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识别心理障碍 9787564157005 东南大学出版社

自我识别心理障碍 9787564157005 东南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勇贵,徐治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障碍
  • 自我识别
  • 心理健康
  • 精神疾病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临床心理学
  • 科普读物
  • 自助
  • 心理学
  • 健康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57005
商品编码:298936030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自我识别心理障碍

定价:29.8元

作者:袁勇贵,徐治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64157005

字数:25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着眼于人群中常见心理问题和障碍的识别与防止对策,并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以普遍大众为阅读对象,采用问答的形式,生动简洁,努力为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索心灵的边界:一本关于人类心理韧性与自我重塑的著作 书名:心灵的迷宫与灯塔:重塑自我认知的实践指南 ISBN:978-7-5641-5700-5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此简介内容不涉及“自我识别心理障碍”一书的任何具体论述、案例或理论框架,而是描绘了一本探讨人类心理韧性、自我认知重塑和适应性思维建立的深度著作。) --- 导言:在变动的世界中锚定自我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斥着前所未有的信息洪流与社会变迁。个体在快速迭代的价值观、身份认同的模糊地带以及对“成功”的永恒追逐中,时常感到一种深层的迷失感。这种迷失并非源于外部环境的绝对混乱,而更可能是内在认知结构与现实需求之间产生的结构性错位。本书并非关注特定病理状态的诊断与界定,而是致力于为那些在自我探索的旅途中感到困惑、渴望更清晰、更有力量地存在于世界上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认知工具和实践路径。 《心灵的迷宫与灯塔:重塑自我认知的实践指南》的核心关切在于:人是如何构建起对“我是谁”的理解的?这种理解在面对压力、失败和重大转型时,其稳定性和适应性如何?以及,我们如何有意识地进行“认知重塑”,以建立更具韧性和目的性的自我叙事? 第一部分:迷宫的绘制——理解自我认知的根基与陷阱 本部分将细致剖析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早期的依恋模式、社会化经验,到关键的人生转折点如何塑造了我们内在的“自我脚本”。 1. 叙事构建的起源: 我们不再将“自我”视为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理解为一种持续演进的“叙事结构”。探讨童年经验、家庭系统动力如何不自觉地雕刻出我们潜意识中的核心信念。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信念如何像滤镜一样,筛选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并最终固化我们的行为模式。 2. 认知的自动化与惯性回路: 书中详细阐述了“认知捷径”在日常决策中的作用,以及这些捷径如何演变成僵化的思维定式。重点讨论了“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在维护现有自我认知中的强大作用,以及当我们面对与现有认知相悖的新信息时,大脑倾向于排斥而非整合的机制。这部分会辅以大量日常情境的分析,帮助读者识别自身思维中的“盲点”。 3. 身份的流动性与锚点危机: 在现代社会,职业、角色、人际关系不断变化,原有的身份锚点(如职业头衔、既有角色)可能迅速瓦解。本书探讨了当这些外部锚点动摇时,个体内部如何产生“身份危机”,以及这种危机感如何被误读为彻底的无能或失败。我们强调区分“角色认同”与“核心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穿行与定位——重塑认知的核心工具箱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提供了一系列经过时间检验的、基于认知科学与积极心理学原理的工具,用于主动解构与重建内在认知框架。 4. 解构“必须”与“应该”的枷锁: 探讨了绝对化思维(如“我必须完美”、“我应该总是快乐的”)如何制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引入“模糊性容忍度”的训练,教导读者如何将僵硬的二元对立思维(成功/失败,好/坏)转化为连续光谱,从而接纳生活中的灰色地带和不确定性。 5. 情感的再标签化与功能性分析: 许多负面体验之所以难以处理,是因为我们对其进行了灾难性的标签化。本章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指导读者将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分解为其底层的信号与需求,而非将其视为需要被压制或逃避的“敌人”。重点在于探究这些情绪试图告诉我们关于当前环境的哪些关键信息。 6. 建立“适应性自我”的叙事: 真正的成长并非抹去过去,而是赋予过去新的意义。本书推崇“叙事重构”的艺术,教导读者如何审视过去的挑战和挫折,将其重新诠释为“学习经验”、“韧性证明”或“能力迁移的基石”,而非“缺陷证明”。这涉及到对“失败”这一概念的哲学性反思与实践应用。 第三部分:灯塔的建立——面向未来的内在整合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如何将重塑的认知嵌入日常生活,形成一种持续自我更新的能力,最终锚定于一个更有深度、更具弹性的自我观。 7. 价值观驱动的决策系统: 区分外部期望(社会压力)与内在驱动力(核心价值观)。本书提供了一套流程,帮助读者清晰界定其长期、非功利性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衡量日常选择和人际互动的“灯塔”。当外部噪音过大时,价值观成为最可靠的指引。 8. 意义构建与超越性视角: 探讨心理学中关于“意义”的研究,指出深度满足感往往来源于超越个体的联结。引导读者思考自身行为与更大图景(如社群、长期目标、知识探索)的联系,从而在日常琐碎中找到超越性的价值支撑,避免陷入狭隘的自我关注。 9. 持续的自我校准: 认识到“完成”不存在于认知重塑的旅程中。本书强调建立“自我校准的实践循环”——即定期的自我反思、认知假设的检验,以及对新经验的开放性接纳。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非静止的终点。 总结:拥有选择的自由 《心灵的迷宫与灯塔》旨在赋能读者,使他们从被动地被过去的认知所定义,转变为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如何理解自己、如何回应世界。这不是一套提供万能答案的秘籍,而是一套精密的地图和一套可靠的工具,帮助每一个渴望更清晰、更坚定地活出自我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穿透迷雾的光芒。它鼓励读者以一种科学、富有同情心和实践性的态度,去探索和构建那个既复杂又充满潜能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好奇,“自我识别心理障碍”。我一直对人性的复杂性感到着迷,尤其是在理解我们如何认识自己,以及这种认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份、能力、甚至是情感认知出现了系统性的扭曲,那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它会不会像一面破碎的镜子,映照出扭曲的自我,让个体在现实世界中步履维艰?我特别好奇,这种“障碍”是如何形成的?是童年经历的创伤,还是社会环境的压力,抑或是生理上的原因?书名本身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命题,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那些“不被看见”的内心挣扎,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个人与世界的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深刻洞见,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身边那些可能正承受着类似困扰的人。

评分

作为一个对心理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自我识别心理障碍”这个书名触动颇深。它不像许多心理学书籍那样直接探讨具体的疾病名称,而是以一个更具哲学意味的视角切入,探讨“自我识别”这一根本性的人类体验。我常常在思考,我们所谓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还是一个不断流动、受环境影响而建构的过程?如果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那意味着什么?是无法准确评估自己的价值,还是会错误地解读他人的意图?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自我识别”的机制,揭示那些可能导致认知偏差的心理过程,并且,如果可能的话,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校正这些偏差的思路。我希望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们提供认识和改善自身心理状态的实际指导。

评分

读到“自我识别心理障碍”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是那些过分自信、听不进任何批评的声音的人?还是那些总是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人?亦或是那些常常混淆现实与幻想,沉浸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的人?这种“识别”上的偏差,究竟会以何种方式展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人际关系的疏离,还是工作学业上的瓶颈?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这些现象,它们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那些常人难以触及的内心世界,去探索那些可能存在的“误区”,并且,最重要的是,为我们指明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评分

“自我识别心理障碍”这个书名,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它不像那些描绘具体病症的书那样直接,反而带有一种普遍性的探讨意味。我们每个人,在多多少少都会经历一些自我怀疑、自我认知的困惑吧?这本书似乎触及了人类个体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否准确。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界定“障碍”这个词。它是一种病理性的状态,还是说,也包含了一些普遍存在的,但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认知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解读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陷在自我否定的泥沼里,而有些人又会过度膨胀,脱离现实。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具启发性的观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自我识别心理障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基石。如果这个基石出现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我设想,这可能意味着一个人无法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从而做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或者,他们可能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评价,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去解析这种“障碍”的产生机制,是源于早年的经历,还是后天的环境塑造?它是否会探讨,这种障碍如何影响到个体的决策、情感表达,甚至是对未来的规划?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严谨而又富有同情心的方式,为我们揭示这些复杂的心理过程,并且,最重要的是,为那些可能正承受着这种困扰的人,提供一些希望和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