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走遍全球--香港 澳门
定价:71.00元
作者:日本大宝石出版社,孟琳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3227486
字数:
页码:
版次:4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出国旅游已经开始走入百姓家庭,并逐渐升温,成为一种时尚。《走1998年出版以来深受好评。2006年1月新版的8本图书均采用四色彩印,装帧精美、资料详实、内容实用。本系列丛书既有旅游出行的指南作用,又具有收藏价值。
内容提要
中国旅游出版社从1998年起已出版《走遍全球》系列丛书31本,2006年1月将出版新版8本,四色彩印,装帧精美,资料详实,内容实用。此批推出的彩印版《走遍全球》有:阿根延 智利 巴拉圭 乌拉圭、欧洲、北欧、印度、香港 澳门、巴西 委内瑞拉、中国台湾 东南亚。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关于东南亚美食探索的厚重著作,简直是一场味蕾的史诗级冒险!作者显然将毕生精力都倾注在了对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充满异域风情的烹饪艺术的挖掘上。我从第一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香料气息所震撼,书里不仅仅是罗列食谱,更像是在讲述每一种调味背后的历史与家族传承。比如,关于越南河粉汤底的熬制,他用了整整三章的篇幅,从牛肉骨的选择、焯水的精确时间,到香料包的配比,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入微,甚至连当地水质对汤头浓郁度的影响都有探讨。读到关于印尼“仁当”(Rendang)的部分,那种文火慢炖数小时、椰浆与香料完美融合的描述,简直让人忍不住放下书就想冲进厨房大展身手。而且,作者的文笔极其富有画面感,他描述泰国清迈夜市上烤肉串的烟火气,那种热浪、那种喧嚣,仿佛能穿透纸面直接抵达读者的感官。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菜谱,它是一部活生生的、关于东南亚饮食文化的百科全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热烈、奔放而又精致的异域饮食世界的大门。那种对地方食材的执着追求,对传统技艺的敬畏,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页文字中。
评分这本关于二十世纪早期欧洲先锋艺术运动(如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的理论探讨,简直是思维的“健身房”。它毫不留情地挑战了读者对“美”和“艺术”的既有认知。作者的论述风格冷峻、严密,充满了哲学思辨的色彩,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他并没有简单地介绍毕加索或杜尚的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促使这些艺术家进行颠覆性创新的社会、技术和心理背景。比如,书中对“时间性”在立体派绘画中如何被多角度重构的分析,就极其精彩,它将绘画从一个静止的瞬间提升到了对四维空间的探索。阅读过程中,我必须不断地停下来,对照书后附带的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作品图片,试图理解那些破碎的几何块面是如何象征着工业化带来的世界观崩塌。这本书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即便是面对最抽象的概念,作者也能用层层递进的论证将其梳理得井井有条,但毫无疑问,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耐心去啃食那些高密度的学术语言。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系列丛书,而这本尤其让我感到惊艳。它完全避开了那种枯燥的、建筑学式的分析,而是专注于“气韵”与“心境”的表达。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颇具诗意,他谈论苏州园林的漏窗时,用的不是“窗户”这个词,而是“借景的媒介”,如何通过有限的开洞,将远处的山石、近处的竹影切割、组合成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我记得有一段描述杭州西湖边的亭台楼阁,他竟然能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光线变化,与古人的审美情趣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读完后对“曲径通幽”有了全新的理解。书里还穿插了不少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词赏析,比如苏轼在黄州所见的景致如何影响了他的诗风,进而反映在他对建筑布局的偏好上。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漫游,它教会你如何用“心”去看待空间,而不是仅仅用眼睛。那些关于水池的布局、假山石块的摆放,都不是随意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是关于天人合一的具象体现。
评分我一直以为历史读物总是沉闷的,但这本聚焦于中亚丝绸之路沿线游牧民族社会结构的专著,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采用了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而非传统的战争史或贸易史叙事,这使得全书充满了鲜活的民族志色彩。他花费大量篇幅详细描绘了突厥部落内部的血缘关系、权力继承机制,以及他们对季节性迁徙路线的集体记忆是如何维护其社会稳定的。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可汗”权力的论述,作者指出,在游牧社会,可汗的合法性并非完全来自武力,更依赖于其在冬季狩猎祭祀中展示的“天赐的运气”和对水草资源的准确预判能力。书里对不同部落在面对定居文明时的文化适应与冲突有着细致的对比,比如柔然人与汉朝贵族在婚姻策略上的差异,分析得入木三分。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智慧和文化韧性的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对“在路上”这种生活状态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当代都市生态文学的一个范本,它以一种近乎博物学家的精准,记录了我们身边那些被忽略的“边缘物种”。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沉静而略带忧伤的观察口吻,聚焦于城市公园、废弃铁路和高架桥下的微观生态。他没有去赞美宏大的自然景观,而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苔藓如何依附在潮湿的混凝土墙上,某些适应力极强的昆虫如何利用交通噪音作为掩护来捕食。我尤其喜欢他描述“城市候鸟”的那一章,那些被霓虹灯光误导,迷失在玻璃幕墙间的鸟类,作者的描述充满了对现代文明与自然生命之间不可调和的张力的叹息。书中引用了大量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专业术语,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擅长将这些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为富有情感的画面。读完后,我再走过任何一条街角,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微小生命,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自然”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