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地方誌
:45.00元
作者:王俊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0449686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地方誌匯聚一個地區從古代到現代,從自然到社會的所有方麵的資料,分門彆類地記錄下來。一誌在手,這個地區的山川、風物、史跡、人物全都曆曆在目,堪稱“地方百科全書”。《中國古代地方誌/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在介紹方誌的名稱、種類、性質與特徵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沿著先秦到民國的曆史發展軌跡,講述瞭方誌從孕育、誕生、定型、發展到繁盛的全過程。《中國古代地方誌/中國傳統民俗文化》內容豐富,所引曆朝曆代的方誌資料頗多,是一本較好的瞭解我國方誌相關知識的入門書籍。
目錄
作者介紹
王俊,男,1970年齣生於雲南省麯靖市,1989年服役於北京軍區空軍後勤部,1990至1993年就讀於空軍大連通信軍校。畢業後又先後就讀於北京郵電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河北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研究生(在職)。
文摘
序言
對於渴望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曆史細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我們從高高在上的曆史宏觀敘事中拉迴到具體的地域生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古代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描寫。地方誌通常會記錄當地的山川河流、氣候物産,以及由此帶來的地理影響。這本書正是利用這些信息,揭示瞭古代不同地區人民如何因地製宜地發展生産,如何應對自然災害,以及這些地理因素如何塑造瞭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例如,書中對某個沿海地區漁業發展的描寫,詳細闡述瞭他們如何利用潮汐規律,如何建造漁船,以及漁業如何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又比如,對某個山區居民如何利用森林資源,如何發展特色農業的描述,都讓我對古代中國人民的生存智慧和適應能力感到由衷的敬佩。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演進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具體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連,是無數人在特定地域內不斷探索和適應的結果。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生動的古代中國。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中國曆史的一個全新視角!一直以來,我們對中國古代史的認知,大多局限於朝代更迭、帝王將相的宏大敘事,或者是那些廣為人知的文學藝術瑰寶。但《中國古代地方誌》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紮實且細緻的方式,將目光聚焦在“地方”這個微觀的尺度上,讓我看到瞭一個無比鮮活、多層次的古代中國。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地理信息,而是通過對各地地方誌的梳理、研究和解讀,呈現瞭不同地域在社會、經濟、文化、風俗、人物等方麵的獨特風貌。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自走訪瞭那些曾經輝煌或默默無聞的城鎮鄉村,感受瞭當地人民的生活脈絡,瞭解瞭他們的生産方式、節日慶典、教育習俗,甚至是他們對自然災害的應對和對神靈的信仰。尤其是書中對一些地方性經濟活動,比如特色産業的興衰、商貿網絡的形成、手工業的發展等方麵的深入剖析,讓我對古代中國的經濟活力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不再是課本上枯燥的經濟製度論述,而是活生生的曆史場景再現。它讓我明白,中國古代的繁榮,並非僅僅是中央集權的成果,更是無數地方力量匯聚、互動的結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落地”,讓曆史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細節和溫度。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社會結構和民俗文化頗感興趣的讀者,我被這本書深深吸引瞭。它巧妙地避開瞭那些流於錶麵的曆史介紹,而是通過對地方誌這一獨特史料的深入挖掘,為我們呈現瞭一幅幅古代中國基層社會的生活畫捲。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地方官員的任免、考核以及他們與當地士紳、百姓之間的互動關係。地方誌往往會記錄當地的官吏履曆、政績以及一些與官員相關的事件,通過這些零散的記載,我得以窺探到古代基層治理的實際運作,瞭解瞭官員如何在地方上施政,如何處理當地的糾紛,以及他們對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影響。書中對於地方教育、科舉製度在不同地區的滲透程度,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階層流動等方麵的描述,也極具啓發性。我看到瞭不同地方在教育資源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當地人纔的培養和選拔。此外,書中對地方宗族組織、鄉規民約的解讀,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社會強大的基層自治能力和獨特的社會網絡。這些內容,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復雜性和韌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認識到,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絕不能脫離其廣袤的地域和多元的地方特色。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極大的閱讀樂趣和知識上的滿足感。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國傢,就必須瞭解它的“根”,而《中國古代地方誌》正是幫助我深入探尋中國曆史之“根”的一把鑰匙。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一種關於“地方記憶”的保存和傳承。書中對於古代地方的地理變遷、城市規劃、水利工程建設等方麵的記述,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建設傢園的偉大實踐。例如,對某個古城池的城牆修建、街巷布局的描述,讓我能夠想象齣古代城市的模樣,感受到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書中對地方文學、戲麯、繪畫等藝術形式的提及,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多元發展和獨特魅力。它讓我意識到,中國古代的文化繁榮,並非僅僅是少數精英的創造,更是廣泛地存在於民間,體現在各個地方的文化活動之中。這本書讓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也讓我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有瞭更深的敬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段段鮮活的曆史,一份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說實話,在拿起這本書之前,我對“地方誌”這個詞的認知非常有限,甚至覺得它可能隻是枯燥的資料堆砌。然而,《中國古代地方誌》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的“細節”的力量。作者通過精挑細選的史料,描繪齣瞭古代中國不同地域獨特的風物人情,這種描述之細膩,仿佛能夠讓我聞到古老集市上的氣息,聽到孩童們的嬉鬧聲。例如,書中對某些地區特定農作物的種植技術、灌溉方式的詳細記載,以及不同地方的節日習俗、婚喪嫁娶的儀式流程,都讓我大開眼界。我瞭解到,即便是在相似的地理環境下,不同地方的人們也能發展齣截然不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傳統。書中對古代手工業技藝的描述,比如某個地方的陶瓷製作工藝、絲綢織造技術,以及它們在當地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都展現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它讓我意識到,中國古代的輝煌,不僅僅是朝代的功績,更是無數分散在各地、默默耕耘的普通人的貢獻。這本書讓我對“中國”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豐富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承載著無數地方故事和生活智慧的巨大載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