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9787565508271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9787565508271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元春 著
图书标签:
  • 黄淮海科技战役
  • 农业科技
  • 科技史
  • 中国农业大学
  • 纪念
  • 历史
  • 科技发展
  • 农业现代化
  • 科技创新
  • 四十周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8271
商品编码:2988775790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定价:148.00元

作者:石元春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655082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9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自20世纪70年始,针对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国家组织过一场长达28年的科技大战役。由于战役的巨大成功,推动了我国涉及20个省市、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工程,为结束我国千百年缺粮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l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本书是参加该战役的首席科学家写的一部回忆录,记载了此次科学登攀中真实、动人、跌宕和励志的故事。章回小说体裁和流畅生动的文字将给读者带来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

目录


序幕:结缘

上篇 十年一剑——曲周试验区

 1.难抗命迁校延安,罹“克”疾回京疗养

 2.来电话七三六一,定未来后半今生

 3.仲夏日初探虚实,定大计夜话曲周

 4.进张庄涝水相迎,三透房安营扎寨

 5.苦思索作战方略,精谋划首份蓝图

 6.设样板四百亩地,前哨战打响试区

 7.开局年百事待举,王观澜视察督阵

 8.情报网建设在即,化验室刻不容缓

 9.办农校培训农民,育人才千秋基业

 10.抖秘籍综合治理,摆阵势以正相合

 11.出奇兵战绩喜人,靠科学镇住老碱

 12.论成败产量为上,种麦场人机比武

 13.起风波封杀浅井,辛德惠单刀赴会

 14.初来客不知深浅,苦遭遇省委书记

 15.迎风雨我行我素,且徐行何妨吟啸

 16.治理期四年一贯,创高速产治双馨

 17.谋推广梦系曲北,喜碰杯双五百万

 18.为验证再建试区,抒豪情叫板麦产

 19.阿金斯当场拍板,借外力圆梦曲周

 20.诚可贵河北认同,许铁城箴言六条

 ……

下篇 走向黄淮海

作者介绍


石元春,l931年生,湖北人,土壤学家。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l987—1995年任该校校长。现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l991年和1994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水盐运动》等专著。近年关注国内外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文摘


序言



《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 回望峥嵘岁月,致敬开拓创新 这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它以史诗般的笔触,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那段波澜壮阔的“黄淮海科技战役”之中。在建国四十周年之际,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倾力巨献,推出这部《战役记》,旨在深情回顾、全面梳理、深入研究那场对中国农业发展乃至国家战略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攻坚战。本书不以简单的叙事堆砌,而是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石,以生动的人物故事为脉络,以宏大的时代背景为舞台,力求全景式地再现这场战役的伟大意义和辉煌成就,向所有为此付出辛勤努力的科技工作者、广大农民以及各级领导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黄淮海地区,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重要的粮仓,但也长期受制于旱涝洪涝等自然灾害,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集全国之力,举科技之旗,在黄淮海地区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科技攻坚战,旨在彻底改变这里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农业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解放,一场组织能力的考验,一场民族意志的凝聚。 《战役记》从宏观的角度,深刻阐释了黄淮海科技战役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书中详细描绘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国家对于解决粮食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重视,以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作者们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资料的深入挖掘和梳理,力图还原这场战役决策的深邃考量,揭示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前瞻性。这不仅仅是针对黄淮海地区,更是对全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实践,其成功经验,为日后其他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战役的进程,是《战役记》着力描绘的重点。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宏观层面的分析,而是深入到具体的科技项目、研究领域和攻关难点。从农田水利建设到土壤改良,从新品种培育到先进耕作技术推广,再到病虫害防治和农机装备研发,本书几乎囊括了这场战役涉及的方方面面。它将那些抽象的科技名词,通过详实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奋斗历程。读者将看到,在条件艰苦、技术薄弱的年代,科研人员是如何夜以继日地进行田间试验,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实验室里的理论转化为能够指导生产实践的切实方案。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人”的力量置于历史叙述的中心。黄淮海科技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无数科技精英的智慧与汗水,也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参与和辛勤奉献。《战役记》中的人物画像,鲜活而立体。他们中有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科研的科学家,他们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他们中有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实践的技术推广员,他们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播撒在希望的土地上;他们中有积极响应号召,勇于尝试新技术的农民,他们是这场战役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最坚定的实践者。这些人物故事,或慷慨激昂,或感人至深,勾勒出了一幅幅感人肺腑的时代画卷,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战役记》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启迪未来。书中对黄淮海科技战役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提炼。它系统地分析了这场战役成功的关键因素,例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模式,以及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实施策略。同时,本书也坦诚地反思了战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为后人留下的思考空间。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对于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颇具匠心。它可能采用了时间轴与主题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既有战役发展脉络的清晰呈现,又有对关键领域和重要事件的深入剖析。通过分章节的深入阐述,读者可以逐步了解战役的全貌,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实践,从理论创新到成果转化,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大量的历史图片、数据图表和引述原文,也为本书增添了说服力和文献价值,使其成为研究黄淮海科技战役乃至中国农业发展史的重要参考。 《战役记》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技术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奋斗、关于创新、关于精神的史诗。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看到了集体智慧和坚定信念能够创造出的非凡成就。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这本书是了解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劳动者精神风范的绝佳读物。对于从事农业科研、生产和管理的专业人士而言,本书更是汲取智慧、激发灵感、推动创新的重要源泉。 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这部《战役记》,以其宏大的视野、翔实的史料、生动的人物和深刻的启示,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辉煌篇章,也为我们擘画了未来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科技创新,不懈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总而言之,《战役记:纪念黄淮海科技战役40周年》是一部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发展、关注农业进步的读者细细品读的著作。它是一次历史的回溯,一次精神的传承,一次面向未来的宣言。它用文字的力量,为那段辉煌的历史留下永恒的印记,也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虽然我不是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但“科技战役”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吸引力。它暗示着一种集结了智慧、资源和决心的大规模行动,旨在解决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黄淮海地区,在中国地理和农业版图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一场“科技战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是,这本书将如何描绘这场“战役”的全景。是自上而下的宏观战略,还是自下而上的无数个技术创新点?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当年亲历者的口述历史,那些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的个体故事,往往比冰冷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技术报告,更能够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出那个年代科研人员、干部和农民们,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温饱,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这种精神力量,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从“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这个信息,我立刻联想到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农业大学出品的书籍,往往意味着内容的严谨、考证的扎实,以及对专业领域的深刻理解。因此,我对于这本书在史实准确性、技术解读的专业性上,有着很高的期待。我猜想,书中一定汇集了众多在该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和专家,他们用严谨的学术态度,梳理了黄淮海科技战役的来龙去脉。或许,书中还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数据资料,甚至当年科研项目的手稿和照片,这些细节的呈现,无疑会大大增强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阅读的沉浸感。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知识的汲取和思想的启迪。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农业科学的演进历程,特别是黄淮海地区在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年代感,那个时代特有的朴实和庄重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油墨的香气。看到“黄淮海科技战役”这个名字,瞬间勾起了我模糊的记忆。我大概是那个年代的尾巴,依稀记得父辈们谈论起农业改革、粮食产量提升时的自豪感,虽然具体细节早已遗忘,但那种蓬勃向上的氛围却深深印在脑海里。这本书恰恰能填补我记忆中的空白,让我了解那个时期,尤其是在黄淮海这个关键地区,科技的力量是如何改变了中国的农业面貌。我想,它一定记录了很多鲜活的案例、感人的故事,甚至可能有一些当时充满争议的技术路线和决策过程。光是想象一下,那些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奋斗的科学家、技术员、农民,他们是如何集思广益,如何克服困难,我就觉得这本书的分量十足。这不仅仅是一部科技史,更是一部关于奋斗、关于智慧、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篇章,值得我深入去探究。

评分

“40周年纪念”这个标签,让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可能是一种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黄淮海地区在经历了这场科技战役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在面对新的科技挑战时,还有哪些借鉴意义?我好奇这本书在梳理历史的同时,是否也会引申出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长期作用,如何保持科技创新的活力,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本书的出现,恰逢其时,能够让我们这一代人,重新审视和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并从中汲取力量。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闪耀着时代的智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到一段重要的历史,更能引发对农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评分

对于“战役记”这个词,我一直有种特殊的解读。它不单单是战争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面对巨大挑战时,集体力量和智慧爆发的缩影。而“黄淮海科技战役”这个概念,更是将科技的力量与“战役”的紧迫感和宏大叙事结合起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猜想,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可能会借鉴一些战役记录的笔法,比如清晰的时间线索,关键人物的介绍,以及战役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敌人”(比如病虫害、自然灾害、落后技术),和我们是如何“攻克”它们的。同时,科技战役又不同于传统战争,它更多的是智慧的比拼,是科学原理的应用,是无数个微小进步汇聚成的巨大能量。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当时面临的具体技术难题,以及是如何通过科研攻关、技术推广等方式逐步解决的。甚至,书中是否会提及当时国内外的科技交流情况,或者一些当时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是如何被引入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这些细节,会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