发现代读者的共鸣。屈原的《楚辞》,以瑰丽奇特的想象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进入汉代,赋的繁盛与史学的严谨并行不悖。《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是历史学的巨著,更是文学叙事的高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群像,鲜活立体,悲壮感人,为后世小说、戏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在战乱与玄学的交织下,呈现出独特的清雅与悲凉。竹林七贤的洒脱,陶渊明的躬耕田园,构成了对世俗喧嚣的有力反拨。曹植的咏叹,谢灵运的山水诗,都将个体情感的细腻表达推向了新的高度。 盛唐气象,是中华文化最为辉煌的顶点。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画合一,共同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他们的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技巧,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标杆。 宋代词学的兴起,标志着文学重心向个体情感抒发和精微意境营造的转变。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凄美,辛弃疾的壮志难酬,将词的艺术推向了巅峰。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表达的层次感。 元曲的通俗与生命力,则将文学带入了更广阔的市井阶层。《西厢记》的缠绵悱恻、《窦娥冤》的悲愤疾呼,以其生动的口语和紧凑的结构,展现了民间对公平与情感的朴素向往。 明清小说,集中国叙事艺术之大成。《三国演义》的权谋斗争,《水浒传》的草莽英雄,《西游记》的神魔奇幻,以及《红楼梦》的百科全书式描摹,构建了宏大而精微的社会图景,其中蕴含的人性洞察与哲学思辨,至今仍是研究的热点。 二、 思想的殿堂:哲学与学术的深层探索 中华思想史,是一部不断反思与构建的宏大叙事。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后世奠定了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基础。 儒家学说,以孔孟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构建了一套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体系。其对社会和谐、君子人格的追求,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和政治结构。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成为无数士人毕生的追求。 道家思想,以老庄为核心,倡导“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它提供了一种超脱于世俗功利之外的视角,强调个体精神的自由与与宇宙本体的契合。庄子的汪洋恣肆,为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心灵疗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两汉独尊儒术后,玄学在魏晋时期兴起,重新审视了儒家形而上的问题,为后来的佛学融入奠定了思想基础。隋唐时期,佛教的鼎盛,带来了逻辑学、唯识学以及对心性论的深入探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 宋明理学的出现,是对佛学挑战的回应,也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它试图融汇儒释道的精髓,构建一套严谨的宇宙论、本体论和心性论。《大学》、《中庸》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分别代表了客观探究与主体意识的极致发展,至今仍是理解中国哲学思维的关键入口。 清代的学术转向,强调“实学”与“考据”,在经学、史学、小学(文字训诂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乾嘉学派对经典的细致考订和辨析,体现了一种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为现代文献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 艺术的巅峰:审美范式与技法演进 中国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强调内在精神的表达,而非纯粹的形体模仿。 书法,被视为“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从甲骨文的古朴,到篆书的庄重,隶书的舒展,再到楷书的法度森严,行书的流畅自如,草书的奔放不羁,每一种书体都承载着时代的气质与书写者的人格。王羲之的精妙、颜真卿的雄浑、苏轼的自然,构建了后人习书的典范。 绘画艺术,特别是文人画,强调“以书入画”,注重笔墨的情趣和意境的营造。山水画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通过留白和墨色的变化,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富春山居图》所展现的烟云变幻,谢赫“六法”所提出的审美准则,都是理解中国画的钥匙。 戏曲艺术,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从唐代的参军戏,到宋元的杂剧、南戏,再到明清的昆曲和京剧,戏曲以其程式化的表演,浓缩了历史故事和民间情感,是全民共享的艺术盛宴。 结语 这些璀璨的文化遗产,如同浩瀚的星辰,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知识体系和审美高地。它们是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历史变迁的不可或缺的参照物。深入研习这些经典,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继承,更是对当代生活与未来发展的深刻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是那种对成语的来龙去脉特别好奇的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解释和出处,更深层次地挖掘了每个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有些我原本以为很熟悉的成语,通过这里的详细解析,才发现自己理解得多么肤浅。编委会的严谨态度在每一个词条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考证详实,引用权威。特别是对于那些意思相近、容易混淆的成语,书中提供了非常细致的辨析,这些对比分析对于提高我们对语言的精确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每次查阅,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小型的文化溯源之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求知欲。这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一些篇幅较短的词典无法比拟的。

评分

相较于市面上很多动辄使用复杂术语解释的工具书,这本《中华成语词典》在语言的可及性上做到了极佳的平衡。它的解释是专业而深刻的,但遣词造句却十分平易近人。即使是初学者,在面对一个晦涩的成语时,也能通过它的释义迅速建立起清晰的概念。这种将学术严谨性与大众易读性完美结合的能力,是极其难得的。我曾对比过几本不同版本的词典,发现这本在保持核心信息完整性的前提下,对解释的流畅度和逻辑性进行了优化,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顺畅感,大大降低了阅读和理解的门槛。这体现了编纂者对广大读者的尊重,知道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知识。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深知一个准确的成语在文章中的力量。这本词典的收录量无疑是令人信服的,囊括了大量古典文献中的经典用法,也收录了现代社会中逐渐形成和流行的成语。我尤其喜欢它在例句选取上的独到眼光。例句不是随便找来的生硬组合,而是力求贴合实际语境,生动自然,让人能立刻体会到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微妙差别。通过学习这些精准的例句,我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写作时下笔更加自信,也更有韵味了。对于任何想让自己的中文表达更上一层楼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阶梯。它不是简单的字典,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语言导师。

评分

使用这本工具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查阅”,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学习”。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部首检索到拼音索引,查找路径设计得非常合理,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在某些交叉引用或关联词条的提示上做得非常巧妙,常常因为一个词条的查阅,无意中发现了另一个我一直感兴趣的成语的详细信息,这种知识网络的自然延伸,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连贯性。它鼓励读者不要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答案,而是去探索语言背后的关联与体系。对于我这种习惯深度钻研的学习者来说,这种设计理念带来的额外收获是无价的,它让我更系统地构建了对汉语成语知识体系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考虑到它是一本工具书。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耐用的味道。虽然是单色插图本,但排版布局的精心设计弥补了色彩的缺失,使得查找效率极高。字体选择清晰易读,行距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现代气息,放在书架上绝对是很有品位的存在。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加固和耐磨损处理,看得出出版社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也注重了图书的实用性和长久保存价值。对于经常需要翻阅查阅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它不像有些工具书,用个几次就散架了,这本显然是打算陪伴我们很多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