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杨军书学论文集:跬步集
定价:55.00元
售价:55.0元,便宜0.0元,折扣100
作者:杨军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35669032
字数:
页码:1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收入至《杨军书学论文集:跬步集》中的《北宋翰林御书院研究》、《论唐宋科举制度对书法的影响》、《北宋翰林御书院与书学研究》等文章,对北宋专门书法机构——翰林御书院、北宋科举制度、书学制度等进行了研究,紧紧结合北宋推行的右文政策,提出了北宋科举制度与书法风尚的形成、御用书家对时代书风的影响等观点,其中的许多论述不乏真知灼见。比如说,为了防止徇私,宋代的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这一新制度却造成宋代楷书的式微。
《杨军书学论文集:跬步集》中还是有一些论文专门讨论名家书法,如研究欧阳修的书法和书学思想、蔡京的书法的论文。收入《杨军书学论文集:跬步集》中的讨论文坛欧阳修的推介如何确立了蔡襄、苏舜钦的书学地位的两篇论文和《论苏轼对欧阳修书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一文,着重分析了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往,他们在书学方面的切磋、品评、揄扬、提携,构成了北宋书家群体崛起的重要条件之一。
作者的文章通常篇幅不是很长,但都能扼要地点出问题的关键。他以其一系列富有新意的研究,拓展了北宋书学研究的视野,这不仅是书学领域里的新成果,也是对北宋文化史研究很有意义的贡献。
北宋外戚书画鉴藏研究
北宋翰林御书院研究
从《集古录跋尾》看欧阳修的书学思想
北宋官法帖的刊刻与流布研究
论唐宋科举制度对书法的影响
北宋皇家书法展览——“曝书会”研究
论宋代楷书的式微
论宋代金石学家对隶书与八分的考辨
论苏轼对欧阳修书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北宋时期汴京书画市场研究
“书如其人”的理论建构及其负面影响
“苏子归黄泉,笔法遂中绝”——论欧阳修的推介对苏舜钦在北宋书坛地位确立的意义
对蔡京书法史地位的再讨论
“附名篇末,以永其传”——论欧阳修的推介与蔡襄在北宋书坛地位的确立
北宋馆阁书画鉴藏研究
北宋宗室书画鉴藏研究
北宋苏易简、丁谓、王溥书画鉴藏研究
欧阳修书法刍议
北宋的书画交易市场——汴京大相国寺
中国名山石刻文字漫谈
春风秋月一才人——唐寅书法艺术探析
北宋翰林御书院与书学研究
后记
《杨军书学论文集:跬步集》:
由拳纸等,也都各有特点,负有盛名。四川是宋代造纸的一个重要地区,所产麻纸北宋以前就很驰名天下的薛涛笺,更是纸中珍品,深为世人所爱。
宋纸与前代相比,一个更大的进步是其纸幅大大增长了。《长物志》载:“宋有澄心堂纸,有黄白经笺,可揭开用。有碧云、春树、龙凤、团花、金花等笺,有匹纸长三丈至五丈,有彩色粉笺及藤白、鹄白、蚕茧等纸。”宋初学者陶谷《清异录》载其家珍藏的上百幅徽纸,纸幅都在一丈以上。今天所见宋徽宗的墨迹《干字文》,纸长即达三丈余。纸幅的增长,也说明宋代造纸技术比前代有了巨大的进步。宋代造纸的原料有麻、竹、桑皮、藤、苔、麦茎、稻秆、楮等多种,也比前代扩大了。从制造工序和技术看,宋纸也比前代有了显著改进和提高,除了上面提到的蜀笺制作技术外,一般纸的制作也要经过许多步骤,每个步骤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宋始用熏笼烘焙的方法代替把纸浆抄到墙壁上晾干的办法,这一技术变革,使宋纸“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在质量上远远胜过前代。总之,宋代造纸技术和造纸业的进步是巨大的,无论从纸的产量或质量上都是前代所不能比拟的。
造纸业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北宋的制墨也较前代有巨大的进步。墨的生产以歙州李氏所造为珍品。据宋人笔记所载,北宋元祐以前的墨工有陈瞻、董仲渊、张顺、潘谷、沈桂等,崇宁、大观以后有张孜、陈昱、关硅、梅鼎、张滋、田守元、郭遇明、张浩等。
北宋时期,摹拓法帖的用纸与用墨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摹拓《淳化阁帖》质量上层的就是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淳化阁帖》虽为黄米掊击,而今之书家莫不祖之。其澄心堂纸、李廷硅墨,而无银锭纹者,初拓也,绝不易得。”由于澄心堂纸和李廷王丰墨在北宋极为珍贵,所以一般摹拓北宋法帖多用白麻纸,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北纸”,纸浆较粗,纤维较长,质地厚重,亦为摹拓法帖的上品。摹拓法帖用纸和用墨的不同,会产生“蝉翅拓”和“乌金拓”的区别。
……
《跬步集》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在浩瀚的书学海洋中徜徉。杨军先生的文章,并没有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复杂的书学理论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宋代文人书法美学的探讨。作者并没有流于对苏黄米蔡等大家作品的简单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背景、哲学思想以及个人情怀如何共同作用,塑造了宋代文人独特的书法审美趣味。他提及的“尚意”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个体精神自由和情感表达的追求。我个人虽然对书法史涉猎不深,但通过杨军先生的解读,仿佛能窥见那个时代的风雅,感受到文人墨客在笔墨间流淌的情感与智慧。书中对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分析,也充满了启发性。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体会每一笔、每一画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作者心迹。这种由表及里,由技法到精神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乐趣。
评分初次翻开《杨军书学论文集:跬步集》,我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仿佛即将踏入一片深邃的知识殿堂。杨军先生其人,在我眼中一直是书学领域的一座高峰,其论述严谨,学养深厚,每每能拨开迷雾,直指核心。这次的论文集,更是汇集了他多年心血的结晶,读来让人受益匪浅。从开篇那篇关于汉晋碑刻书法的考证,便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古文字功底,他不仅详细梳理了历代学者的观点,更以自己独到的见解,结合出土文物和传世碑帖,对其中一些模糊不清的争议之处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把握,比如在分析某一块碑刻的字形演变时,他能够细致到每一笔画的起收、转折,乃至墨色的深浅,这种极致的严谨态度,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视觉和认知的双重盛宴。整本书的编排也颇具匠心,每一篇论文都像一颗颗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瑰丽的书学画卷。读完后,我对书法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评分《跬步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书法这门古老艺术的价值与意义。杨军先生的文章,对于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继承传统,而是提出了“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的议题,并结合历史上的诸多案例,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曾一度认为,书法创作就是要严格遵循古人的法度,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并非是无根之木,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功底之上,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书中对于一些当代书法现象的评析,也相当犀利而深刻,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书法的一些固有观念。他提出的“学书不能止于技巧,更要注重书外功”的观点,更是如醍醐灌顶,让我明白,真正的书法大家,必然是胸中有丘壑,腹有诗书。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在对话中,我不断地被启发,被点醒,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杨军书学论文集:跬步集》之前,我对书学研究的印象是枯燥而沉闷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杨军先生的文风,与其说是学术论文,不如说更像是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文化随笔。他对于书法史上的若干重要人物的解读,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讨论,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对《兰亭》本身的书法价值进行分析,而是从王羲之当时的心境、所处的环境,乃至与友人的交往等多个角度,去解读这幅千古名作。这种“情理兼备”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冷冰冰的线条组合,而是承载着丰富情感和人生况味的艺术。书中的一些篇章,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些发生在书学史上的重要时刻,感受到了那些伟大的书法家们创作时的心路历程。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智者交流,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敬意和对艺术的深切感悟。
评分当我拿起《杨军书学论文集:跬步集》,我并没有预设任何具体的期待,只是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有所收获,能够拓宽我对书学的认知边界。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其中有一篇关于明代书法的论述,让我在阅读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杨军先生对于明代书法从帖学走向碑学的转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他没有简单地将这一转变视为一种风格的更迭,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我特别欣赏他对当时士人阶层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印刷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分析。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书中对于一些被忽视的书法家及其作品的挖掘,也让我耳目一新,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作者的思考过程中,仿佛在与作者一同探索书学世界的未知领域。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是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更多精彩的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