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POD版圖書均在書名下有明顯紅字標注,POD圖書屬於按需定製,您下單購買後我們纔開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訂單。 我們一般會在您下單後的4-7個工作日內完成發貨,請謹慎下單!商品無質量問題不支持退貨,定價和裝幀可能會與原書不同,請以實物為準!詳情請谘詢客服 購買電子版圖書請與客服直接聯係,或搜索科學齣版社電子商務平颱購買 數說科普需求側——網民科普行為數據分析 |
| 曾用價 | 58.00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版次 | 1 |
齣版時間 | 2016年08月 |
開本 | 16 |
作者 | 鍾琦,鬍俊平,武丹,王黎明 |
裝幀 | 平裝 |
頁數 | 232 |
字數 | 180 |
ISBN編碼 | 9787030496164 |
目錄
目錄
序/i
前言/iii
第*章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的網民科普行為分析/001
第*節科普信息化引領科普創新驅動發展/001
第二節網民科普行為數據映射科普需求側現狀/004
第三節網民科普行為數據的采集與分析/008
第二章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研究/011
第*節科普需求數據研究方案/012
第二節2015年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季度報告/017
第三節2015年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年度報告/039
第四節中國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相關分析/049
第五節思考與建議/056
第三章網絡科普輿情研究/060
第*節科普輿情係統平颱建設/061
第二節網絡科普輿情研究周報/065
第三節網絡科普輿情研究月報/077
第四節科普輿情係統數據分析/087
第四章深入運用信息傳播技術開展科普信息化建設/098
第*節科普信息化的時代語境/099
第二節科普信息化的技術解讀/103
第三節從監測到管理:用數據決策/109
第四節資源、策略和目標的結構性調整/122
附錄一移動互聯網網民科普獲取和傳播行為報告/126
附錄二科普中國實時探針輿情周報/134
附錄三科普中國實時探針輿情月報/200
在綫試讀
第*章 科普信息化背景下的網民科普行為分析
數/ 說/ 科/ 普/ 需/ 求/ 側
當今世界,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誌的現代信息通信技術(ICTs)發展日新月異,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領域的發展産生深刻影響,有力地推動著社會進步,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信息化和經濟化相互促進,不僅帶來信息總量的爆炸式增長,同時也使信息傳播渠道和錶達方式更加多元化。
第*節 科普信息化引領科普創新驅動發展
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是引領科普現代化的技術支撐,是科普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而網民科普需求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態勢,反過來加速瞭科普創新發展的步伐。“互聯網+ 科普”的深度融閤將帶來現代科普體係的美好願景。
一、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建構瞭科普社區的新空間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快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截至2015 年12 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 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20 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現在多數科普對象活躍在網上,網絡社區成為6 億多網民的重要活動空間,也成為公眾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颱。隻有建設高質量的“網絡科普”或“互聯網+科普”的陣地,將科普融入網絡社區空間,纔能讓科普緊貼公眾,真正起到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效用。
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激發瞭公眾的科普新需求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重塑瞭互聯網人群的聚集方式,使人們的學習、交流和思維方式發生重大變革。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錶明,通過網絡獲取科技信息的公眾比例從2010 年的26.6% 提高到2015 年的53.4%。互聯網上豐富的內容和泛在的服務使個性化和碎片式的學習成為可能,受眾越來越注重在網絡學習中獲得情境化和多元感知的綜閤體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能穿戴等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互聯網科普産品中,沉浸式體驗滿足瞭科普受眾追求虛擬與現實無限接近的交互需求。
三、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倒逼瞭科普服務新方式的産生
公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呈現碎片化、泛在化、個性化、互動性的特點,倒逼泛在、精準、交互式的科普服務成為必然趨勢。多媒體技術發展齣數字化、立體化和情境化的科普信息形態,雲計算和智能技術催生齣便捷性、泛在性和主動性的傳播觸發場景,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挖掘技術創造齣互動型、共享型和差異型的用戶知識聯結。信息形態、觸發場景和知識聯結中蘊含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特點要求科普服務嚮著更為多元、適需和集約的方式轉變。
四、科普信息化工程彰顯“互聯網+ 科普”的深度融閤優勢
在此時代語境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於2014 年啓動瞭科普信息化的頂層設計規劃;同年12 月,發布瞭《中國科協關於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的意見》。總體目標是:科普工作要適應信息社會發展,弘揚 “開放、共享、協作、參與”的互聯網精神,充分運用先進信息技術,有效動員社會力量和資源,豐富科普內容,創新錶達形式,通過多種網絡便捷傳播,利用市場機製,建立多元化運營模式,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提高科普的時效性和覆蓋麵。該意見強調科普信息化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麵,更關鍵、更重要的是科普理念和科普行為方式的徹底轉變,即從單嚮、灌輸式的科普行為模式,嚮平等互動、公眾參與式的科普行為模式的徹底轉變;從單純依靠專業人員、長周期的科普創作模式,嚮專業人員與受眾結閤、實時性的科普創作模式的徹底轉變;從方式單調、呆闆的科普錶達形態,嚮內容更加豐富、形式生動的科普錶達形態的徹底轉變;從科普受眾泛化、內容同質化的科普服務模式,嚮受眾細分、個性精準推送的科普服務模式的徹底轉變;從政府推動、事業運作的科普工作模式,嚮政策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科普工作模式的徹底轉變。
2015 年,“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由中國科協和財政部共同實施。項目內容包括建立網絡科普大超市、搭建網絡科普互動空間、開展科普精準推送服務、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運行保障。總體目標是:“一年搭建框架、初見成效,兩年完善提升、效果凸顯,三年體係完善、持續運行”。圍繞“科普中國”權**科普品牌建設,2015 年通過招投標遴選新華網、騰訊網、百度等13 傢機構承擔項目實施,以PPP 模式 調動社會資本的投入,提升專項實施力度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自2015 年9 月14 日各科普頻道(欄目)、移動端科普應用開通以來(截至2016 年3 月23 日),專項原創優質科普內容資源總量近1.5TB,實現瀏覽量26.14 億人次,其中移動端瀏覽量為22.01 億人次。
新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 年)》增加瞭“科普信息化工程”相關內容,從科普服務模式創新、網絡優質科普內容供給、媒體科技傳播水平、科普信息的落地應用等方麵提齣任務要求,相應措施包括:實施“互聯網+ 科普”行動、繁榮科普創作、強化科普傳播協作、強化科普信息的落地應用等。值得注意的是,該實施方案還提齣要“引導建設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分享的科普生態圈,打造科普新格局”,更好地發揮公眾在科普創作和科普傳播中的積極作用。關於科普信息的落地應用,該實施方案要求“依托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洞察和感知公眾科普需求,創新科普的精準化服務模式,定嚮、精準地將科普信息送達目標人群”。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科普工作將貫穿科普信息化理念,使互聯網與科普深度融閤發展。
第二節 網民科普行為數據映射科普需求側現狀
2015 年8 月31 日,國務院頒布瞭《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強調“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創新,用數據管理”。科學普及工作麵嚮廣大社會公眾,科學傳播模式不再是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更加注重雙嚮交流互動,科普信息的傳播方和接收方趨嚮於處於更加平等的位置。因此,開展科普工作不僅著力於科普供給側,還要貼近和契閤科普需求側。開展科學普及和傳播活動應該遵循一定規律,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上,揭示強相關性要素之間的關係,以便科普信息精準抵達科普受眾,提升科普效果。
一、網民科普行為整體描述
要實現上述目標,研究者須站在公眾立場,立足公眾視角,聚焦互聯網背景下的社會公眾在科普方麵“需要什麼”“關注什麼”“怎麼獲取”“怎麼分享”以及“什麼態度”等問題。圍繞這些與科普相關的問題,公眾作為行為主體,藉助越來越便捷的互聯網,采取一定的行動,錶現齣一係列的行為方式,在本書中統稱為網民科普行為。
受益於互聯網的興起,普通公眾遇到不能解答的科學問題時,可以藉助索引擎來尋求問題的答案。身邊的“低頭族”越來越多,手機等移動終端成為公眾獲取信息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用戶在互聯網終端,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工具,藉助“分享”“推送”或“轉發”等功能,方便實現科普內容的二次傳播,對於擴大科普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互聯網網民針對蘊含科技問題的新聞事件所發錶的言論或評價,則反映齣他們的立場和關注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對網民科普行為數據進行較為全麵的采集,並開展細緻的分析和解讀,就能從中找到開展科普工作的對策,進而更有效地迴應公眾關切。在科普領域,以網民的搜索內容為依據,便於研究者掌握網民在科普需求上的特點和規律;以網民科普信息獲取和傳播行為作參考,可以掌握網民對科普內容和形式的閱覽習慣和偏好;以網民對蘊含科技問題的事件的關注程度和態度取嚮為基礎,從網民自身立場和角度去尋找科普突破口的想法便更貼近現實(錶1-1)。
錶1-1 網民科普行為描述、解讀及科普工作對策
信息傳輸的動因和過程包含信息需求、信息獲取、信息傳播等環節,網民的科普行為錶現對應於搜索、閱覽、轉發或評論(圖1-1)。這些行為錶現的特徵和規律可從人群、內容、方式和渠道等維度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
圖1-1 信息傳輸與網民行為的關係圖
二、網民科普行為分解
(一)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
搜索引擎是網民錶達需求、獲取信息的工具和通道。據統計,作為zui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日響應來自138 個國傢或地區的60 億次搜索請求。通過對搜索引擎數據庫的信息分析來判斷網民的科普需求,可以瞭解我國網民在科普需求搜索方麵“誰在搜”“搜什麼”“怎麼搜”(包括“用啥搜”“何時搜”“在哪搜”)等狀況及其動態。分析的具體內容方嚮包括:科普搜索總量趨勢、科普搜索主題分布、科普關鍵詞熱度、科普搜索的人群特徵、科普搜索的地域特徵、科普搜索習慣等。
(二)網民科普信息獲取及傳播行為
如圖1-1 所示,網民的科普需求是信息傳輸的動因。在信息流程上,信息獲取和信息傳播是後續的兩個重要環節。移動互聯網是科普內容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工具在方便網民閱讀、獲取科普信息並分享科普信息方麵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前麵提到,通過移動端訪問“科普中國”的瀏覽量占據瞭優勢,移動端在科普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位置進一步得到印證。若以移動互聯網用戶數據庫為分析對象,通過一定規則判斷網民閱讀
內容介紹
本書從信息社會背景下網民科普行為的界定和剖析入手,聚焦網民科普需求搜索行為、網民科普信息的獲取和傳播行為以及網絡科普輿情,運用搜索引擎數據庫及輿情監測平颱采集並分析網民科普行為的相關數據,為各地開展科普實踐工作提供決策參考,助力新時期科普工作的轉型升級。同時,本書還對科普信息化建設中先進信息技術的充分閤理運用進行瞭有益的探討,可供科普工作者在實踐中藉鑒。
作者介紹
鍾琦,女,中國科普研究所媒體科技傳播研究室研究員。從事科普研究14年,主要參與過國傢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研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研究、科普信息化研究等,2009—2014年創立並連續舉辦六屆“館校結閤·科學教育”論壇。個人研究方嚮:科普場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圍繞社會熱點開展的科普活動及評估、媒體科技傳播等。主要研究成果:2002—2008年齣版共7本《中國科普報告》;2009—2013年齣版共5本《(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年報》;2007—2010年齣版共4本《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評估報告》;並齣版瞭《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館校結閤·科學教育理論探索》《館校結閤·科學教育論文集》《館校結閤·科學教育與新媒體》等。 王康友,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科協科普信息化領導小組成員、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科普研究》主編,曾任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作有:《對內實用管理之道》(獨立編*,人民齣版社,1988)、《競爭時代的管理》(參與編寫,人民齣版社,1992)、《管理學知識與科技社團管理》(參與編寫,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1992)、《中國科協學》(參與編寫,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1992)、《當代中國叢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參與編寫,當代中國齣版社,1994)、《中國科協發展戰略研究》(參與編寫,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2003)、《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參與編寫,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2013)、《第三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2013)》(參與編寫,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2015)、《中國科學教育發展報告(2015)》(主編,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5)、《科學·平行2016》(
數說科普需求側——網民科普行為數據分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