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艺术哲学读本(第2版)
定价:115.00元
作者:大卫·戈德布拉特 李·B·布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3002038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艺术哲学,与艺术自身一样,是一个能够激起质询与考究的深远且迷人的领域。它时而细微,时而宏大,时而曲折,时而简白。《艺术哲学读本》已刊选的文本能够呈现出艺术哲学的范围与细节,使其和艺术自身一样令人激动不已。
《艺术哲学读本》按照艺术门类——绘画、摄影与电影、建筑与三维、音乐、舞蹈、文学、表演刊选了哲学家和艺术家对于艺术和艺术哲学的阐释,旨在抵制把艺术视为单一整体的意图。正如彼得基维(Peter Kivy)所说:“没有艺术,只有各门艺术。我们不能再像上帝置于一切之上那样凌驾于我们的创作题材之上,给实践赋予崇高的理论,甚至还以对乱糟糟的工坊里所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为荣。”本书分为绘画、建筑、音乐、文学等部分旨在为在这些领域的实践者以及热爱各门艺术的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帮助,从哲学高度领悟各门艺术。主题的艰深复杂并不妨害艺术哲学是一个包含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引人入胜的事实。
当然,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所有的艺术——无论在形式与功用上有多么相异——总在根本上有共通之处。本书还包括了阐述'所有的艺术'或审美经验的美学文章,它们在后两部分——古典资源和当代文献。
本书体量庞大,虽不敢妄称资源,但作者希望将之视为任何喜爱艺术的人若被困在荒岛上会随身携带的书。
目录
部分 绘画
反对模仿 柏拉图
写真的界限 恩斯特·贡布里希
艺术语言 尼尔森·古德曼
艺术的罪行 丹尼斯·达顿
现代绘画中的形式 克莱夫·贝尔
形式分析 埃德蒙·伯克·费德门
论现代主义绘画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意向性视觉趣味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
艺术作品与微不足道的真实事物 亚瑟·C·丹托
艺术作品的本源 马丁·海德格尔
为什么没有的女艺术家? 琳达·诺克林
表现的悖论 加里·L·哈格伯格
绘画与道德规范 安妮·伊顿
第二部分 摄影与电影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
透明的图像 肯达尔·L·沃尔顿
摄影术有何奇特之处? 泰德·科恩
洞寓 柏拉图
电影的力量 诺埃尔·卡罗尔
作为形象的女人,作为观者的男人 劳拉·穆尔维
观众、演员和明星 斯坦利·卡维尔
美与罪:以莱妮·里芬施塔尔为例 玛丽·德芙烈
第三部分 建筑与三维
建筑学问题 罗杰·斯克鲁顿
虚幻的空间 苏珊·K·朗格
装饰与罪恶 阿道夫·卢斯
走向建筑 勒·柯布西耶
建筑作为有装饰的庇护所 罗伯特·文丘里
讨论建筑 雅克·德里达
建筑自身的移位 大卫·戈德布拉特
无罪申诉 杰弗里·科普尼斯
自然与艺术 唐纳德·克劳福德
有些东西可能不喜欢墙 帕特里夏·C·菲利普斯
第四部分 音乐
音乐的表现与音乐的情感营造 詹妮弗·罗宾逊
言外之意的财富 戴安娜·拉夫曼
音乐中的再现 罗杰·斯克鲁顿
声音与相似 彼得·基维
录音天使 埃文·艾森伯格
灌音 李·B·布朗
忠于作品 莉迪娅·戈尔
非洲音乐 约翰·米勒·切尔诺夫
论音乐概念 杰罗尔德·列文森
第五部分 舞蹈
虚幻的力 苏珊·K·朗格
舞蹈里发生了什么? 门罗·C·比厄斯利
工作与舞蹈 诺埃尔·卡罗尔和萨利·贝恩斯
第六部分 文学
文学是什么? 特里·伊格尔顿
情感的诗意表现 R.G. 柯林伍德
作者的意图 门罗·比厄斯利
作者是什么? 米歇尔·福柯
作为修正的批评 理查德·魏赫姆
解释之下 理查德·舒斯特曼
如何吃掉一首中国诗? 理查德·博德曼
想象与使人相信 格雷戈里·柯里
第七部分 表演
伊安篇 柏拉图
论悲剧 亚里士多德
悲剧的诞生 弗里德里希·尼采
论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媒介化文化中的现场表演 菲利普·奥斯兰德
文学即一门表演艺术 J.O. 厄姆森
第八部分 流行艺术与大众艺术
后现代状况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电视与美学 安伯托·艾柯
仿真 让·鲍德里亚
柏拉图与大众传媒 亚历山大·尼哈玛斯
阿多诺反对流行音乐的论据 李·B·布朗
形式与乡土爵士乐 理查德·舒斯特曼
舞厅雷鬼乐的社会意识 艾妮塔·M· 沃特斯
摇滚乐为何如此喧噪? 西奥多·格拉奇
白种人能唱布鲁斯歌曲吗? 乔尔·鲁蒂诺
庸俗作品 罗伯特·所罗门
笑话 泰德·科恩
何为漫画? 格雷格·海曼和亨利·约翰·普拉特
腹语术 大卫·戈德布拉特
文学 乔尔·费恩伯格
文学真正的危害 凯瑟琳·犃·麦金农
定义大众艺术 诺埃尔·卡罗尔
第九部分 古典资源
论鉴赏的标准 大卫·休谟
崇高 埃德蒙·伯克
对美的判断 伊曼努尔·康德
美学 G.W.F. 黑格尔
作为经验的艺术 约翰·杜威
第十部分 当代资源
美学概念 弗兰克·西布利
艺术范畴 肯达尔·犔·沃尔顿
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 莫里斯·威茨
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 乔治·狄基
语境中的女性主义 佩格·齐格林·布兰德
审美无利害的另一种辩解 西奥多·格拉奇
艺术博物馆是种族主义者吗? 莫里斯·伯格
文化战争 卡罗尔·犛·万斯
艺术与税收 保罗·麦蒂克
自然环境的审美鉴赏 艾伦·卡尔松
附录:主要贡献者
译后记
作者介绍
大卫戈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在丹尼森大学教授哲学,写了很多关于艺术的文章,其中有一些是建筑方面的。出版作品涉及各种哲学与艺术理论,即将出版一本关于腹语术与艺术的书。
李B布朗(Lee B. Brown),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哲学,在哲学多个领域撰写了大量文章,包括流行音乐,尤其是爵士乐。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艺术创作过程本身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并没有止步于对艺术品的分析,而是尝试去触及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探讨他们的灵感来源、创作动机以及在技艺探索中的挣扎与突破。书中对印象派画家在光影表现上的创新,不仅仅是从技术层面解释了他们如何打破传统,更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对瞬间感受的捕捉、对色彩主观性的运用,以及这种探索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变迁相互映照。还有关于现代艺术的讨论,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各种抽象、观念的艺术形式视为“看不懂”,而是试图去理解艺术家们为何要告别具象,去探索更纯粹的形式、更深刻的思想。特别是书中对一些哲学思潮如何影响艺术家的观念,例如存在主义对荒诞派戏剧的影响,或是精神分析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启发,都让我看到了艺术与思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中获得了一种新的视角,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欣赏艺术品,而是开始尝试去理解艺术家的“为什么”,去感受他们创作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思考,这对于我自身的思考和创作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门学科,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其核心的哲学观念。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将艺术哲学看作是孤立的理论体系,而是巧妙地将其与美学、认识论、本体论等哲学分支相结合,展现了艺术哲学在整个哲学图景中的位置。书中对“美”的定义、对艺术品“真理性”的探讨,以及对艺术家“创造力”的解析,都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在艺术观念上的碰撞与对话的梳理,比如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在艺术判断上的差异,又如现象学如何为我们理解艺术体验提供了新的维度。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对世界、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和理解之中。书中对一些经典哲学问题的探讨,如“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好的艺术?”,以及“艺术在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都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既有对传统观点的回顾,也有对新锐理论的介绍。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我在阅读艺术哲学的过程中,也对整个哲学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演变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艺术史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时代艺术风格形成背后的社会、文化、哲学根源。比如,在解读古希腊雕塑时,作者不仅仅是描述其形体之美,更是将其与当时的民主政治、人文主义思潮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艺术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缩影。而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则详细阐述了透视法、解剖学等科学知识对艺术创作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宗教改革对其艺术主题和表达方式带来的微妙变化。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看似边缘化的艺术现象也有着深刻的洞察,例如对中世纪宗教艺术的解读,摆脱了“黑暗时代”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其独特的精神性和象征意义。通过阅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艺术的每一次革新与蜕变,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何艺术总是在不断地挑战与突破中前行。这种宏观的视角和细致的分析,让我对艺术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融会贯通的整体。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鼓励我用一种更批判、更开放的态度去审视周遭的艺术现象。书中关于艺术评价标准的讨论,让我意识到“好”与“不好”并非是绝对的,而是与时代、文化、个体经验紧密相关的。它挑战了我一些固有的审美观念,促使我去反思自己为何会产生某些偏好,又为何会排斥另一些事物。书中对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的探讨,也让我跳出了纯粹的审美层面,开始思考艺术在社会变革、文化传承、甚至个体精神成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例如,书中对街头艺术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艺术如何突破画廊的围墙,与日常生活发生互动,并成为一种社会发声的媒介。又例如,对观念艺术的解读,让我理解了艺术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物质形态上,更在于其所传递的思想和引发的思考。这种思维上的拓展,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的“艺术化”改造,让我对世界和艺术的理解都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我一眼就爱上的。硬壳封面,纹理细腻,触感温润,仿佛捧着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内页纸张的厚度恰到好处,不薄不透,印刷清晰,色彩饱满,即使是晦涩的理论文字,在这样的载体上阅读,也少了几分枯燥,多了几分沉浸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编排上的用心,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艺术起源到具体的艺术流派,再到对艺术家创作心理的探讨,知识点的梳理脉络分明,让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深奥的艺术理论。封面上的图案设计也颇有深意,并非随意的拼贴,而是经过精心构思,隐喻着本书的主题,每次翻开它,都能在封面和扉页之间找到新的解读角度,这本身就是一种别致的艺术体验。更不用说,它还配有一张精美的书签,上面印着一句耐人寻味的艺术名言,每次合上书,都能带着这句话继续思考,这无疑是为阅读增添了不少仪式感。总而言之,从硬件到软件,这本书都透着一股子“好书”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品读,甚至将其作为案头的摆设,时不时地抚摸一下,感受那份沉甸甸的知识分量和艺术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