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楚秦汉历史地理研究 9787030550644

出土文献与楚秦汉历史地理研究 978703055064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威 著
图书标签:
  • 出土文献
  • 楚文化
  • 秦汉历史
  • 历史地理
  • 考古学
  • 文献学
  • 中国历史
  • 地域文化
  • 学术研究
  • 古文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0644
商品编码:299068041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出土文献与楚秦汉历史地理研究 作者 郑威
定价 82.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550644 出版日期 2018-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出土文献向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楚简、秦简、汉简是其中体量**的部分。本书以楚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地理资料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楚国的封建制、县制及秦汉郡县等历史地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具价值的观点;书中大致勾勒出了楚秦汉封建、郡县的不同状态,可供学界参考。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研究的专著简介,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和区域的变迁与发展。 --- 《巴蜀考古发现与上古文明重构》 作者:[此处可设定一个学者的名字] ISBN:[此处可设定一个不重复的、合理的ISBN号] 出版社:[此处可设定一个与地理学、考古学相关的出版社名称] 篇幅:约 500 余页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是对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巴蜀文化圈(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部分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之际考古遗存的深入考察与综合研究。全书以田野考古的最新发现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记载与地质学、人类学研究成果,旨在对巴蜀地区上古文明的起源、发展脉络、社会结构、物质文化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与重构。 本书并非对特定文献的单纯解读,而是侧重于物质遗存所揭示的早期历史图景,尤其关注那些挑战传统“中原中心论”视角的本土发展轨迹。研究范围涵盖了从三星堆、金沙遗址所代表的古蜀文明早期阶段,到战国秦汉时期巴蜀文化区域的整合与转型。 第一部分:巴蜀地区的史前基础与文明曙光 本部分着眼于巴蜀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通过对成都平原及川西高原上遗址的精细发掘报告进行分析,本书详细讨论了包括宝墩文化在内的早期聚落形态。重点分析了陶器、玉器、石器等物质证据所反映的社会复杂化进程。 三星堆的“异质性”: 深入探讨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像、面具等关键器物所揭示的独特宗教信仰与权力结构,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东亚青铜时代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强调其独立发展而非完全依赖外来影响的特性。 金沙遗址的延续与转型: 研究了金沙文化在三星堆衰落后的角色,探讨了从祭祀中心到区域性王权中心的权力转移,并首次将金沙遗址的黄金制品与同期南方青铜文化群落进行对比。 第二部分:巴与蜀的文化互动与国家形态的孕育 本部分将焦点投向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重点考察了“巴”与“蜀”两个主要文化群体的形成与互动关系。 巴文化的研究进路: 依托长江上游的考古发现(如川东、鄂西地区的巴文化遗存),本书梳理了巴族起源的可能路径,分析了其独特的船棺葬习俗、冶铁技术和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辐射力。特别关注了巴文化中冶金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蜀国政治地理的演变: 基于对蜀国都城遗址(如新城遗址的探索)的考察,结合竹简文书等间接史料,勾勒出蜀国在战国时期从松散邦联向中央集权国家转变的地理基础和行政模式。探讨了古蜀国与楚国、秦国在文化和军事上的接触点。 第三部分:秦汉之际的文化整合与地理重塑 该部分是本书的后半部重点,分析了秦国灭蜀之后,巴蜀地区如何被纳入秦汉帝国版图,以及这一整合对当地历史地理带来的深刻影响。 秦汉郡县制下的社会结构重构: 考察了秦汉在巴蜀地区新设的郡县(如广汉郡、犍为郡)的布局,以及这些新行政区划对原有的族群聚居地、交通网络和经济模式的冲击。通过对汉代墓葬形制、画像砖题材的分析,探讨了巴蜀精英阶层对帝国文化的接受程度与本土传统的保留情况。 交通网络与资源开发: 详细论述了秦汉时期修建的“盐铁官道”和“五尺道”对巴蜀地理空间的影响。分析了水稻种植、桑蚕养殖等经济活动在汉代得到标准化和大规模推广的历史地理意义,这些变化奠定了后世四川盆地作为“天府之国”的基础。 物质文化的融合: 对比研究了汉代巴蜀地区出土的陶器、铜器和明器,揭示了中原文化元素(如轺车、明器制度)如何与本土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风格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巴蜀汉文化”。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不仅精通考古学解读,更将环境考古学的成果引入历史地理的分析框架中,例如,通过分析特定时期湖泊沉积变化来推断早期聚落的选址策略,或通过土壤分析来判断早期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本书力求避免将考古发现简单地等同于文献记载,而是将物质证据置于独立的研究轨道上,以期勾勒出更具韧性与生命力的巴蜀古代文明图景。全书配有大量考古测绘图、遗址分布图及关键出土文物的高清复原图,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研究材料。 本书价值: 《巴蜀考古发现与上古文明重构》是对中国西南地区早期文明研究的一次重要推进,它为理解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支撑,尤其对于那些关注中国早期区域中心如何独立发展并最终汇入中华帝国体系的研究者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调调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扎实的感觉,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期待值又提升了不少。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在选题上的独具匠心。各种出土文献的名称,如竹简、帛书等,无不诉说着尘封已久的故事,而“楚秦汉历史地理”这一主题,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对那个时期的地理环境、交通路线、城市布局一直都非常感兴趣,总觉得理解了地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走向。这本书似乎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与地理信息相结合,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更加生动立体的历史画卷。书中的插图和地图也让我充满期待,希望它们能够成为理解书中内容的得力助手,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遥远的时代。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历史地理是理解这一切的基石。兵家必争之地、粮道运输、甚至是文化传播的脉络,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楚秦汉这段时期,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期,奠定了后世的基本版图和政治格局。这本书以出土文献为切入点,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地理,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有潜力的。出土文献往往能提供一些官方史书所没有记载的细节,比如地方性的行政区划、民间交通网络,甚至是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往来。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将这些细节与已知的历史地理信息相结合,我相信一定能够勾勒出更加细致和丰富的历史地理面貌。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楚国、秦国和汉朝早期疆域的划分、各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功能、以及影响当时政治军事活动的地理因素的论述。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历史的认知,需要多维度的视角。仅仅依靠文字史料,往往会留下许多模糊的空白。而“出土文献”的出现,就像是为这些空白处注入了鲜活的色彩。这本书将出土文献与历史地理研究相结合,这让我看到了一种将物质证据与空间信息相结合的全新探索模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文献本身的研究,比如其材质、书写方式、以及发现的地理位置等信息,这些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同时,我更希望书中能够通过这些文献,揭示出一些关于当时地理环境的未知之处,比如一些已经消失的古道、被遗忘的聚落,甚至是对于一些重要地点的全新认识。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在于它对已知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补充和修正,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对未知历史地理的探索欲望,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空间演变提供新的线索。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物质遗存有着近乎痴迷的热情,而“出土文献”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直接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解开历史谜团的关键钥匙。这本书能够将出土文献与历史地理研究相结合,无疑是一种非常前沿和深入的探索方式。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证那些零散的文献,并通过地理学的视角去解读它们所承载的信息,比如关于古道的走向、水系的变迁、乃至聚落的分布等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整理,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和重塑。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残缺不全的文献,又是如何运用地理学的模型和方法来弥补文献的不足,从而勾勒出更加准确和完整的历史地理图景。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它能够提供多少新史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更具象、更具空间感的维度。

评分

我一直相信,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离不开对其生存环境的认知。地理环境不仅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甚至是审美情趣。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与楚秦汉历史地理的研究,这让我联想到,或许书中会有一些关于当时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的论述。比如,他们是如何规划城市的,如何利用河流进行灌溉和运输,又是如何看待山川河流的,这些都可能在出土文献中有所体现。而历史地理的研究,则可以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展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古代社会。我对于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地理名词、地名考证,以及这些地理信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相互印证的部分,充满了好奇。我相信,通过对历史地理的深入挖掘,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楚秦汉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